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來沒有講鬼故事,也沒有嚇他,為什麼他還是那麼怕黑、怕一個人上廁所?」
這是不少家長心中的疑問。
尤其當孩子漸漸長大、上了小學後,這種「不合理的怕」反而變得更明顯,讓人忍不住懷疑:這到底是孩子裝出來的,還是真的害怕?
事實上,在 7歲以前,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完全具備區分現實與想像的能力。根據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具體運思期」的早期:對他們來說,幻想與真實的邊界是模糊的。🌙 黑影中的怪獸:孩子想像力的雙面刃
在成人眼中,一個黑漆漆的房間只是不開燈而已,但是在孩子的心裡,它可能藏著一整個怪物軍團。對他們來說:
- 牆角的陰影是「有人在看我」
- 馬桶沖水聲變成「怪獸的低吼」
- 鏡子裡可能會突然出現「壞人」
如果孩子平常喜歡看動畫、聽故事、玩角色扮演遊戲,他的內在的影像資料庫是非常非常非常豐富的。
即使他知道故事是假的,但當這些畫面已經在他的大腦裡留下足跡,一旦進入「模糊情境」,包含:黑暗、靜謐、孤單、無人陪伴,這些影像就可能自動浮現出來,變成恐懼的來源。
例如:
- 看過動畫角色被綁走,可能會在上廁所時擔心:「如果我也被壞人抓走怎麼辦?」
- 聽過「床底有怪物」的故事,晚上自然不敢下床,因為他腦中真的會浮現那個畫面。
這些恐懼不是故意誇張或裝出來的,而是來自孩子真實的心理感受。
🧠 那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理解與分辨?
1. 讓孩子能嘗試說出具體的想像內容
不是直接問:「你在怕什麼啦?」,而是:「你覺得廁所裡會有什麼?」、「有沒有哪個畫面讓你心裡覺得怕怕的?」。
💡 孩子說出口的內容,才是你可以引導的起點;記得以孩子的視野出發。
2. 不直接否認,而是陪他「看清楚」
當孩子說「門後有東西」,請不要急著說「沒有啦!你想太多!哪有什麼東西!」,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說:「好,那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只是你書包?」
💡 讓他用眼睛與身體去實際驗證真相,這遠比單靠言語的保證,更有說服力。
3. 用遊戲改寫空間的情緒印象
例如:把房間當成「秘密基地」或玩「小偵探尋寶遊戲」,增加對於空間的探索,以及賦予黑暗空間新的意義。
同時,也可以善用繪本(例如:《黑暗中的朋友》、《我不怕黑》等類似主題)來講故事,讓孩子在他人經驗中找到共鳴與勇氣。
4. 建立幻想與現實的界線語言
與孩子對話時,可以說:「動畫裡的妖怪住在電視裡,不會來房間的,我們的家是安全的。」類似這些日常的對話,會在孩子腦中逐漸形成一種分辨機制,讓他學會把想像留在故事裡,而不是帶進生活中。
🌱 結語:孩子的想像力,是需要引導的珍寶
想像力是一把鑰匙,能打開創造力的大門,也可能誤闖進恐懼的迷宮。
很多孩子並不是「太愛幻想」,而是他們的世界還沒有分得清楚哪些是故事,哪些是真實。所以我們作為大人,不是要急著糾正他「想太多」,這會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而是我們可以成為那盞陪他走進黑暗裡的燈—讓他知道:害怕是可以說出來的,那些黑暗的恐懼,也是可以被看清楚的。
當我們願意聽見他心裡的畫面,而不是急著否定;願意陪他一起去面對門後的「怪物」,而不是強迫他獨自承擔時,孩子的想像力,就不再是讓他躲避現實的空間,而是他走向勇敢的起點。
/A healing space💡
祝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