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食如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飲食療法,形式多樣:長時間斷食、間歇性斷食、水斷食,甚至是完全不吃不喝的禁食1。斷食被賦予許多功效,提升記憶力、幸福感,降低壓力和減緩憂鬱症狀,甚至有時標榜的效果極為誘人:延長壽命、一種真正的返老還童療程,或是更強的記憶力2。
從嚴格醫學定義上來說,「斷食」是指持續8至12小時不攝取熱量3。經過一夜的睡眠後,我們自然地處於禁食狀態4。這是我們生理節律的一部分。從歷史角度來看,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沒有固定且豐盛的三餐可言,斷糧的情況可能持續數天,因此人類的身體逐漸演化出能適應飢餓與飽足之間的交替能力5。
隨著農業的出現及現代社會的興起,斷食的定義也隨之改變,它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與宗教實踐,與靈性覺醒、內在淨化、個人紀律6等聯繫在一起。如今,在這個充滿過度加工食品的社會中,斷食強勢回歸,被視為一種對失衡生活方式的回應,以及重新與自己身體建立健康關係的方式。
斷食期間,身體發生什麼變化?
幾小時未進食後,身體便開始動用能量儲備。作為主要燃料的葡萄糖很快就會消耗殆盡。大約斷食第14小時起,代謝轉換便開始:身體開始動用脂肪。到了禁食24至36小時,葡萄糖儲備耗盡,身體轉而大量產生酮體(corps cétoniques,一種由脂肪分解產生的能量分子)。
對身體來說,細胞會增強自我修復DNA的能力。它們會啟動回收機制,以最佳化7能用的資源,這就是所謂的「自噬作用(autophagie)」:細胞會挑選出老化時積累的受損物質,將其回收以產生能量和新的結構成分。這一過程能清除細胞殘骸,減少體內發炎反應,並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受損或功能失調的細胞8被替換,有助於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斷食與心理健康
大腦在斷食期間也會經歷能量變化,酮體因而成為大腦的主要燃料。值得注意的是,一直被認為只是支持神經元的膠質細胞(microglies)可能也具備合成酮體的能力,從而為整個大腦細胞提供能量。
為何會出現這種變化?其中一項最具說服力的假說認為,關鍵在於斷食所引發的細胞壓力。當熱量攝取中斷,葡萄糖、胰島素以及瘦素(leptine,調控食慾的荷爾蒙)濃度下降,作為回應,大腦會啟動一連串調節機制:首先是減少大腦發炎反應,因為發炎擾亂血清素(sérotonine)的代謝機制,會造成情緒障礙如憂鬱與焦慮。同時,大腦會釋放內啡肽(endorphine),讓人心情愉悅。
德國柏林伊曼紐爾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安德烈亞斯·米哈爾森(Andreas Michalsen)曾在慢性發炎病患中進行斷食研究。結果顯示,焦慮與憂鬱的症狀在禁食48小時後明顯改善,突顯出斷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效用甚至優於傳統抗憂鬱藥。2013年,安德烈亞斯·米哈爾森與馬賽艾克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吉約姆·豐(Guillaume Fond)共同彙整了近92篇關於斷食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顯示許多患者重拾平靜、警覺性提升與憂鬱症狀顯著減輕。最近,吉約姆·豐的研究團隊更完成一項涵蓋1436位受試者的11篇臨床試驗的統合分析,發現間歇性斷食可降低焦慮、壓力與身體質量指數(IMC,indice de masse corporelle)。

對治療糖尿病與癌症的潛力
2023年,一個德國團隊針對第一型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斷食研究。他們的結論明確指出:若斷食在醫療監督下進行,並配合原本治療計畫,能帶來顯著好處。
斷食也吸引癌症研究的關注。美國一項臨床試驗中,101位晚期癌症患者在接受標準治療的同時,搭配實施類似斷食的飲食方式,部分案例顯示驚人的病況緩解現象。斷食一種極具潛力的輔助療法,有望增強傳統治療效果,但仍需更多深入研究支持。
抗老化及提升認知能力?
在動物實驗中,斷食對延緩老化亦展現正面效果,這與抑制mTOR路徑(voie métabolique mTOR,一種調控細胞生長與蛋白質合成的代謝通路)有關。抑制該路徑能促進自噬作用,有助於清除細胞內的有害物質與老舊成分,維持細胞健康。
多項動物研究顯示,暫時性斷食可能促進認知能力。2015 年刊於《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研究中,科學家讓老鼠每2週執行4天的低熱量飲食,持續7個月,這些老鼠的學習能力與記憶力都優於正常飲食組。而在人類身上,最早的隨機對照試驗(一種嚴謹的科學方法,參與者會被隨機分配至接受干預的實驗組或未接受干預的對照組)顯示出在年長者身上,記憶力與執行功能皆有所提升。
美國巴爾的摩國家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的神經學家馬克·馬特森(Mark Mattson)指出,這些作用可能是由於來自酮體誘發神經生長因子(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的釋放。這種因子可促進突觸形成、神經細胞生長,並加強自我修復機制。至今已有三項研究證實人在斷食期間BDNF明顯升高。
斷食熱潮不應盲目跟風
每個人對斷食的反應不盡相同,因為研究數據只是統計平均值,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如果你有疾病或正在接受治療,開始斷食前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尤其以下情況禁忌進行斷食:孩童、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體弱的高齡者、耐力型運動員、睡眠障礙者、存在微量營養素缺乏風險者、未控制的甲狀腺低下症(hypothyroïdie)、體重過低者、急性期慢性病患者、需隨餐服藥者、或有飲食失調病史者。
在社群媒體上,一股強烈風潮將斷食描述為近乎「不可或缺」的習慣,但這種說法並不總是正確。斷食帶來的好處,究竟是源自不進食本身,還是因為暫時停止攝取對健康有害的食物(如糖果、過度加工食品)?一個身體狀況良好的人,並不一定能從間歇性斷食中獲得特別的好處。因此,在投入之前,理解自己為何要斷食至關重要。
Lexique:
1. Le jeûne prolongé長時間斷食、le jeûne intermittent間歇性斷食、le jeûne hydrique僅飲水的斷食及le jeûne sec不進食也不飲水的斷食。
2. 這句原文是Des promesses parfois très alléchante: une longévité accrue, une véritable cure de jouvence, ou des capacités de mémorisation plus développées:
[1] Alléchant:(adj.) 引起食慾的,誘人的。動詞allécher (v.t.)。
[2] Une longévité:(n.f.) 長壽,壽命。
[3] Une cure de jouvence:返老還童療程。cure(n.f.) 治療;jouvence (n.f.) 返回青春、恢復活力之物。
3. Apport calorique:熱量攝取。Apport (n.m.) 提供,帶來的東西,動詞apporter;calorique(adj.) 卡路里的,名詞calorie(n.f.)。
4. Être à jeun:空腹狀態。
5. Une alternance de privation et de profusion:飢餓與飽足之間的交替能力。alternance (n.f.) 交替,更換,動詞alterner;privation (n.f.) 剝奪,喪失,動詞priver(priver qqn. de qqch. 剝奪某人的某物);profusion (n.f.) 大量,充沛。
6. L’éveil spirituel靈性覺醒、la purification intérieure內在淨化及la discipline personnelle個人紀律。
7. Optimiser:(v.t.) 使最佳化,源於英文optimize。
8. Les cellulaires abîmées ou dysfonctionnelles:受損或功能失調的細胞。Abîmé (adj.) 損壞的,動詞abîmer;dysfonctionnel (adj.) 功能失調的,名詞dysfonctionnement (n.m.)。
本文節錄:
Guillaume Fond, « Ventre vide… esprit clair !», in Science et Avenir N˚ 940, juin 2025, pp.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