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敢一個人上廁所?》:談對黑暗/獨處的恐懼與分離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的孩子已經國小了,卻還是不敢自己一個人去廁所,連半夜起來上房間內的廁所,也要我們陪。這樣是“正常”的嗎?」

這類來自家長的困惑與焦慮,其實並不少見。當孩子面對「獨處」這件事感到極大的不安,我們不妨放下「他是不是太膽小、長不大」的擔憂,而是可以換個角度想:對孩子來說,他正面對一個「對大人來說很小,但對他來說卻是很大的困難」。

這是發展遲緩嗎?還是正常現象?

在兒童發展中,「獨處能力」與「對黑暗或獨處的恐懼」其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有些孩子在幼兒園大班就能獨自入廁,有些孩子則到了小學還是會因為想像中的恐懼、曾經的經驗依附特質而感到害怕。

若孩子的其他生活功能都如常(如學習、人際、情緒調節),這樣的「需要陪伴上廁所」多半不屬於發展遲緩,但可能與分離焦慮、夜間恐懼安全感不足有關。

☁️ 從發展來看:恐懼是成長中的必經風景

在兒童發展歷程中,某些恐懼是階段性的、也可能是情境性的。
例如:

  • 3~6 歲:常見怕黑、怕鬼、怕壞人;
  • 7~9 歲:轉為怕災難、死亡、失去親人;
  • 如果孩子的想像力特別豐富,這些恐懼感則會更明顯且持續到長大(下一篇,我們為接續談「 《 為什麼孩子明知道沒有鬼,還是那麼怕?》:想像力與現實混淆的關係。」

對這些孩子而言,「一個人上廁所」的畫面,可能不只是「走進一個空間」,而是他腦海中的恐怖故事場景正要展開;這不一定代表孩子發展有問題,而是他的內心,還需要更強的安全感支撐

☁️ 從依附來看:害怕的不是空間,是失去你

在心理學上,孩子對「分離」的敏感度,與他從小建立的依附關係有密切關聯。
如果孩子從小很依賴主要照顧者,或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歷突發變化(如父母短暫離開、生病、搬家、家人衝突等),他可能會潛意識地把「一個人」與「不安全」劃上等號。

這種焦慮不見得會在白天表現出來,反而更容易在夜晚獨處需要跨出熟悉空間的瞬間浮現出來。

如何幫助孩子脫離「只能有人陪」的恐懼?

在這裡,提供以下「漸進式脫敏練習法」(Graduated Exposure)。
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在孩子出現“過度依賴”或“特定恐懼”時使用:

漸進的陪伴設計(以「夜間上廁所練習」為例)

  • 起點是「讓他覺得安全」的位置
     從「你站在門口、他在廁所內」開始,不急於完全放手。
  • 循序減少陪伴強度
raw-image
  • 每一次「成功經驗」都要被記錄與稱讚
     例如貼紙表、勇氣卡、小紀錄簿等方式,幫助孩子視覺化成長。

這個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與一致性,千萬不要在孩子退縮時責備他,因為這不是故意黏人,而是內在真的害怕

以及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常會出現不是線性進展、而是反覆前後跳動的狀況,這完全正常,這不是孩子個人的問題,也是在治療設計中,就會預期會發生的現象。因為這涉及:

一、孩子的情緒是波動性的

一天裡的精神狀態、壓力大小、白天是否有挫折等,都會影響當下的「安全感存款」。且有時昨天還能自己走到廁所,今天卻又不敢,這並不是退步,而是情緒資源短缺時的自然保護反應。

二、練習容易碰到「恐懼閾值」:

每個階段都像一條「心理跳遠線」,前幾步容易跳過,但下一步可能就要跨過真正的心理恐懼核心,例如「黑暗」「獨處」「沒聲音」,這時孩子會退回前一階段尋求熟悉與安全。

三、外在事件干擾:

比如說:生病、換床、搬家、家庭氣氛變化(吵架、家人不在身邊)等,都會暫時削弱孩子的情緒穩定性,讓他對原本已熟悉的場景重新產生恐懼。

心理師的小提醒:安全感是可以練習的

我想和你說,孩子不是不想獨立,而是「還沒準備好」。

與其急著讓他獨立,不如問自己:「我願不願意陪他走過這段心裡還不夠勇敢的路?」,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信任,他會更有力量邁開下一步。

有時候,我們陪他走的,不只是那段從房門到廁所的路,更是從依賴到勇敢、從害怕到信任的心理旅程。

願我們都能陪伴孩子走往真正獨立、安全的路上 ✨

/A healing space💡
祝 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蔡叡昀心理師 ☁️
18會員
85內容數
諮商心理師|精神復健機構創辦人|美術講師 雙碩士背景,專職以精神分析、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家族治療。曾任職教學醫院十餘年,後創立精神復健機構與擔任身障者美術講師;專長為心理創傷。 • 臺灣榮格心理學會|臨床會員 • 臺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 臺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學會|會員 • 臺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第十屆 監事
2025/05/26
「資訊豐富、情感貧乏」的人際疲憊:寂寞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可以說的人。
Thumbnail
2025/05/26
「資訊豐富、情感貧乏」的人際疲憊:寂寞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沒有可以說的人。
Thumbnail
2025/05/25
「你也太玻璃心了吧?」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可能像碎裂聲般,在心裡某處留下共鳴。
Thumbnail
2025/05/25
「你也太玻璃心了吧?」這句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卻可能像碎裂聲般,在心裡某處留下共鳴。
Thumbnail
2025/05/25
心理諮商的價值,從來不是以一分鐘多少錢的計價,也不是當你關上諮商室的門離開後,心靈的成長就會停止。
Thumbnail
2025/05/25
心理諮商的價值,從來不是以一分鐘多少錢的計價,也不是當你關上諮商室的門離開後,心靈的成長就會停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在建立孩子自信與情緒穩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僅可以促進精細動作、粗大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還能培養社會適應和情緒穩定等能力。父母在孩子的生活自理中可以運用拆解步驟、做好事前準備、瞭解孩子發展、保持正向態度和堅持原則等方法來幫助孩子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Thumbnail
那天小瑜的媽媽,帶著3歲剛讀小班小瑜一起走進咖啡廳來找我,特地帶著孩子來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學校不斷被老師反應明明都聽的懂但卻不想配合指令、不斷的試探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會生氣、當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大發脾氣,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狀況,一見到小瑜,很安靜,但一雙眼睛很伶俐的不斷觀察環境,嘗
Thumbnail
那天小瑜的媽媽,帶著3歲剛讀小班小瑜一起走進咖啡廳來找我,特地帶著孩子來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在學校不斷被老師反應明明都聽的懂但卻不想配合指令、不斷的試探老師看看老師是否會生氣、當被拒絕的時候就會在教室大發脾氣,家長特別害怕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特殊的狀況,一見到小瑜,很安靜,但一雙眼睛很伶俐的不斷觀察環境,嘗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Thumbnail
孩子,可以自信且充滿期待的坐在位子上,對我點點頭,同意我離開。 應該在於平日裡,我們給予孩子多少的肯定與鼓勵,讓他有信心去嘗試每一個全新的挑戰,踏出每一個獨立的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Thumbnail
有些孩子,他們沒有辦法好好待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當某些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排除掉那些因為先天因素,他們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融入這個環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不是蟲子也不是野獸,他們只是需要重新建立起安全感。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Thumbnail
害怕是一種感受,所以我們直接叫孩子「不要害怕」是無效的,我們否定孩子的感受,對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更會讓孩子覺得無能。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很容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這樣好麻煩哦」!或者為了避免自己認定的麻煩,乾脆很多事情都不做或者將就一下就好。我一直很好奇這樣的狀態是怎麼形成的?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身為成人的我們絕對息息相關!
Thumbnail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
Thumbnail
昨日看到新聞描述一對藝人夫妻因為三歲小孩在外面哭鬧不想使用公共廁所而決定立即返家,並且表示教育不能等,希望小孩能謹記在心。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不禁讓我想起過去也曾經有人告訴我類似的方式,只要小孩在外面哭鬧絕對不要猶豫立即返家,或是小孩不吃飯就馬上倒掉,若是不收拾玩具就是直接扔進垃圾車。 看似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