在討論使用AI的時候,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人喜歡一刀切地區分「用AI」和「不用AI」。如果是徹底反對AI的人,這樣區分或許有一點道理,因為對他們來說,只要創作過程中有使用到AI,就可能已經犯了如「抄襲」、「偷工減料」之類的問題,用多少只是問題的嚴重程度而已。
但如果支持使用AI的人也用這種簡化的二分法,論證會變得非常粗糙且毫無說服力。譬如,當一名教授說他不接受學生用AI寫報告時,他的意思並不是「在完成報告的過程中,你不能使用AI輔助」,而是「我不接受一篇由AI生成出來的報告」。
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但我看到有些支持AI使用的人會將之混為一談,認為不接受AI寫報告的教授「預設了AI產出就是不好的產出」。顯然,教授不需要有這樣的預設就能拒絕這些AI生成的報告,即便我們先把尚有爭議的抄襲問題存而不論,除了當前的AI模型尚且沒有能力獨自生成出真的符合學術要求的文章(在幻覺問題還沒解決之前,在多數學科中這件事情都不會改變),更重要的事情是,用AI會讓學生少訓練到很多原來教授希望他們訓練到的技能。
我們確實可以去討論那些技能在未來的--譬如GPT5、GPT6的--時代中是否重要,但在這個結論被給出來之前,這些課程的目標就不是「學生是否是一個好的AI使用者」,而是其他能力的培養。
如果在能夠展現出自己相關能力的前提下,學生在報告寫作的過程中使用到了AI,譬如用它輔助翻譯、用它輔助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和它「討論」報告主題,然後在自己思考並整合過後,寫出一篇自己的報告,我相信多數教授不會反對。
他們真正會反對的是,那些沒有AI就完成不了報告的人,用AI去把一個所謂的「報告」生產出來。然後,由於他自己分辨不出怎樣的報告是好的報告,所以也不會知道應該怎麼對報告做合理的調整,就直接把這個凸顯出他沒有完成報告能力的「報告」交出去。那麼,被退件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事實上,這和找人代筆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是你找的對象並不專業,而且不是人。
*
在非作業的作品上情況有類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類似的地方是,在我們欣賞作品時,令我們感動的有時不只是作品的內容,也關於我們對於創作者努力的認識。就像友克鑫拍賣會期間,小傑和奇犽利用「凝」,可以看到好作品上作者投入的「念」,作品的價值與作者的投入息息相關,這是深藏在文化裡面的。
即便在人類早已無法和AI匹敵的圍棋界,觀眾們還是會把目光放在人類棋手間的競技上,而不會關心AI之間的對局。幾天前輝達與卡內基美隆大學合作推出能讓機器人做出後仰跳投動作的動作AI,會對它有興趣的人,也不會是從籃球比賽的角度感到興奮。
一些社群上的動漫迷,在知道自己追隨的繪師是透過AI產圖後,會果斷退追。雖然對方的作品的確在美術或觀看視角上面吸引自己,但終究缺乏了某種令人感動的人類經驗。
AI確實是一個銳不可擋的趨勢,我也認為任何領域的工作者,包括創作、學術、助人工作或任何要求人性的技藝,學習如何使用AI工具都是讓自己在專業中更進一步所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去簡化的以「用/不用AI」、「學/不學AI」來二分,只會給出要嘛帶有嚴重誤導性、要嘛說了等於白說的粗糙結論,而沒有正確地認知到「能夠活用AI,讓自己做得更好」和「依賴於AI、少了AI就不知道怎麼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去用前者的優點幫後者辯護,顯然不是一種好的論證。
這種粗糙的思考方式,會使得一些人從錯誤的角度評估「競爭力的有無」。AI科技是一種進步迅速的科技,如果缺乏真正對一個領域的核心技能,在AI迭代之後,你的優勢也有可能迅速被取代。唯有真正理解且耕耘於該領域的專家,才可能帶著那些核心能力,穿越科技迭代,鍛造出這個時代難以想像的創造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