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搜尋「重訓的好處」,你會看到成千上萬篇文章告訴你能夠「增肌減脂、促進代謝、改善體態」。但這些資訊多半雷同,甚至略顯表面。真正令人忽略的是:重訓不只是生理層面的改變,它同時牽動著我們的大腦結構與心理狀態。
這不是感覺問題,而是有大量實證研究的結論。本文將從神經科學、生理學與心理學的角度,拆解健身、特別是「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如何成為現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
⸻
1. 重訓如何影響大腦:激發神經可塑性與提升情緒穩定
過去我們常認為運動主要與身體健康相關,但近年的研究已證實,重量訓練能明顯影響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也就是大腦改變與適應的能力。
📚 文獻依據:2014年《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期刊指出,12週的阻力訓練能夠提升年長者前額葉皮質活動,進而改善認知功能與注意力控制(Liu-Ambrose et al., 2014)。
此外,重訓過程會誘發一系列神經化學變化——例如**多巴胺(dopamine)與血清素(serotonin)**的分泌,這兩種神經傳導物質與情緒穩定、抗壓能力高度相關。簡單來說,重訓能讓你的大腦「更有彈性、更有活力,也更不容易被負面情緒拖垮」。
⸻
2. 壓力釋放機制:為何重訓能幫助你對抗焦慮
心理學上有一個核心概念: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我們的壓力反應來自交感神經(fight or flight),而放鬆、休息則來自副交感神經。
適度的重訓,其實是一種「可控壓力刺激」,會暫時激活交感神經,但在運動結束後,副交感神經會強力反撲並主導恢復狀態。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重訓後感到放鬆、甚至情緒更穩定的原因。
📚 文獻依據:2018年一篇發表於《Sports Medicine》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阻力訓練對焦慮症狀具有顯著的降低效果,尤其對輕中度焦慮族群最為明顯(Gordon et al., 2018)。
這類效果與「跑步者的快感(runner’s high)」不同。重訓所帶來的情緒穩定性,更多來自動作控制、身體掌控感與內在目標導向行為的建構。
⸻
3. 重訓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心理學中的關鍵因素
自我效能是心理學家Bandura提出的概念,意指個人對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念。自我效能感越強的人,在面對困難時越不容易放棄,也更容易培養堅持與自我調節的能力。
重量訓練本質上是一個可量化、可進步、可掌控的任務系統。從一開始只能舉起5公斤,到幾個月後可以做到10公斤、甚至更多,這種進步的累積會逐漸建立起個體的自信心。
📚 文獻依據:2015年一篇發表於《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參與阻力訓練的受試者,其自我效能得分顯著提升,並與其憂鬱症狀下降呈負相關(O’Connor et al., 2015)。
在心理諮商領域,這種「透過行為成就提升信念」的方式也被視為輔助療癒的重要手段。
⸻
4. 肌肉與情緒的關係:不只是結構,還是內分泌器官
現代醫學觀點已經將「肌肉」視為一種內分泌器官(endocrine organ),能分泌影響全身的訊號分子,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s)。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myokine 是IL-6(Interleukin-6),它在運動時會由骨骼肌分泌,具有抗炎作用。
為什麼這重要?因為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慢性低度發炎狀態與焦慮、憂鬱有高度相關。透過規律的重量訓練,能夠調節免疫系統、降低體內發炎,進而改善整體情緒狀態。
📚 文獻依據:2019年《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指出,運動誘發的myokines能直接參與神經保護、腦部發育與抗憂鬱效應(Pedersen, 2019)。
也就是說,你的情緒穩定程度,不只是腦袋決定,還與肌肉活性直接有關。
⸻
結語:重訓不僅僅只是變健康、變壯,而是一種「身心對話的方式」
當我們談「健身」,除了鏡子裡的線條及體重計上的數字外。真正深層的變化,其實發生在我們無法直接看見的地方:神經連結的強化、情緒調節力的提升、自信與動力的生成。
重訓不是追求極限的競賽,而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你開始學會耐心、學會感受、學會相信自己的能量是可以被鍛鍊出來的。
我很喜歡一個概念,也很常用這個方式鼓勵自己,就是不管今天過得多糟,每次結束疲憊的一天後,我還是會選擇上健身房,並在做每個動作時,看到那些重量被確實推起或拉下,自己還是 CAPABLE 的
重訓,也許不會馬上改變你的人生,但它會悄悄地改變你面對人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