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提振活力」篇(三):動就對了!〉2025-09-01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針對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讓自己更好地維持專注力,作者認為我們可以從遠古人類的生活中得到啟發。其中,第一個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多運動,最好每天都動一動。
天天運動,不是要你成為運動員
「多運動」這句話說來簡單,我們肯定不是第一次聽到。但問題是,運動很累,又花時間,每天上班工作就已經令人感覺疲勞無暇了,還要加入運動,肯定是無法消受。
如果你這樣想的話,或許是你把「運動」想得太難、太嚴肅了。如果我們只是想要讓自己維持身體健康(而不是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運動員),我們每天只需要做個十到二十分鐘,就已經相當有成效了。
如果你和朋友約好打一場球,或一起游泳、跑步,那你當天的運動時間可以輕易地超過這個最低標準。而如果今天時間不允許,簡單地散個步、走路去買早餐或是晚餐.就足以讓你得到「動一動」的好處。
以我自己來說,只要是半小時內走得到的距離,我通常都會用走的,這讓我出門工作的日子自然而然會包含走路。但如果你不那麼喜歡走路,或者要去的距離更遠必須乘車,你也可以試著早一站下公車,或者把車停在遠一點的停車格。相比起「完全不走路」,這也已經是一大進步。
有時候,不方便比方便更好
在「雷射篇」的時候,我們談過一個觀念:為了讓你沉迷其中,科技公司裡的設計師們會絞盡腦汁去除你在使用電子產品時會遇到的障礙。譬如自動登入、無限滾動的頁面、以及各種「人性化設計」,正是這些優秀的程式設計師,讓我們在使用數位產品時,如此難以自拔。
所以,如果我們要避免自己在這些地方浪費過多時間,我們可以透過登出帳號、刪除app等方式,把那些障礙加回來,讓你有機會停下來想一想「我真的有想要這樣一直滑下去嗎?」。很多時候,這麼做能為我們找回來大量寶貴的時間。
「走路」這件事也是一樣,試想你未成年,還不能合法騎車的時候,走到巷口的便利商店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但一旦有了自己的交通工具,許多人便好像一步也不願走,就算不到十分鐘的路程,也會想騎車過去。
除了交通工具,生活中其他地方也有這種「過度方便」的情況,但我們其實都能選擇「小小運動一下」。譬如走樓梯取代等電梯、走天橋取代等綠燈走斑馬線,這麼做不會真的慢多少,但可以多動一動,不必停下來發呆。又或者你可以不要叫外送,打電話到店裡再自己去拿,除了可以多走路之外,還省下了外送的費用,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先動個五分鐘
當然,除了走路之外,要在生活中加入運動還有很多種選擇。譬如這幾年流行的「超慢跑」、或更多年前就流行過的「Tabata」,都是讓你可以不必出門,在家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先開始」的運動。
又或者,如果家中有Switch,也可以嘗試《健身環大冒險》、《健身拳擊》這些結合遊戲的運動軟體,透過遊戲化的機制,幫助你在習慣還未養成時提供動力。
但無論你從什麼運動開始,最重要的,要從自己可以接受,不會形成壓力的範圍做起。一旦運動習慣養成,從運動中得到快樂的感受之後,就會自己去尋找更多有意思的運動,運動的量與品質都會自己一點一滴提升起來。
一旦養成運動習慣,不只專注力可以得到提升,健康、體態都能得到進步,也會感覺對自己的生活更有控制感。如果你還沒想好要做什麼運動,或許就從走路買晚餐或飯後散步開始吧,一邊吹著晚間的微風,相信你也能一步一步得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