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沒看到媽媽,有什麼好哭的?」這句話,或許你也曾在某個場合聽過。也許是老師無心的責備,也許是其他大人的不解,但對孩子而言,那瞬間卻可能是一場心理風暴的開始。
孩子的行為,不是太敏感,而是情緒還不會說出來
孩子的行為背後往往藏著複雜的情緒與未能說出的需求,這些會需要我們大人協助幫他說出來。而如果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正反映孩子內在的不安、委屈與難以表達的情緒壓力,而非單純的「太敏感」或「愛哭」。
一、找不到依附對象的恐慌與不安:那不是誇張,是安全感中斷
孩子在陌生、混亂或人多的環境裡找不到熟悉的大人,很容易激發強烈的恐懼與焦慮。這不是脆弱,也不是「不該哭」,而是一種自然的分離焦慮反應。就像是:「我現在在哪裡?我是不是安全的?有人會照顧、保護我嗎?」這時他不是「因為看到媽媽不見了而誇張地哭」,而是他感受到的失落與恐慌是真實的、瞬間的、沒有緩衝的。
這是一種「安全感中斷」的反應。他哭不是「小題大作」,而是他真的感到「失去了唯一的定錨點」——也就是那個讓孩子感覺穩定、安全的對象突然不見了。
在心理層面,這其實反映孩子還沒有「在心裡長出媽媽會在」的能力。他還無法在看不見你的時候,想像你依然在、依然愛他。
這些,是我們大人可以透過生活中的小提醒與陪伴慢慢建立起來的。例如讓他知道:「媽媽不見一會兒,不代表媽媽不見了。」
更進一步的做法,是給予孩子具體明確的約定與時間地點說明(要確定是能執行的),這樣能強化他對「媽媽會再出現」的預期感。例如:
- 「媽媽會去OO(地點),十分鐘後會在你坐的地方來接你。」
- 「等你吃完點心、唱完一首歌,就會看到媽媽出現了。」
這種具體的時間與地點描述,會讓孩子逐漸學會在心裡建立「媽媽會回來」的信念,進而增強內在安全感。
二、情緒被否定的羞辱感:讓眼淚更難被釋放
如果當孩子本來就處於恐慌與不安中,被說「這有什麼好哭的」,無異於是在說:「你的感覺是錯的。」
這在心理意義中是很有殺傷性的,會讓他感覺「我的情緒感受不被允許」、「我有情緒是很糟糕的事情」,進而連結「自己是沒有用的、脆弱的、不符合期待」等等羞辱、無助、無望,而使孩子受到第二、三、四...次傷害;最令人擔心的是,這會影響他日後表達情緒的意願。
這種否定,不只否定了孩子的眼淚,也否定了他此刻最需要的大人理解。
這時可以給他「情緒的名字」與「正當性」,像是:「你剛剛在找不到媽媽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不安,好像被全世界丟下來一樣?我聽得出來那不是脆弱,而是很真實的害怕。」
三、您就是他的安全基地
所以當孩子在一找到安心的對象時,就能好好大哭,那不是故意鬧情緒,而是因為「安全了」——終於可以從「我是不是被丟掉了」的恐懼中放鬆,釋放那份累積的焦慮和不安。
與其說他終於看到您,不如說他終於回到心裡的「家」。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這樣對孩子說:
「剛剛找不到媽媽的時候,是不是好像在一個大海裡飄來飄去,沒有可以靠的地方?我知道你很害怕,現在看到我了,媽媽在這裡,一直都在。」
這不只是一句安慰,更是在幫助孩子認出自己的情緒,並建立安全感的語言記憶。
作為大人的你,可以怎麼幫助他?
- 承接情緒,而非否定:
- 「你剛剛應該真的很緊張,很怕找不到媽媽吧?」
- 「我在這裡,現在安全了,沒關係,慢慢哭出來也好。」
- 慢慢建立內在安全感:
- 和他說:「有時候看不到媽媽,但媽媽會來找你。」
- 可以用故事、角色扮演方式,幫助他在心裡也能想像媽媽「會在」的畫面。
小結:情緒不是錯,只是還不會說出來
孩子在發展安全感與情緒語言的路上,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
你願意停下來,聽他說、看他哭,就已經是最重要的開始。
/A healing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