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聽過「軟技能」這個詞,但是否曾懷疑,當你擁有強大的專業背景、受過專業訓練,為何還需要培養這些看似抽象的「軟實力」?
本篇專訪帶你走進「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創辦人 Dr. Katherine 的故事,從一位研究水母的海洋學博士,如今從事科技顧問、創辦 Niche Career 母體力學、推廣海外科學職涯與口語表達的她,告訴我們為什麼再強的硬實力,也無法替代軟實力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
硬技能不再吃香?在 AI 時代,軟實力才是你的職場王牌!

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創辦人 Dr. Katherine|怪獸科技公司
講求數據的科學家,難道不能以「理」服人?
一個人再怎麼強,也是一個人。Katherine 一開場就點出關鍵,馬斯克不是一個人上火星,再強的大將軍也需要士兵當作後盾。因為明白自己並不完美,懂得尋求資源、統合人力,並說服他人共創結果,正是軟實力的底層邏輯。
她回憶起博士班時期,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如果自己真正關心的是海洋環境,那麼光靠發表學術論文,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提到一個經典案例:殺蟲劑 DDT 對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的事實,科學研究早已發現,然而,大多數人聽過也不以為意。直到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這本書,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與敘事,才真正讓社會大眾產生關注與反思,進而影響立法與政策。
這讓 Katherine 意識到,光靠研究是不夠的,要讓世界產生改變,必須影響人心。這樣的影響力,並非仰賴自身專業就能做到,如何說服、募資、對話、跨界合作,都是她在後來進入政策實習、科技顧問領域中,逐步培養出來的核心能力。
延伸閱讀:
怎麼說服老闆給你更多資源?ft.矽谷阿雅《跨部門團隊溝通課》
科學家不需要軟實力?出了校門就不是這回事
你得蓋一座橋,讓本來不關心你主題的人,也能走過來聽你說話。
多數人對科學家的誤解,在於只要做好研究就好,無需培養其他能力。Katherine 坦言,在博士班階段,確實可以專注研究,不太需要人際協作。但只要一踏出校門,無論是進入學術界成為教授,還是轉戰業界,軟實力立刻變得不可或缺。
像是要做研究得申請經費,大部分大型研究計畫更必須提交 proposal,該如何拿到經費、在有限篇幅內說服審查人員,決策與溝通說服相當關鍵。更重要的是,一個人不可能擁有所有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要學會找人、說服人、整合資源,這些能力的培養,往往需要大量實戰累積,絕非只做研究那麼簡單。
工業革命以來的教育設計,讓我們誤會了什麼叫「有用」
學校教導我們知識,卻沒教會我們拉高視角做選擇。
Katherine 指出,大多數人對軟實力的偏見或誤解,往往來自學校教育仍然遵循工業時代的邏輯:讓每個人習得一項技能,然後去對應一個職位,也讓我們誤以為只要專業夠好、成績夠高,就能走得遠。
我們被訓練成在工廠產線上解決單一問題的人,但現實世界要我們跨部門合作、說服不同利害關係人、在不確定下做出判斷。再者,大部分人一生都會轉換數個職能,甚至多次跨領域。因此,能不能「看懂全局、拉高視角」變得格外重要。
那該怎麼做呢?Katherine 指出,這個轉換過程最困難的不是學會表達,而是視角的變化。硬實力的訓練,像是拿著放大鏡研究一個點,但軟實力則是要退後一步,像鳥瞰圖一樣看清整個系統的關係。也就是,要從專注單個問題的線性思維,轉為能看見整體架構、掌握人際關係網路的系統性視野。
思考與行動之間的斷層,是理工人的通病

Katherine 特別提到,專業訓練出身的人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想要思考地夠澈底,但因為想得太多,反而卡住了。
但在面對複雜問題時,我們得了解,不可能蒐集到 100% 的資訊才開始行動,要訓練自己在 70-80% 明確時就做決定。對此,她分享自己的方法,就是不只是思考內容,而是思考「思考的方式」。她會像做生態系決策一樣,把可能的選項列出、評估每個選項的權重與風險,讓選擇更有邏輯地收斂,然後做小規模的嘗試,收集反饋,再微調方向。
拖延、分心、做不到怎麼辦?不是你太廢,科學家也是人
即使學會思考與行動的這套方法,也不代表事情能完美達標。Katherine 坦承自己有嚴重拖延症,讀過《原子習慣》也沒完全解決。
但透過自我觀察,她發現自己最高效的是早晨沒會議的時段,於是她主動規劃「Deep Work Day(深度工作日)」,在那天完全不開會,只專注處理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務。她甚至會和主管協商,刪減非必要會議,讓自己在正確的地方做正確的事。
她認為,改變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理解自己、設計環境來輔助。有時候,她也會找教練協助,或把容易拖延的任務外包出去。她不再堅持「都要靠自己」,而是接受自己有些設定本來就不是最優化的,這樣反而走得更長遠。
她進一步分享,自己雖然會重複犯錯,但每次犯錯的程度與時間都在縮短。而且對錯誤的包容與覺察,也讓她在人生選擇中更誠實。例如她意識到自己不喜歡寫 proposal,不享受論文發表的過程時,她勇敢選擇離開學術圈,轉而投身政策與顧問工作。放棄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但她說:「做選擇最困難的不是分析利弊,而是承認:我其實沒有那麼喜歡這條路。」
愛你所選,也接受選擇的代價
談到「選擇」,Katherine 分享一段關於她研究所選校的故事。雖然身邊親友都鼓勵她讀台大,她最終選擇了中山,因為那裡有機會與她景仰的水母研究學者合作,也更有利於未來出國留學。這個決定,的確讓她成功申請到美國博士班,但也因此離家更遠、與當時的戀人分手。

多年後,她在美國遇到挫折,曾反覆懷疑當時的選擇是否正確。直到有一天,她看了一部台劇《荼靡》,劇中主角在兩條人生線中抉擇:一條是為夢想離開家鄉去上海,一條是留下與戀人結婚。她發現自己竟然會不自覺地快轉「留在家鄉」的片段,這才發現自己骨子裡就是那個會選擇冒險、出走的人。
年輕時我們花太多時間在回答別人的問題,長大之後,要學會問自己真正的問題。
那一刻她明白:她不後悔,這就是她的本性。最終面對自己的人生選擇,不是因為別人說好才做,也不是為了迎合什麼標準,而是即便結果不完美,也能坦然面對。選擇正視與接納這些細微的感受,才真正構成了我們「想成為的自己」。
軟實力,其實是回應真實世界的能力
硬實力,讓你成為能做事的人;軟實力,讓你成為能成事的人。
Katherine 的故事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不在於軟技能等同「要學會哪種表達技巧」或「怎麼經營人脈」,而是你能不能誠實面對真正的自己,並轉換視角,了解與他人合作和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則?
當你握有「這是我的選擇,我不怪任何人,也不後悔」的勇氣,那一刻,你就不只是擁有軟實力,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