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學習的價值存有疑問,常問:「學習真的有用嗎?」但我常思考的是,與其糾結於學習是否有用,不如思考如何「運用」,讓生活變得更好。
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的大腦能夠思考並創造,而動物大腦的存在,只為生存,遇到危險時只能選擇「戰」或「逃」。
為了不要浪費老天給我們那麼與眾不同的大腦,我們若能夠深入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掌握情緒、提升思考能力,勢必可以改善自己與他人的生活。
我舉最近最常發生的例子,了解學習對我的幫助有多大。
當孩子生氣時,這是因為大腦的杏仁核受到刺激,進入「戰或逃」的防禦模式,導致他們可能說出「不愛爸爸、不愛媽媽」的話。這些話其實只是氣話,但若父母在此時過度斥責,反而會讓孩子的大腦釋放大量皮質醇,雖然短時間內壓抑了孩子的情緒,卻會長期影響孩子的記憶力與學習能力。
所以你會發現當一位平常成績很棒的小孩,有段時間如果成績突然下滑,很大機率是那段時間父母處於爭吵的狀態。
因此,當孩子生氣時,父母應該先讓孩子消耗情緒,接著引導他進行深呼吸,透過提高含氧量來幫助大腦冷靜。待孩子冷靜後,再陪伴他探討生氣的原因,並指引他未來該如何更健康地釋放情緒。長期下來的結果,孩子沉浸在壞情緒的過程愈來愈短。
有時我們會感到毫無能量,只想躺在床上,不願意做任何事情,這種現象稱為「不確定性癱瘓」。
當我們面對未知或複雜情境而感到無法掌控時,大腦會釋放「皮質醇」、「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讓我們進入高度壓力狀態。若長期處於這種情境,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動力,甚至增加晚年患上憂鬱症的風險。
那麼要如何讓自己更有能量,關鍵在於「快樂因子」。當我們的大腦充滿壓力荷爾蒙時,我們需要透過行動來提升大腦內的「腦內啡」、「多巴胺」、「血清素」等「快樂因子」。獲得這些快樂元素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不需要藥物,只需多接觸大自然、散步、運動,就能自然刺激大腦分泌這些物質,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身心更健康。
學習的真正價值在於讓我們理解大腦的運作,並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論是應對孩子的情緒,還是克服自己的低潮,透過學習,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行為與情緒,從而讓人生變得更美好。
因此,與其懷疑學習的價值,不如積極探索如何運用所學,可以用對方法活得更輕鬆、更有意義。
圖片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