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聽到個案這麼說:「那次我哭得很慘,感覺像做了一場心理的大手術,好像真的很有幫助」,但也有個案在諮商結束時困惑地問:「我今天好像沒什麼情緒反應,是不是進展變慢了?」
這些反應背後,隱藏著一種對「心理改變」的焦慮:
以為諮商就是要像「動手術」一樣,把內心的傷口赤裸裸地挖出來,然後大哭一場才有用。
很多時候,它更像是地底下悄悄移動的板塊—雖然不太有感,卻能穩穩地推動你向前。
手術不可能天天做,心理的工作也一樣
有時的諮商歷程確實會像「心理手術」般,既深入又劇烈:你可能會打開多年來封存的痛苦、自責與創傷,在安全的關係與空間中盡情流淚、嘶吼,這就像一次情緒深層的清創。
然而,就像身體手術不能天天開,心理治療也有其節奏與劑量考量。
一場有效的手術,必須評估身體狀況、耐受程度,並考慮風險與恢復期,而心理諮商也是如此。
所以身為心理師,我會根據每位個案的:
- 當下心理狀態與支持系統
- 諮商次數與資源限制
- 是否準備好承接情緒的重量
來決定每次工作的深度與溫度。
我不會在初次會談就「開刀」,也不會要求每次諮商都得直接揭開傷口。有時候,穩定與保留,反而是為了維護你的狀態、提升你的承受力,並提供足以平衡當下生活的「心理劑量」。
因為,如果在時間與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開啟過於沉重的情緒歷程,反而可能造成:
- 「不安全感」與「二次創傷」:
特別是還處於較為脆弱的心理狀態時期,如果過於快速或激烈地挖掘,會讓人感到失控或不安,且更容易在情感上造成類似於創傷事件的再次衝擊。 - 過度消耗與耗竭:
頻繁經歷情緒風暴,會讓人感到身心俱疲,且容易對諮商產生抗拒;使得諮商更容易中斷,而白費了前面的累積。 - 忽略當下與未來:
過度聚焦於過去的傷痛,忽略了當下的生活困境,以及未來可以採取的應對策略。
還有,在「時機未到」時,如果一昧深入探究,僅會讓人不自覺用「意識」硬去接收訊息,這些都只會讓我們離心中期待的進展與有效治療越來越遠。
你以為的「沒進展」,其實是內在正在撐住自己
有些個案在結束時會說:「我今天沒有哭,但我好像感覺有什麼不一樣了。」
因為,在那天他可能說出了從未啟齒的話,或者第一次在回憶中感覺到不同心情,而不是一味地自責;這些內在的轉化,並不總是透過「眼淚」來呈現。
它們就像地底板塊悄悄移動,
直到某天你發現自己回到相同情境時,
心裡已經不再那麼痛了。
改變不只是釋放情緒,更是學會照顧自己
很多人誤以為「治療有效=情緒釋放得很徹底」,但心理治療的核心,其實不只是「情緒釋放」,而是「情緒的理解與整合」。
我們不單單是哭出悲傷(情緒釋放),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那份悲傷從何而來,進而去消化它:
- 為什麼我會那麼難過?那份悲傷從何而來?(與成長經驗有關)
- 那些憤怒是怎麼累積的?和誰的關係有關?(探討關係模式)
- 我可以用什麼方式,重新照顧這些感受?(發展新的轉變與自我照顧策略)
這些都不只是緊急的外科手術,或是跟朋友喝個爛醉後的心情宣洩;而更像是一場長期復健:有時會痛、有時會累,但更多時候,我們是穩穩地一起持續向前。
寫給容易懷疑自己的你:即使沒哭,你也在改變
如果你也曾有這樣的懷疑,不妨記住這幾句話:
- 諮商不是一次性「開刀」,而是漸進式的探索。
- 走進諮商室的那一刻,就是一種對自己的照顧。
- 不是每一次都要淚流滿面,才叫做有收穫。
- 進步的樣子不會只有一種,而且每個人都不同。
我想和你說,心理諮商,是一段屬於自己療癒的路,我們不急、不比、不勉強。
不是只有劇烈、痛苦的掏心掏肺,才算是有效的心理諮商;眼淚也不是進步的唯一證明。每次的諮商不論哭與不哭,都會成為你陪伴自己活下來的證據。
所以,下一次,如果當你聽到有人說「諮商就是要挖很深,每次都能嚎啕大哭才有用」時,或許可以告訴自己:諮商有很多種樣貌,它的效果取決於你與心理師的合作,以及你準備好面對的議題。
如果你目前正在考慮諮商,但擔心自己「哭不出來」就沒有效果,請安心放下這信念。
有效的諮商,是透過溫和而堅定的陪伴,引導你一步步地靠近自己,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你的平衡與力量;哭泣只是過程中的附加。
最重要的是,你能否在諮商中感到被理解、被支持,並且逐漸發現內在的資源。
/A healing space💡
祝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