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燈關了,房間安靜得只剩下心跳聲。
但腦子卻停不下來,像是開了無限重播的電影院。

「剛剛開會時,我是不是講錯話?主管臉色怪怪的,他是不是對我不滿意?」
「和朋友聚會時,我是不是太直接?他們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不想再找我了?」
這些想法,就像擾人的小劇場,一次又一次重播。
明明一天已經很累了,卻還要在腦中「加班」跟自己過不去。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劇場,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我們常常嘴上說要休息,心卻像被卡住,無法放過自己。
內耗的本質:假性保護
有個年輕人,下班後坐在咖啡館的角落,桌上放著筆記本。

他低頭一頁一頁地寫著:「下次簡報要少講話,不要冒險。」
「以後一定要更小心,才不會被挑剔。」
他的眉頭緊鎖,背也駝著。
路過的人可能會以為他在努力「進步」,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心口像被石頭壓著。
這就是內耗,看似在「自我檢討」,其實只是腦中的假安全。
它讓人誤以為,只要不斷檢查、不斷警惕,就能避免下次出錯。可是真相是,這種假安全只會偷走我們的平靜,把注意力困在焦慮裡。
👉 內耗不是保護,而是一種消耗。
文化與家庭的影響
如果你仔細回想,這種聲音可能從小就存在了。
課堂上,一個小女孩鼓起勇氣舉手回答問題。

老師皺著眉,冷冷地說:「你怎麼會答錯?這樣全班都丟臉了。」她的臉頰瞬間通紅,心裡暗暗發誓:「以後不要亂講話了,不然會被笑。」
另一個小男孩寫功課時,爸爸嚴肅地提醒:
「你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出錯,別讓人覺得你不認真。」男孩點頭,但心裡卻默默想:「如果我不完美,就不值得被喜歡。」
這些話,隨著時間不斷內化,變成了我們腦中的審判官。
長大後,即使老師和父母不在身邊,那些批評仍在腦中迴響,像是一個永遠盯著你的法官。
內耗的代價
內耗就像一個黑洞,慢慢吞噬能量。
它讓人看似忙碌,其實什麼都沒完成。
一位年輕的上班族,下班後癱在沙發上,手機拿著卻滑不下去。
腦子很吵,但身體卻動不了。「今天是不是又表現不好?同事會不會在背後笑我?」
「剛剛開會時,我是不是講得很爛?大家會不會覺得我沒用?」

外人看來,他什麼事都沒做,但他的腦袋已經跑了一場馬拉松。
這就是內耗的代價:
- 奪走行動力
- 讓人無法專注當下
- 一點一點侵蝕自我價值感
👉 內耗不是小題大作,而是生命能量的流失。
職場裡的內耗
想像一個場景:你剛完成一場簡報。
台下掌聲響起,同事點頭稱讚,主管甚至笑著說「講得不錯」。可是你的腦袋卻停不下來:「那張投影片是不是排版太亂?」
「剛剛那句話會不會讓人覺得外行?」
你開始反覆檢討,甚至懊惱自己沒做到更好。
久而久之,你會害怕再次站上台,開始拖延,甚至逃避機會。
這就是內耗的可怕:
它讓外表看似完美的人,內心卻一點一點被勇氣掏空。

人際中的內耗
在一場聚會裡,她總是笑容滿面,拼命迎合大家的話題。
「這個我也覺得很好!」「對啊對啊,我也超贊同!」
她怕冷場,怕別人覺得她不合群。
可回到家,她倒在床上,心裡充滿懊惱:「為什麼我又答應了那些我根本不想做的事?」
「為什麼我不敢拒絕?為什麼我不敢做自己?」
她的笑容,是用壓抑自己換來的。
但代價是,心越來越累。
👉 內耗,就是對自己不忠誠的代價。
走出內耗的三步驟
要走出內耗,不是靠「逼自己不要想」,而是靠練習。
1️⃣ 覺察
當腦中又開始編小劇場時,先提醒自己:「啊,我現在又在內耗了。」光是這一步,就能讓你和思緒拉開一點距離。
2️⃣ 轉念
接著,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的需求,還是別人的期待?」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自己而焦慮,而是為了滿足別人的眼光。
3️⃣ 行動
最後,把能量拉回眼前能做的事。可能是一個深呼吸、一段快走、一頁筆記,甚至是完成今天的小任務。
👉 內耗不需要被消滅,而是被引導。
當能量回到行動,生命才會重新流動。
界線的力量
有一次,一通電話響起。
朋友在電話那頭說:「週末幫我搬家好嗎?」過去,她一定立刻答應,心裡卻滿是掙扎。
這一次,她停了一下,深吸一口氣,溫柔卻堅定地回覆:
「抱歉,這週我需要休息,可能幫不上忙。」
掛掉電話後,一股久違的輕鬆感湧上心頭。
她發現,設立界線不是拒絕愛,而是把自己也放進愛裡。
👉 說不,不是拒絕別人,而是選擇忠於自己。

結語:把專注還給自己
夜晚,城市燈火閃爍。
有人還在腦中反覆檢討,像困在迴圈裡出不來。但也有人,開始學會把心收回來,專注當下。
嘉玲的聲音在錄音室裡響起:「停止內耗,不是要把它趕走,而是學會與它共處。」
玉婷補充:「當你把專注力還給自己,才會真正感覺到自由。」
最後的旁白落下:
🌱 「少一點在意他人,多一點在意自己,能量才會用來活出真實。」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內耗不是保護,而是假安全。
- 沉默的批評者,常常不是別人,而是腦中的自己。
- 內耗,就像一個黑洞,慢慢吞掉能量。
- 表面看似完美,內耗卻在背後偷走了勇氣。
- 內耗,是對自我不忠誠的代價。
- 說不,不是拒絕別人,而是選擇忠於自己。
- 內耗不需要被消滅,而是被引導。
- 覺察、轉念、行動,是走出內耗的三把鑰匙。
- 少一點在意他人,多一點在意自己。
- 能量,應該用來活出真實,而不是討好腦中的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