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始接觸 #正念 之後約一年多,我發現我自己是和自己的身體感覺非常疏離的,我一直很習慣用「超理性」的方式去運作、面對生活,去年就意識到自己和自己身體感受疏離的狀態了,於是想了個創意的方式,去雲門舞集跳跳舞,看看會不會跟自己的身體熟一點,不過因為自己進修的時間這兩年真的好多,只上了短短的一期,很難說有什麼自己的進步。
雖然如此,我還是繼續一直在這個課題上自我著墨努力。昨天分享了和不愛洗碗的大兒子在洗碗這件事的兩則紀錄,有夥伴留言說我們母子感情戲份都好豐富,這樣情緒流動的模樣並不是我最習慣的運作模式,反而是刻意練習的練習紀錄,我是真心努力在練習把自己情緒好好辨識出來,再自我調適。
剛好這兩天和朋友分享一些孩子的課程,聊到了孩子的的興趣和家長本身的嗜好往往有一些莫名重疊性的巧合,我想應該是因為家長本身愉快的享受其中,自然而然地散發出渲染力,同時也展現出「喜歡做這件事」的一個範本在孩子的生命日常裡,讓孩子更有機會想在這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又因為這個活動是家長本身的興趣嗜好,於是家長帶的孩子入門的各種知能更加完善,對於孩子如何簡易上手、可能會遇到哪些關卡、卡關時可以怎麼過關,有著更多親身的體會或是經驗,甚至也更輕易就知道可以找哪些可靠的外援求助對象。
這幾個月的自我覺察、單純的為了我自己,讓我想成為一位情緒健康的人。
過程中我覺察到,我的預設模式是與自我身體感受、情緒狀態疏離,或者我每次遇到自己各種情緒時,就直接簡單的忽視我的情緒,馬上以單一的抽離、冷漠方式壓抑住自己,在發現自己的預設模式後,我突然想到:我不就是在與孩子討論情緒健康時,是一名 #雙標 者:自己做不到、自己沒在做,但一直要小孩做。
如果我無法至少是一位願意練習往情緒健康之路邁進的人,只是一直在教育我的小孩們要 #辨識情緒、#情緒命名,結果自己根本不願意去做、自己不願意嘗試,那孩子們在練習和情緒健康相處的過程,他們不只沒有一個「參考範本」,更沒有討論對象,只因為我其實根本不會,我只是假裝很會說『情緒很重要,各種情緒都是健康』的一個口號者而已⋯
我不想成為我孩子們眼中只要求他們,自己根本就不做的雙標口號者,我會繼續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為了不要讓兒子們長大一點聽到我在談情緒,就在心中翻白眼想著:
「妳自己根本沒在做好嗎?!」
至少,我希望我兒子們大一點的時候,只會回嘴說:
「阿妳練習這麼久也沒有練好,是不能再多給我一些空間嗎?」
這樣,我就覺得至少,我的努力是被他們所確認的,我們母子可以一起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