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進客廳,媽媽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滑開手機。她習慣每天傳訊息關心遠在外地讀書的兒子,問上一句:「今天好不好?」
兒子總是簡潔地回覆一個字:「好。」
她皺起眉頭,盯著那個字,心裡浮起許多聲音:兒子是不是不想理我?是不是有什麼事瞞著我?還是我這個媽媽根本做得不夠?
這樣的問候反而像一面鏡子,把內心的焦慮照得更清楚。
午休時,公司茶水間裡瀰漫著咖啡香和影印紙的味道。小偉捧著紙杯,心裡還惦記著主管剛才的批評。他努力對自己喊話:「不要生氣,不要在意。」小偉越想將情緒壓下去,那句話就越像迴音般放大,胸口更是堵得發慌。
深夜,小芳窩在床邊,滑開對話紀錄。螢幕上一排「已讀不回」的訊息冰冷地閃著。她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轉頭去追劇、刷短片。只是越是想逃開,聊天室裡的空白就是越被猜測填滿:是不是他不在乎我了?是不是我在他心裡不重要了?
三個看似無關的日常,卻有同樣的困境——我們常常試著「裝沒事」,卻發現情緒根本壓不住。
白熊實驗:壓抑,從來不是答案
心理學有名的「白熊實驗」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當你被要求「不要想一隻白熊」,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就是一隻白熊。你愈想排斥,它愈是清楚。
這就是壓抑的本質。它是一種雙重消耗:先承受想起來的不快,再花額外的力氣將不快推走。
就像把手壓在水裡的球,短暫的平靜背後,是更猛烈的反彈;所以裝作沒事,並不能讓事情消失,反而讓內心更焦躁。
當媽媽的焦慮:字裡行間的腦補劇場
媽媽看著兒子回的「好」,心裡卻翻湧著無數可能。
這一個字,像一扇緊閉的門,她只能在門外腦補:孩子是不是心不在焉?是不是有心事不想說?是不是自己少了陪伴,才讓孩子慢慢關起心門?
她想壓下這些猜測,可惜情緒像彈簧,一次次反彈得更猛烈。
她終於意識到,真正讓自己難受的,不是那個「好」,而是她沒有釐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答案」。
裝沒事,只會讓焦慮繼續滋長;唯有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才能找到出口。
NLP的觀點:從「不想要」到「想要」
NLP提醒我們:負向思考是「我不想要什麼」;正向思考是「我想要什麼」。
「今天好不好?」是一個模糊的問題,。所以只得到模糊的答案。
其實,媽媽真正想知道的,是孩子生活裡的細節。那麼,她需要把問題換得更具體:
「今天哪一堂課最有趣?」、「有沒有和同學聊到什麼好玩的事?」、「有沒有一件事,讓你特別開心或困擾?」
問得清楚,答案才可能帶來她期待的連結。
正向思考,不是叫你「不要想太多」,而是幫助你找到「我真正想要知道什麼」。
練習:把「不要」換成「我要」
如果你也常掉進「不要想」的陷阱,可以試試這個NLP小練習:
1. 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例:我想知道孩子的日常,而不是只聽到一個「好」。)
2. 想像自己得到結果的樣子。(孩子正聊著今天的趣事,而你靜靜傾聽,臉上帶著笑容。)
3. 設計具體行動。(把問句換得更細緻,讓對方更容易展開描述。)
4. 小步嘗試,觀察回饋。(下一次對話,就換掉一個問題,看看有什麼不同。)
正向思考,不是掩飾情緒,而是設計一條能走得通的路,把自己帶往想要的方向。
未完的故事:愛,換了一種方式被聽見
小芳在夜裡,換了一種問法:「今天哪件事最讓你覺得好笑?」
她發現,對話不再止於「沒事」,而是延伸成一段真正的交流。
小偉在職場挫折後,也開始問自己:「我想要什麼?」答案是「被看見努力」。於是他換了一種方式和主管表達,而不是讓怒氣在胸口打轉。
至於媽媽,她把「不要想太多」換成「我要知道孩子的生活細節」。
她的訊息變得更清楚,也更容易得到孩子的分享,愛與連結,將有機會被聽見。
生活裡的應用:工作、人際、療癒
正向思考,是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並清楚知道方向在哪裡。
這樣的思維,可以應用在每一個場景裡:
在工作上,別再想「不要出錯」,而是想「我要怎麼展現專業」。
在人際裡,別再想「不要被討厭」,而是想「我要怎麼創造被理解的連結」。
在自我療癒裡,別再想「不要焦慮」,而是想「我要怎麼讓自己安心」。
結語:正向思考的真正力量
正向思考真正的力量,並非假裝樂觀,而是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我想要的結果是什麼?我可以怎麼做?」
當你能把注意力從「不要什麼」換成「我要什麼」,你會發現:情緒不再是困住你的牆,而是推動你往前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