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每天在「仰臥起坐」想練出八塊肌、馬甲線,想到海邊炫腹嗎?💪🏻
但好像越練越沒效,反而脖子、腰背比肚子還痠?快來看看最新一篇的動作分析觀察日記吧!這次讓我們一起分析這個大家最愛又最恨「仰臥起坐」,一起抓住夏天的尾巴吧😎

仰臥起坐的生物力學分析
仰臥起坐(Sit-Up),目前被很多民眾、國際體適能協會、甚至是美國陸軍訂為腹部無氧肌力/肌耐力的測驗項目。但其實仰臥起坐,是大家每天都在做的反射動作,他其實就是「躺到坐」的一個姿勢變換而已。試想你今天從床上爬起來,從躺到坐,其實這就是一個「仰臥起坐」了。

🔍動作解析
一個成功的仰臥起坐,其實可以大致拆成兩部份【身體蜷曲(Trunk Curl)】&【骨盆轉動,髖屈(Forward Pelvic Rotation)】而在2003的一篇肌動學期刊中,又再細分成五個階段,分別是:階段1️⃣ 頸椎與上半身的蜷曲,慢慢接續到上、中、下背的蜷曲。當中背(胸椎段)開始變成往上移動,就進入階段二。階段2️⃣ 中下背持續蜷曲,但身體逐漸離開地面。階段3️⃣ 下背開始蜷曲時,骨盆會先後轉,搭配雙腿抬離地面。階段4️⃣ 當雙腿開始下放到地面的過程。階段5️⃣ 最後雙腿、骨盆固定。用髖屈的力量,搭配慣性,把身體「坐」起來,便成功完成仰臥起坐。

由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仰臥起坐的失敗與否取決於「階段二」(Critical Period)。最主要是因為要成功完成仰臥起坐,人體的重心(CoG)會需要由骨盆腰椎連接處(躺平時),慢慢下移至骨盆坐骨下方(坐起後)。在階段二中,上中背的蜷曲,除了幫助上半身減少力臂,也在此階段發現骨盆旋轉與重心的移動,上半身變輕,同時下半身背固定在地板上,這就是一個成功仰臥起坐的必要條件👍🏻
我們也發現,仰臥起坐使用的肌肉,也跟這些不同的階段有關係。從肌電圖的研究數據中,可以發現軀幹肌肉,像是腹直肌、腹斜肌等,會在階段一跟二,也就是【身體蜷曲(Trunk Curl)】時活化最多,而階段三四五,則是比較多像是腰大肌、括筋膜張肌、股直肌等大腿髖屈肌才是主要出力的肌肉。
做完直膝版本仰臥起坐(Straight-Leg Sit-up)實驗時,發現所有受試者的背部肌肉(豎脊肌)都沒有顯著的活化,那為什麼卻是背較容易酸呢?這可能跟大部分人選擇的是【屈膝仰臥起坐(Bent-Knee Sit-up)】與階段二提到的重心轉移有很大的關係‼️
追蹤嘎挖奇蕊👇🏻
下一篇就來分析比較兩種仰臥起坐的差異,還有教大家如何快速練出八塊肌、馬甲線成為仰臥起坐專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