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延續「我與我的憂鬱症」系列,我遇到了身心學,而身心學如何影響我看待身體、心靈、靈性,我將書寫幾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以前對身體的觀點
從小我對身體的認知就是「如何使用他來做出動作」。因為曾經學過舞蹈、游泳和直排輪,我很擅長記憶動作、操控身體,讓他達成各種體育或技巧上的要求。在那樣的成長背景下,我一直認為身體只是個工具、一個完成目標的手段,很少去在意他所傳遞的訊號。
成長過程中當然也有受傷、疼痛的經驗,但那些疼痛一旦痊癒,我也常常忘記他們曾經存在。
直到我開始接觸身心學,我才開始意識到:原來這些經驗不只是生理現象,他們會在身體裡留下記憶,成為訊號的一部分。從那時起,我開始學習不再用對錯、好壞去看待我的身體。
憂鬱症的那段時間,我經常與身體反映出的症狀「對抗」——我希望那些情緒趕快「消失」,我想「改善」睡眠、提升專注力,但每當症狀沒有改善時,我會感到深深的無力與挫折,甚至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憤怒。
透過身心學學到什麼?
踏入身心學領域後,我最先學習的,是改變我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包括我怎麼看待他、感受他,還有怎麼與他互動。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身心課。那天我對老師說了很多:我有脊椎側彎、哪裡疼痛、憂鬱的狀況等等。
老師聽完後只是輕聲說:「我們身心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身體狀況。如果你能慢慢找到讓身體感到舒服又平衡的使用方式,也許很多狀況會自然地發生改變。」
當時我不覺得會有什麼奇蹟發生,但隨著我越來越深入這門學問,也越來越走近自己的身體,我開始感受到一種動態的、互動式的「平衡」正在發生。
我漸漸明白:身體不是需要被糾正的錯誤,而是一個能與我對話、一起前進的存在。
當我開始改變對身體的認知,身體也開始對我敞開——他能告訴我更多事。很多我以為早已遺忘的經驗,其實都還記在身體裡,而當我願意回到身體、與他相處,許多東西就開始發生轉變。
如何轉變與身體的關係?
在身心學老師的陪伴下,我開始一點一滴地重新認識我的身體。有時是透過理解身體的系統:內分泌、肌肉、神經;有時則是在動作探索中,像是走路、躺下、起身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動作,重新學習如何讓身體感到「輕鬆」而非「辛苦」。
當我開始有意識地尋找那些「不費力、不疼痛」的方法,我的身體彷彿也停止了激烈的抗議。我們開始對話、彼此靠近,在一次次的探索中找到更多彼此理解的方式。
現在的我還在練習——練習讓自己的身體感受到「舒服」、「平靜」、「釋放」、「平衡」。
這是一段持續進行中的旅程,一段回歸自己的旅程。那種安在與穩固的感受,難以用語言形容,也正是這份深層的滋養,讓我選擇繼續走在這條身心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