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孩子明知道沒有鬼,還是那麼怕?》:談想像力與現實混淆的關係。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們從來沒有講鬼故事,也沒有嚇他,為什麼他還是那麼怕黑、怕一個人上廁所?」
這是不少家長心中的疑問。

尤其當孩子漸漸長大、上了小學後,這種「不合理的怕」反而變得更明顯,讓人忍不住懷疑:這到底是孩子裝出來的,還是真的害怕?

事實上,在 7歲以前,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完全具備區分現實與想像的能力。根據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具體運思期」的早期:對他們來說,幻想與真實的邊界是模糊的

🌙 黑影中的怪獸:孩子想像力的雙面刃

在成人眼中,一個黑漆漆的房間只是不開燈而已,但是在孩子的心裡,它可能藏著一整個怪物軍團。對他們來說:

  • 牆角的陰影是「有人在看我」
  • 馬桶沖水聲變成「怪獸的低吼」
  • 鏡子裡可能會突然出現「壞人」

如果孩子平常喜歡看動畫、聽故事、玩角色扮演遊戲,他的內在的影像資料庫是非常非常非常豐富的

即使他知道故事是假的,但當這些畫面已經在他的大腦裡留下足跡,一旦進入「模糊情境」,包含:黑暗、靜謐、孤單、無人陪伴,這些影像就可能自動浮現出來,變成恐懼的來源。

例如:

  • 看過動畫角色被綁走,可能會在上廁所時擔心:「如果我也被壞人抓走怎麼辦?」
  • 聽過「床底有怪物」的故事,晚上自然不敢下床,因為他腦中真的會浮現那個畫面。

這些恐懼不是故意誇張或裝出來的,而是來自孩子真實的心理感受

🧠 那我們該怎麼幫助孩子理解與分辨?

1. 讓孩子能嘗試說出具體的想像內容

不是直接問:「你在怕什麼啦?」,而是:「你覺得廁所裡會有什麼?」、「有沒有哪個畫面讓你心裡覺得怕怕的?」。

💡 孩子說出口的內容,才是你可以引導的起點;記得以孩子的視野出發。

2. 不直接否認,而是陪他「看清楚」

當孩子說「門後有東西」,請不要急著說「沒有啦!你想太多!哪有什麼東西!」,你可以這樣引導孩子說:「好,那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只是你書包?」

💡 讓他用眼睛與身體去實際驗證真相,這遠比單靠言語的保證,更有說服力。

3. 用遊戲改寫空間的情緒印象

例如:把房間當成「秘密基地」或玩「小偵探尋寶遊戲」,增加對於空間的探索,以及賦予黑暗空間新的意義。

同時,也可以善用繪本(例如:《黑暗中的朋友》、《我不怕黑》等類似主題)來講故事,讓孩子在他人經驗中找到共鳴與勇氣。

4. 建立幻想與現實的界線語言

與孩子對話時,可以說:「動畫裡的妖怪住在電視裡,不會來房間的,我們的家是安全的。」類似這些日常的對話,會在孩子腦中逐漸形成一種分辨機制,讓他學會把想像留在故事裡,而不是帶進生活中。

🌱 結語:孩子的想像力,是需要引導的珍寶

想像力是一把鑰匙,能打開創造力的大門,也可能誤闖進恐懼的迷宮。

很多孩子並不是「太愛幻想」,而是他們的世界還沒有分得清楚哪些是故事,哪些是真實。所以我們作為大人,不是要急著糾正他「想太多」,這會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而是我們可以成為那盞陪他走進黑暗裡的燈—讓他知道:害怕是可以說出來的,那些黑暗的恐懼,也是可以被看清楚的。

當我們願意聽見他心裡的畫面,而不是急著否定;願意陪他一起去面對門後的「怪物」,而不是強迫他獨自承擔時,孩子的想像力,就不再是讓他躲避現實的空間,而是他走向勇敢的起點。

/A healing space💡
祝 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蔡叡昀心理師 ☁️
19會員
86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雙碩士背景,專職以精神分析、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家族治療。曾任職教學醫院十餘年,後創立精神復健機構與擔任身障者美術講師;專長為心理創傷。 • 臺灣榮格心理學會|臨床會員 •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第十屆 監事
2025/05/27
有時候,我們陪伴孩子走的,不只是那段從房門到廁所的路,更是從依賴到勇敢、從害怕到信任的心理旅程。
Thumbnail
2025/05/27
有時候,我們陪伴孩子走的,不只是那段從房門到廁所的路,更是從依賴到勇敢、從害怕到信任的心理旅程。
Thumbnail
2025/05/26
「資訊豐富、情感貧乏」的人際疲憊:寂寞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可以說的人。
Thumbnail
2025/05/26
「資訊豐富、情感貧乏」的人際疲憊:寂寞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可以說的人。
Thumbnail
2025/05/25
「你也太玻璃心了吧?」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可能像碎裂聲般,在心裡某處留下共鳴。
Thumbnail
2025/05/25
「你也太玻璃心了吧?」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可能像碎裂聲般,在心裡某處留下共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雖說學校是學習的場所,但每當老師問台下的同學們是否還有問題的時候,多半是一片靜默,即便心中有所疑惑也不敢貿然舉手發問,因為無法預知其他同學及老師的反應,所以讓擔憂的心情蓋過了求知的慾望。 《我有問題,但我不敢問》描述了一個小男孩心中有所疑問卻遲遲不敢舉手發問,因為他擔心被同學嘲笑,更擔心被
Thumbnail
雖說學校是學習的場所,但每當老師問台下的同學們是否還有問題的時候,多半是一片靜默,即便心中有所疑惑也不敢貿然舉手發問,因為無法預知其他同學及老師的反應,所以讓擔憂的心情蓋過了求知的慾望。 《我有問題,但我不敢問》描述了一個小男孩心中有所疑問卻遲遲不敢舉手發問,因為他擔心被同學嘲笑,更擔心被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4歲孩因為在在語言上有顯著進步、喜歡誇張,這是孩子發展的正常階段。家長可以觀察並引導孩子透過講故事來培養想像力,並避免在公開場合讓孩子難堪以及不要妄下論斷給孩子負面標籤。
Thumbnail
4歲孩因為在在語言上有顯著進步、喜歡誇張,這是孩子發展的正常階段。家長可以觀察並引導孩子透過講故事來培養想像力,並避免在公開場合讓孩子難堪以及不要妄下論斷給孩子負面標籤。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孩子心裡想的事情,會說出口的部分連1%都不到」 父母跟老師要隨時觀察孩子, 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孩子的異狀。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還是孩子時對閃電和打雷的恐懼,並引述心理學學者的育兒意見,分享父母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讓小孩了解這種對大自然的害怕是可以追溯至人類的遠祖,和用科學角度去克服這驚恐。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還是孩子時對閃電和打雷的恐懼,並引述心理學學者的育兒意見,分享父母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讓小孩了解這種對大自然的害怕是可以追溯至人類的遠祖,和用科學角度去克服這驚恐。
Thumbnail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Thumbnail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Thumbnail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不同,就像我們在家與工作場所表現得不同一樣。孩子所承受的,永遠比父母想像得還要多,也比父母想像得還要更加堅強。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持續探索孩子的內在世界。
Thumbnail
剛剛看網路看到這個題目,覺得很有意思。文章的意思,主要是說,小孩子之所以會說謊是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大人在不知不覺中,或是迫於無奈而說了謊話,不管是不是所謂的「善意謊言」,大人這樣的作為與言語,都會在默默之中讓孩子也學會了謊言。 . 其實這個題目我有研究過,有觀察過,有思考過。上述的說
Thumbnail
剛剛看網路看到這個題目,覺得很有意思。文章的意思,主要是說,小孩子之所以會說謊是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大人在不知不覺中,或是迫於無奈而說了謊話,不管是不是所謂的「善意謊言」,大人這樣的作為與言語,都會在默默之中讓孩子也學會了謊言。 . 其實這個題目我有研究過,有觀察過,有思考過。上述的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