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 名人父母,比爾蓋茲的成功密碼:七大教養祕訣與情緒勒索的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父親從不用情緒對付我。」-比爾蓋茲

文章的出處

最近比爾蓋茲出新書《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是看了張修修的影片知道的,影片裡面談到很多有關比爾蓋茲的父親怎麼對待比爾蓋茲,我就好奇的搜尋一下比爾蓋茲的新聞,看到這篇文章的內容。文章我認為最難的個重點:

「愛與邏輯」幫助孩子養出態度和能力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讓我感覺這個世界是他能掌控的地方。」蓋茲回憶道。他的父親威廉·蓋茲(William Gates Sr.)是一位知名律師,他深信「愛與邏輯」(Love and Logic)的育兒理念。

這是一個在1970年代開始流行的教養方式,其核心在於:父母要為孩子「設立明確界限」,但不使用威脅或反覆警告的方式;同時,即使孩子行為不當,也要先以同理心理解,再處理他們的不當行為。

為什麼特別難的地方在於,如果我們沒有被好好對待過,要好好愛一個人有耐心是不容易的,這是需要刻意練習的過程,如果是在一個從小就是發生事情時,父母就先情緒反應罵了一頓處理事情,也不願意給小孩意見表達,自己發洩完以後,讓小孩自己消化,並把過錯都怪罪在小孩身上,我想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另外補充其他有關於比爾蓋茲父親是怎麼教導他的

1. 不用情緒控制孩子,理性溝通

比爾·蓋茲曾說,他的父母從不使用情緒來對付他,而是用理性的方式引導他思考。他的父親威廉·蓋茲(William H. Gates Sr.)是一位律師,擅長用邏輯分析問題,因此即使比爾·蓋茲年少叛逆,他的父母也不會用怒氣來壓制,而是透過溝通來讓他理解行為的後果。

2.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比爾·蓋茲的父母鼓勵他獨立思考,並尊重他的選擇。他從小就展現出對科技和數學的極大興趣,父母並沒有強迫他遵循傳統的學習路徑,而是支持他發展自己的專長。例如,他們允許他在學校課程之外,花大量時間鑽研電腦程式。

3. 設定規範,但給予自由

蓋茲小時候對電腦的熱情達到痴迷的程度,但他的父母仍然設下規則,比如禁止他在晚餐時使用電腦,並確保他有足夠的社交活動。這種做法讓他學會了時間管理和平衡不同事物的重要性。

4. 鼓勵閱讀與學習

比爾·蓋茲的家庭有大量書籍,父母也鼓勵他閱讀各種不同領域的書籍,培養他的廣泛視野。比爾·蓋茲曾說:「我們家最棒的一點,就是你可以討論任何話題,父母都鼓勵我們表達想法。」

5. 培養競爭力與責任感

比爾·蓋茲的母親瑪麗(Mary Maxwell Gates)是一位活躍的社區領袖,她常常鼓勵兒子參與公益活動,並讓他學習如何與人合作、承擔責任。這對他日後的領導能力和慈善事業影響深遠。

6. 教導金錢觀念與謙遜

比爾·蓋茲並不是在極度富裕的環境中長大,他的父母讓他理解金錢的價值,並且培養節儉的習慣。他長大後,即使成為世界首富,仍然保持低調和務實的生活態度,並將大部分財富投入慈善事業。

7.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當比爾·蓋茲在高中時,因為電腦駭客行為被學校發現,他的父母並沒有過度干涉,而是讓他自己承擔後果。這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理解界線與規則的重要性。

能夠擁有這樣開明的父母我想實在是三生有幸,後面我會談到用情緒來教育孩子會造成孩子內心怎麼樣的創傷以及後果。

最後鼓勵大家都可以成為更好的人

人生的自我修行,是一條透過覺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旅程。當我們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人際關係自然會變得順暢;當生活穩定後,才有餘裕追求更深層的靈性探索。學會在生活中實踐覺察與成長。先從人際互動開始,透過與人交流學習,最後才回歸內在。修行,不是遠離世界,而是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找到與世界和諧共存的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與父親之間複雜的關係,從母親離世後,家庭氛圍的轉變,到作者獨自面對孤寂與壓力的成長過程。文中描述了作者因害怕父親而選擇逃避,以及後來透過自我覺察和尋求協助(例如:教練諮詢)來處理與家人關係的心路歷程。文章最後點出作者希望分享自身經驗,給予有類似困境的讀者參考與啟發。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對成年子女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長期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如何導致創傷、失去規劃未來的能力,以及如何努力掙脫這些束縛。文章並提及影片內容,闡述童年創傷如何造成「未來維度喪失」,以及如何影響個體的生存模式和行為模式。
十年以上客戶案例分享,從零成本接案到協助客戶退休後開創潛水訓練中心,並成功讓其網站關鍵字排名第一。文章分享了SEO技巧、Facebook粉絲團經營、Google商家資訊設定等,驗證了行銷理論的實踐效果,並展現了以客戶成功為導向的服務精神。
單親媽媽的辛酸血淚故事,影視作品《我的超人媽媽Woman》引起許多共鳴,文章作者藉由觀影體驗,回顧自身童年,描述父親缺席、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的艱辛歲月,以及母女間因壓抑情緒而產生的隔閡。
5/5我的超人媽媽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的了新的公司當主管,對方的公司行銷一片空白,該要怎麼思考行銷策略規劃? 依照我長期做行銷顧問的經驗,從0開始的行銷的策略規劃,對我來有幾個很重要的心法,前期剛到對方公司並不熟悉到底什麼東西對新報到公司最有幫助,所以要先知道對方最在意什麼? 對一間企業來說行銷單位是花錢的,時績
這次去店家拜訪的店家是「伙串滿酒場」,順便去現場拍攝食物的照片,用來行銷上使用,上圖就是當天所拍攝跟修圖後的照片,今天去剛好遇到來餐廳用餐的部落客,剛好跟部落客請教目前口碑市場上的變化,以及第一線的觀察。 他說:「關於目前部落客在市場上面的變化,部落客自己本身沒有覺得業務量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
這篇文章探討作者與父親之間複雜的關係,從母親離世後,家庭氛圍的轉變,到作者獨自面對孤寂與壓力的成長過程。文中描述了作者因害怕父親而選擇逃避,以及後來透過自我覺察和尋求協助(例如:教練諮詢)來處理與家人關係的心路歷程。文章最後點出作者希望分享自身經驗,給予有類似困境的讀者參考與啟發。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情緒勒索對成年子女的影響,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長期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如何導致創傷、失去規劃未來的能力,以及如何努力掙脫這些束縛。文章並提及影片內容,闡述童年創傷如何造成「未來維度喪失」,以及如何影響個體的生存模式和行為模式。
十年以上客戶案例分享,從零成本接案到協助客戶退休後開創潛水訓練中心,並成功讓其網站關鍵字排名第一。文章分享了SEO技巧、Facebook粉絲團經營、Google商家資訊設定等,驗證了行銷理論的實踐效果,並展現了以客戶成功為導向的服務精神。
單親媽媽的辛酸血淚故事,影視作品《我的超人媽媽Woman》引起許多共鳴,文章作者藉由觀影體驗,回顧自身童年,描述父親缺席、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的艱辛歲月,以及母女間因壓抑情緒而產生的隔閡。
5/5我的超人媽媽
昨天有個朋友問我的了新的公司當主管,對方的公司行銷一片空白,該要怎麼思考行銷策略規劃? 依照我長期做行銷顧問的經驗,從0開始的行銷的策略規劃,對我來有幾個很重要的心法,前期剛到對方公司並不熟悉到底什麼東西對新報到公司最有幫助,所以要先知道對方最在意什麼? 對一間企業來說行銷單位是花錢的,時績
這次去店家拜訪的店家是「伙串滿酒場」,順便去現場拍攝食物的照片,用來行銷上使用,上圖就是當天所拍攝跟修圖後的照片,今天去剛好遇到來餐廳用餐的部落客,剛好跟部落客請教目前口碑市場上的變化,以及第一線的觀察。 他說:「關於目前部落客在市場上面的變化,部落客自己本身沒有覺得業務量沒有特別明顯的改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沒禮貌的孩子該怎麼教 故事是這樣開始:前陣子在尋找家教當額外收入時,意外遇到一位很神奇的父親,在還沒去試教前,就在訊息中詢問我非常多問題。 在一來一往的對話過程中,我才突然意識到,即使是醫學與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原來仍有很多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異常行為,幾乎沒有什麼病識感。常在遇見孩子有不當行為時…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古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並且用於生活中:“修身、齊家、治國。”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的學習對象。 孩子們現在經常把這句話講給我聽,因為我常常告訴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強加於他人。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對於還不清楚如何建立何種教養價值的父母來說,這本書提供作者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的教養哲學。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單純又直接的想為孩子好,沒有用,直接又暴力的作法,只會得到更直接又暴力的反彈效果,可是,要怎麼做,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反應都不一樣,做為家長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該怎麼調整,該怎麼做呢? 要培養孩子,我們需要用心溝通,用愛和理解去引導。溫柔的話語和體貼的舉止,能夠深深觸動他們純淨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沒禮貌的孩子該怎麼教 故事是這樣開始:前陣子在尋找家教當額外收入時,意外遇到一位很神奇的父親,在還沒去試教前,就在訊息中詢問我非常多問題。 在一來一往的對話過程中,我才突然意識到,即使是醫學與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原來仍有很多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異常行為,幾乎沒有什麼病識感。常在遇見孩子有不當行為時…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