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亡對話:閱讀《心之道》後的省思與淚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讀長輩送的書,每讀一章就痛快流淚一場。她帶著歉意說:「沒想到讓你大哭」,而我想說,作為時而「理性失控」想太多的小機器人,我其實頗為享受、甚至期待這種氾濫(flow),「心若澎湃/就讓他感情氾濫」,天人合一的感覺。

這本書是英國作家Beth Kempton的《心之道:不虛度人生的日式智慧》(KOKORO: Japanese Wisdom for a Life Well-Lived),全書分為三部,分以日本「出羽三山」羽黑山、月山、湯殿山來命名;其中的月山象徵「死亡與前世」,作者以母親的離世為核心,談衰老、談「人皆有死」、談放手、談釋放。以下將聚焦「月山的死亡陰影」,試著呈現我的哭點(trigger)和無以名狀的自由聯想與重組。(所有粗體及斜體字皆為引用)

在歡樂的家族團聚後,Kempton 的母親忍不住說:「我想要更多的聖誕節,更多的生日,但我們總是想要更多。多少才夠呢?」我想到《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阿嬤在滿月的前一天嚥下最後一口氣,讓我忍不住會想,她是不是覺得已經足夠了、不需要再多看一次滿月了呢?

死亡:歸於虛無,但不是結束


「日本文化就是關於死亡⋯⋯死亡的意象存在於季節詩歌的哀嘆中,存在於繽紛落下的櫻花彩瓣中⋯⋯心是哀傷跳動的心臟。」The kokoro is the beating heart of grief.

以前的學校門口有兩株櫻花樹,大黑老師某次閒聊提到:「櫻花果然還是凋落的那一刻最美呀!」我有點詫異,還沒反應過來,同學松田就答腔:「是呀,我也這麼覺得。」晚上出校門看見打了光的夜櫻,在微風中離開枝枒,輕輕向上,再緩緩飄落,我凝視著它,感覺就像是人間吁了最後一口氣,放鬆。歸於虛無。

「生命就像一隻眼睛的形狀,從虛無中出現,中間充滿愛與歡笑、恐懼與失望、希望與夢想,然後又歸於虛無。有那麼一刻,我以為我看到那隻眼睛是一張臉的一部分,是一個環境中的身體,橫跨大海,我在其他一切事物的背景下,看見了一切。」I saw everything in the context of everything else.

「當我的母親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內在的某個東西已經有了裂痕。光,出其不意地照了進來⋯⋯」

阿公的離開可能是我與死亡的第一次正面對峙,留下一些或許能做得更好的遺憾,例如不該在他身邊哭泣——他或許是昏迷,也或許醒著,只是沒有力氣睜開眼睛。他可能在聽,他可能會傷心。

幾年後我不哭了,我握著阿嬤的手,感覺到她不安地抓緊我;我同時用另一隻手摸摸她的頭,在心裡用我們都能聽到的聲音,一遍一遍堅定地說不要害怕,說我們都很歡喜。不要怕。

「我將溫水淋在她身上,看著水流在她嶙峋的鎖骨周圍,聽她說洗澡有多麼幸福,還有她對這一切有多麼感恩。」

「我很清楚我們正處於一個傳送門的開口處。我能感覺到悲傷在角落徘徊,但很高興我們仍然在一起。」

那些只有我知道的事情


「我把事情寫下來,把想法錄在手機裡,拍照、拍短片、問問題⋯⋯彷彿要在她(作者的母親)消失之前把她喝下去,伴隨關於未來與她一起的所有想法。」

我想起那次在窗前與平常寡言且難得坐下來的阿公促膝長談,我也很快地打開了手機錄音,聽他講小時候的故事,講公學校,講八二三砲戰,講好多我不知道——而現在世上很可能只有我知道——的事情⋯⋯關於還在世上的家人,我也還有許多不知道的事情,還有許多問題⋯⋯

阿公過世前的一個月,坐在平常使用的餐椅上看電視;那時候可能有點危險,但又覺得未來還很長,總之,我跟他分享了一個秘密。他指指電視,我搖搖頭,他微笑說,那很好啊。這好像是我們之間最後一次的交談。我們擁有了此生只屬於我們的秘密。「我們有幸擁有這一天。」We get to have this day.

一期,一會。

「飛蛾被認為是死者在轉換時期的靈,為她們愛的人帶來靈的信息⋯⋯『媽媽,我找到妳了』⋯⋯原來,我完全不會從她身邊遠離。不,她每一刻都在我心裡,和每樣東西一起。」

阿嬤的靈前,也飛進了一隻小小的白色蝴蝶⋯⋯


所有版本的自己


「母親過世前,她寫給我最後一封信。⋯⋯我知道,一旦讀了這封信,就沒有下一封信可以等待了。⋯⋯我的母親用這最後一口氣,吹散了我一生緊緊抓住的成功。妳不需要讓別人驕傲。最重要的是妳覺得快樂。⋯⋯當我在廣澤池打開母親的最後一封信時,我感覺到年輕時的自己的影子在水邊排隊。」

「不害怕死亡,意味著不害怕放下任何和所有我認為自己是誰的想法。⋯⋯事實證明我比我所知道的還要強壯。我們都是。」

「尊重我們在每個階段曾經的自己,尊重他們利用他們所擁有的資訊和所處的情境,盡了最大努力。」

「我可以看到生命的浩瀚,並且擁抱自己的所有舊版本,而不否定它們。」

心的練習,練習衰老:「將你目前的年齡分成兩半,想像遇見那個年紀的自己。你會想說什麼?」

心裡浮現的畫面是我在大學社團辦公室的長廊前,看人來人往。剛上大學時覺得很失望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主修的基礎課很無聊,沒什麼成就感,所以我找了個地方歸屬,幫大家設計海報,雖然好像也只是浮木。

我想對那時候的自己說,不需要那麼焦慮傷感,世界很大,妳會過得很好。不必那麼在意錢,也不需要那麼早放棄「錢的技術」,妳以後會發現世俗銅臭挺有用的;但即使就像那樣放空地坐在課室裡也沒關係,貌似左耳進右耳出的東西仍然會帶妳到遠方,無論如何妳都會過上很精彩、快樂、富足的生活。一切都沒有關係哦。

這也是對現在的自己說,或許未來兩倍年齡的自己也會對現在的自己這麼說⋯⋯眼淚泉湧而出。

週末我找出自己剛上大學時的記事本,發現人家根本好得很⋯⋯(扯開嘴角輕笑)

各種音樂會和電影票根、一年到頭沒完沒了的慶生、朋友同學同事留下的字跡地址和便利貼、郵包存根、用德文寫成的每日行程表、金句摘抄、那句我記得很久的詩(而原文根本就不是「我不曉得這麼多星星偷偷地喜歡我」)⋯⋯

原來那時也讀經,還沒頭沒尾地抄了一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去往哪裡,不可思量,不可思議。


很高興在這裡見到你,迴響與合作,請洽 hiclaydee AT proton.m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雅米-avatar-img
2025/05/08
「雖然我還沒讀過這本書,但您寫的讓我好有感,尤其提到跟阿公阿嬤的回憶那段,我真的鼻酸了。那種面對離別時的無力感,我也曾經有過。您說的『與死亡對話』,其實也是和自己的心對話吧。謝謝您這麼真誠地分享,讓我重新去想那些曾經藏在心底的思念,還有自己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0
雅米 「每一天都是美一天」,說得真棒!
時光-avatar-img
2025/05/09
我現在只要看到FLOW這個字,《喵的奇幻漂流》海報就出現在腦裡。 大部分時候,生離比死別要更難。死別是定局,無可挽回,無計可施,雖事後的思念與哀傷在所難免,但既然知道就沒那麼難了。生離則有很多的無奈、不得已、不甘心,何時再見無法預測,前路未知。生離一定包含期待再相見(交惡者與仇人就不用了),但可能是無止盡的落空。有的時候是數十年的折磨,經歷過1949離散歲月的那些人,即是如此,難啊!(有沒有看到文不對題的傢伙被拖走......😆) 看完這篇覺得不像🤖️了。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1
時光 流年、匆匆那年和如願~🎵
真然-avatar-img
2025/05/08
所有版本的自己,好深的意涵! 做自己,面對自己,是自己。 最終,自己是自己。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09
真然 對哦,一般好像都是說「最好版本的自己」,而每個版本,感覺很像某種線上文件編輯,每個時點都有snapshot(那宇宙的儲藏量該有多大呀!)
王旋-avatar-img
3 天前
我想到一首很喜歡的歌《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宋德鶴》,可以去聽聽看喔~ 看到後面莫名又共鳴了⋯最近也在想之後的工作相關定位,憂慮茫然跟畢業時不知道能做什麼一樣,好像總會不斷循環這樣的過程,熟悉也困擾😂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2 天前
王旋 很有意思的歌耶,之前完全沒有聽過這首歌和這個人,謝謝王旋打開我的耳朵:) 也謝謝你的共鳴,我到現在都不能「理解」那時候為何會哭,可能感受到自己一直習慣苛待自己,疼惜過去的自己,也覺得現在的自己值得更寬鬆有餘裕的對待? 關於工作,或許面對轉換和不確定性總是很難的吧,而現代語境好像很強調「改變」跟「跳出舒適圈」,所以要一直想「以後」跟做準備,真的很困擾呀(拍拍)
黃璧怡-avatar-img
4 天前
離世是很難的一課⋯⋯,Claydee的文筆令人動容~
Claydee-avatar-img
發文者
4 天前
黃璧怡 對呀,這篇好像讓幾位讀者哭了一場⋯⋯大家一起淨化&reset:)
avatar-img
Claydee的沙龍
163會員
87內容數
禪是哲學,也是呼吸坐臥之間的生活方式,身心靈最放鬆的安身立命之道。《三不五時來點禪》這個專題,希望透過介紹並反思不同作者和讀物對禪的理解,綴以禪坐內觀的實際體驗心得,與大家分享一些觀察和體悟,並期待更多迴響與探索。一期一會、侘寂美學、正念冥想……禪的無與空蘊含著無限可能,讓我們一同來品味。
Clayd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1
回顧2025年的四月,快樂的一個月,持續了解自己。
Thumbnail
2025/05/01
回顧2025年的四月,快樂的一個月,持續了解自己。
Thumbnail
2025/04/24
本文探討由技入道的概念,並以潘家欣的《玩物誌》、鄭世朗《奶奶的夏威夷祭祀》、金宇澄《繁花》等作品為例,闡述藝術創作與自我修煉的關係。文章重點在於強調創作的誠實性、質地與風格的重要性,以及創作者應如何面對內心掙扎,並藉由長時間的技藝磨練來體悟生命的真諦。
Thumbnail
2025/04/24
本文探討由技入道的概念,並以潘家欣的《玩物誌》、鄭世朗《奶奶的夏威夷祭祀》、金宇澄《繁花》等作品為例,闡述藝術創作與自我修煉的關係。文章重點在於強調創作的誠實性、質地與風格的重要性,以及創作者應如何面對內心掙扎,並藉由長時間的技藝磨練來體悟生命的真諦。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分享參加由前職棒選手周思齊、棒球作家朱宥任及知名球評曾文誠參與的棒球講座活動心得。講座除了宣傳新書外,更深入探討周思齊的棒球哲學,包括其對「解讀比賽」、「與失敗共處」以及「心智鍛鍊」等面向的獨到見解。文中穿插許多周思齊的精彩語錄,並提及臺灣棒球近年來的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2025/04/16
本文分享參加由前職棒選手周思齊、棒球作家朱宥任及知名球評曾文誠參與的棒球講座活動心得。講座除了宣傳新書外,更深入探討周思齊的棒球哲學,包括其對「解讀比賽」、「與失敗共處」以及「心智鍛鍊」等面向的獨到見解。文中穿插許多周思齊的精彩語錄,並提及臺灣棒球近年來的發展與轉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一段關於父親離世後情緒起伏的過往,分享自己在父親過世後的情緒和療傷過程。透過心理師的建議和輔導,學習面對和思索這些情感。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感謝一切,死亡靜心:釋懷遺憾,面對生命。一位參加死亡靜心活動的學員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過去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障礙,在活動中逐漸打開。透過情感上的釋懷,學員發現即便再小的事情,都不該逃避,而應該坦然面對。故事中的改變也提醒了他人,不要總是認為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就是要面對。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