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內容,重覆前篇
👇
(可跳過:歌曲分享、認知理論、貝克憂鬱量表、童年經驗量表ACE)
講座筆記,恣意紀錄無章法可言。(沒在客套)
Sya只記錄較有印象的重點,提供給好奇的朋友參考。

Canva AI
|前言
感謝張琦郁老師的分享,非常會舉例。幫助認識心理疾病類型,更好的協助來訪者。
|歌曲分享
- 八三么:
「我不想改變世界,我只想不被世界改變」
「怕活成 沒表情的人類」許多憂鬱症者會很有共鳴。
|DSM-5-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 DSM→僅限精神疾病
- ICD→國際疾病分類(更廣)
大部分以DSM為主。DSM-5-TR (USA2022, Taiwan2024) 中文翻譯已完成最新版。
鬱症以前叫重鬱症
「理解不戳破,尊重對方,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老師問AI,AI表示:
- 有的患者工作表現不穩定
- 鬱症患者光起床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情緒背後的情緒
挫折攻擊假說:攻擊生氣背後可能是挫折
- 憂鬱的背後可能是失落
情緒表現
- 憂鬱可能躲起來、遠離人
- 其他略
《綠野仙蹤》的錫人
- 錫人沒有心,想要有心。
- 但
擁有心的人卻想要變成沒有心的人
。不少現代人都如此,期望自己沒有情緒。
《腦筋急轉彎》的憂憂
(⚠️以下略劇透)
樂樂希望憂憂的工作是待在憂鬱之圈裡,因為是主角萊利搬家開學第一天。
But,萊利自我介紹時,提到搬家前快樂的回憶,觸發難過,因為朋友都在舊家。
其實,憂鬱有機會帶來別人的關心,有機會恢復快樂,幫助發洩情緒,讓情緒流動。能夠悲傷時,情緒才能夠不淤塞的流動。
「一個人,當能面對自己,不論對錯,接受情緒,甚至哭出來,才有機會更好的溝通」
貝克憂鬱量表
想哭卻哭不出來,是最高層級的憂傷
- 提供董氏基金會的憂鬱症量表連結
分為三種(12-18歲、18-24歲、18歲以上成年人)可自行點選
鬱症
1.憂鬱情緒 2.失去興趣或樂趣
- 反芻式思考rumination (鑽牛角尖)
- 無價值感及罪惡感
- 症狀造成社交、職業、其他重要功能減損
- 兩周內持續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
- 大部分給年紀小的診斷
- 嚴重脾氣爆發
- 易怒,每周三次或以上
持續性的憂鬱症
- 至少持續兩年,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覺得憂鬱
- 食慾、睡眠、疲勞、自卑、無望感、專注力差
經期前情緒低落症
- 月經開始前一週,情緒波動等
- 女生多少會有,差別在有無過度,五項以上症狀
- 學校也在討論,月經假、心情假
產後憂鬱症
- 周產期發病
- 懷孕期間或產後4週內,情緒劇烈變化
- 大約50%分娩前開始的
- 大部分「產婦情緒低落」算是正常的,不被認為是一種精神障礙
|憂鬱症和挫折大不大無相關
- 挫折容忍力不足?
→承受力並沒有好壞優劣之分
悲觀≠憂鬱症
|憂鬱與傷慟Bereavement
傷慟=失去至親至愛的人的反應
- 一般該憂鬱心情視為「正常」
- 該反應視與個案建立強烈依附情感的對象而定
|憂鬱症盛行率&關注
- 重度:12-15%
- 輕度:20-25%
→多數未被診斷出來
- WHO視為需要重視的
三大疾病之一
- 憂鬱症與
自殺
高度關聯
|生物危險因子&心理社會危險因子
生物危險因子
直系
親屬患病機率高- 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乏(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
- 抗憂鬱症,透過增加該神經傳導物質改善
心理社會危險因子
- 童年環境因素
- 失落事件:人、物質財產、健康、所珍惜意念的失落(並
沒有特定人格能預測一個人的憂鬱症
) - 社會支持:家庭、家族、同學、朋友等。質量並重。
|認知理論
*認知三角:對自我、對環境/他人、對未來。
習得無助感
|童年經驗量表ACE
- 童年逆境經驗

依據1995年美國研究,ACE有高達六成五的受試者曾經歷至少1項兒時負面經驗;每八位受試者,則有一人曾暴露於4項以上兒時負面經驗。
ACE量表沒有提及受試者經歷 (?) 項負面經驗的背後意義。依上述線索,Sya推論4項以上有一定的風險。(個人推論僅供參考,不等同診斷)
|書籍分享
- 絕望者之歌 (JD Vance 副總統范斯)
- 朋友、戀人與最糟糕的事:馬修.派瑞回憶錄
- 小人物
|生活再適應量表
- 憂鬱可能的壓力促發種類&程度
|過去可能的創傷經驗
作品參考: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 無聲
- 少年的你
- 我的大叔
|過去留下的憂鬱,未來帶來的焦慮
「憂鬱是因為心停滯在過去,焦慮則是因為心徘徊於未來」
- 解方是「活在當下」
- 但說來容易,做來是一回事
|憂鬱症患者在職場可能遇到的困難
變異性大,合併個性,短期/明確/慢性,憂鬱和工作能力是兩回事
,但當下會受影響
|助人工作者應對&同理
1.壓力因應:問題導向的因應
-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一種緩衝)
- 資源不足逃避是自我保護(不勉強自己做超過能耐的事)
- 管理壓力也是處理(調配工作、找人協助等等)
- 不是所有的壓力都有辦法解決
2.壓力因應:情緒導向的因應
- 問題衍生的情緒需要關照
- 需要理解和消化
- 未消化情緒壓抑累積
- 問題解決了,不代表沒有情緒
- 身體往往比理智誠實
|心得
「情緒不等於心理疾病。希望理解後,我們能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自助助人」
.歡迎追蹤Sya希雅🦐|加入沙龍🛋️|按愛心❤️|分享親友🥰
.給創作者滿滿的能量、肯定、支持,好帶來更多精彩的優質內容
.找我聊聊或合作請至Sya(希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