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已經國小了,卻還是不敢自己一個人去廁所,連半夜起來上房間內的廁所,也要我們陪。這樣是“正常”的嗎?」
這類來自家長的困惑與焦慮,其實並不少見。當孩子面對「獨處」這件事感到極大的不安,我們不妨放下「他是不是太膽小、長不大」的擔憂,而是可以換個角度想:對孩子來說,他正面對一個「對大人來說很小,但對他來說卻是很大的困難」。
這是發展遲緩嗎?還是正常現象?
在兒童發展中,「獨處能力」與「對黑暗或獨處的恐懼」其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有些孩子在幼兒園大班就能獨自入廁,有些孩子則到了小學還是會因為想像中的恐懼、曾經的經驗或依附特質而感到害怕。
若孩子的其他生活功能都如常(如學習、人際、情緒調節),這樣的「需要陪伴上廁所」多半不屬於發展遲緩,但可能與分離焦慮、夜間恐懼或安全感不足有關。
☁️ 從發展來看:恐懼是成長中的必經風景
在兒童發展歷程中,某些恐懼是階段性的、也可能是情境性的。
例如:
- 3~6 歲:常見怕黑、怕鬼、怕壞人;
- 7~9 歲:轉為怕災難、死亡、失去親人;
- 如果孩子的想像力特別豐富,這些恐懼感則會更明顯且持續到長大(下一篇,我們為接續談「 《 為什麼孩子明知道沒有鬼,還是那麼怕?》:想像力與現實混淆的關係。」
對這些孩子而言,「一個人上廁所」的畫面,可能不只是「走進一個空間」,而是他腦海中的恐怖故事場景正要展開;這不一定代表孩子發展有問題,而是他的內心,還需要更強的安全感支撐。
☁️ 從依附來看:害怕的不是空間,是失去你
在心理學上,孩子對「分離」的敏感度,與他從小建立的依附關係有密切關聯。
如果孩子從小很依賴主要照顧者,或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歷突發變化(如父母短暫離開、生病、搬家、家人衝突等),他可能會潛意識地把「一個人」與「不安全」劃上等號。
這種焦慮不見得會在白天表現出來,反而更容易在夜晚、獨處或需要跨出熟悉空間的瞬間浮現出來。
如何幫助孩子脫離「只能有人陪」的恐懼?
在這裡,提供以下「漸進式脫敏練習法」(Graduated Exposure)。
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在孩子出現“過度依賴”或“特定恐懼”時使用:
✅ 漸進的陪伴設計(以「夜間上廁所練習」為例)
- 起點是「讓他覺得安全」的位置
從「你站在門口、他在廁所內」開始,不急於完全放手。 - 循序減少陪伴強度:

- 每一次「成功經驗」都要被記錄與稱讚
例如貼紙表、勇氣卡、小紀錄簿等方式,幫助孩子視覺化成長。
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與一致性,千萬不要在孩子退縮時責備他,因為這不是故意黏人,而是內在真的害怕。
以及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常會出現不是線性進展、而是反覆前後跳動的狀況,這完全正常,這不是孩子個人的問題,也是在治療設計中,就會預期會發生的現象。因為這涉及:
一、孩子的情緒是波動性的:
一天裡的精神狀態、壓力大小、白天是否有挫折等,都會影響當下的「安全感存款」。且有時昨天還能自己走到廁所,今天卻又不敢,這並不是退步,而是情緒資源短缺時的自然保護反應。
二、練習容易碰到「恐懼閾值」:
每個階段都像一條「心理跳遠線」,前幾步容易跳過,但下一步可能就要跨過真正的心理恐懼核心,例如「黑暗」「獨處」「沒聲音」,這時孩子會退回前一階段尋求熟悉與安全。
三、外在事件干擾:
比如說:生病、換床、搬家、家庭氣氛變化(吵架、家人不在身邊)等,都會暫時削弱孩子的情緒穩定性,讓他對原本已熟悉的場景重新產生恐懼。
心理師的小提醒:安全感是可以練習的
我想和你說,孩子不是不想獨立,而是「還沒準備好」。
與其急著讓他獨立,不如問自己:「我願不願意陪他走過這段心裡還不夠勇敢的路?」,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信任,他會更有力量邁開下一步。
有時候,我們陪他走的,不只是那段從房門到廁所的路,更是從依賴到勇敢、從害怕到信任的心理旅程。
願我們都能陪伴孩子走往真正獨立、安全的路上 ✨
/A healing space💡
祝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