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思考不是裝沒事,而是問自己:我想要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清晨的陽光灑進客廳,媽媽一邊喝著咖啡,一邊滑開手機。她習慣每天傳訊息關心遠在外地讀書的兒子,問上一句:「今天好不好?」

兒子總是簡潔地回覆一個字:「好。」

她皺起眉頭,盯著那個字,心裡浮起許多聲音:兒子是不是不想理我?是不是有什麼事瞞著我?還是我這個媽媽根本做得不夠?

這樣的問候反而像一面鏡子,把內心的焦慮照得更清楚。

午休時,公司茶水間裡瀰漫著咖啡香和影印紙的味道。小偉捧著紙杯,心裡還惦記著主管剛才的批評。他努力對自己喊話:「不要生氣,不要在意。」小偉越想將情緒壓下去,那句話就越像迴音般放大,胸口更是堵得發慌。

深夜,小芳窩在床邊,滑開對話紀錄。螢幕上一排「已讀不回」的訊息冰冷地閃著。她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轉頭去追劇、刷短片。只是越是想逃開,聊天室裡的空白就是越被猜測填滿:是不是他不在乎我了?是不是我在他心裡不重要了?

三個看似無關的日常,卻有同樣的困境——我們常常試著「裝沒事」,卻發現情緒根本壓不住。

白熊實驗:壓抑,從來不是答案

心理學有名的「白熊實驗」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當你被要求「不要想一隻白熊」,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就是一隻白熊。你愈想排斥,它愈是清楚。

這就是壓抑的本質。它是一種雙重消耗:先承受想起來的不快,再花額外的力氣將不快推走。

就像把手壓在水裡的球,短暫的平靜背後,是更猛烈的反彈;所以裝作沒事,並不能讓事情消失,反而讓內心更焦躁。

當媽媽的焦慮:字裡行間的腦補劇場

媽媽看著兒子回的「好」,心裡卻翻湧著無數可能。

這一個字,像一扇緊閉的門,她只能在門外腦補:孩子是不是心不在焉?是不是有心事不想說?是不是自己少了陪伴,才讓孩子慢慢關起心門?

她想壓下這些猜測,可惜情緒像彈簧,一次次反彈得更猛烈。

她終於意識到,真正讓自己難受的,不是那個「好」,而是她沒有釐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答案」。

裝沒事,只會讓焦慮繼續滋長;唯有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才能找到出口。

NLP的觀點:從「不想要」到「想要」

NLP提醒我們:負向思考是「我不想要什麼」;正向思考是「我想要什麼」。

「今天好不好?」是一個模糊的問題,。所以只得到模糊的答案。

其實,媽媽真正想知道的,是孩子生活裡的細節。那麼,她需要把問題換得更具體:

「今天哪一堂課最有趣?」、「有沒有和同學聊到什麼好玩的事?」、「有沒有一件事,讓你特別開心或困擾?」

問得清楚,答案才可能帶來她期待的連結。

正向思考,不是叫你「不要想太多」,而是幫助你找到「我真正想要知道什麼」。

練習:把「不要」換成「我要」

如果你也常掉進「不要想」的陷阱,可以試試這個NLP小練習:

1. 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例:我想知道孩子的日常,而不是只聽到一個「好」。)

2. 想像自己得到結果的樣子。(孩子正聊著今天的趣事,而你靜靜傾聽,臉上帶著笑容。)

3. 設計具體行動。(把問句換得更細緻,讓對方更容易展開描述。)

4. 小步嘗試,觀察回饋。(下一次對話,就換掉一個問題,看看有什麼不同。)

正向思考,不是掩飾情緒,而是設計一條能走得通的路,把自己帶往想要的方向。

未完的故事:愛,換了一種方式被聽見

小芳在夜裡,換了一種問法:「今天哪件事最讓你覺得好笑?」

她發現,對話不再止於「沒事」,而是延伸成一段真正的交流。

小偉在職場挫折後,也開始問自己:「我想要什麼?」答案是「被看見努力」。於是他換了一種方式和主管表達,而不是讓怒氣在胸口打轉。

至於媽媽,她把「不要想太多」換成「我要知道孩子的生活細節」。

她的訊息變得更清楚,也更容易得到孩子的分享,愛與連結,將有機會被聽見。

生活裡的應用:工作、人際、療癒

正向思考,是誠實面對自己的需求,並清楚知道方向在哪裡。

這樣的思維,可以應用在每一個場景裡:

在工作上,別再想「不要出錯」,而是想「我要怎麼展現專業」。

在人際裡,別再想「不要被討厭」,而是想「我要怎麼創造被理解的連結」。

在自我療癒裡,別再想「不要焦慮」,而是想「我要怎麼讓自己安心」。

結語:正向思考的真正力量

正向思考真正的力量,並非假裝樂觀,而是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我想要的結果是什麼?我可以怎麼做?」

當你能把注意力從「不要什麼」換成「我要什麼」,你會發現:情緒不再是困住你的牆,而是推動你往前的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之瑩丞弘的生活雜唸
3會員
15內容數
以NLP的角度,探討與家庭、情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 可在討論中觀察自我,思考歷程、實際樣貌,協助你達到身心平衡~
2025/08/25
夜深人靜時,你或許曾經這樣問過自己:「我明明對她/他那麼好,凡事以她/他為優先,為什麼最後還是只能當朋友?」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很可能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沒有《被感受到》。 這篇文章,我們不談花招、不玩話術,而是從神經語言程式學(NLP)與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讓你重新認識「吸引力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8/25
夜深人靜時,你或許曾經這樣問過自己:「我明明對她/他那麼好,凡事以她/他為優先,為什麼最後還是只能當朋友?」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很可能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沒有《被感受到》。 這篇文章,我們不談花招、不玩話術,而是從神經語言程式學(NLP)與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讓你重新認識「吸引力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8/14
這篇文章探討美國家庭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提出的四種防衛姿態:安撫型、指責型、理智型和轉移型,並說明這些姿態如何影響親子溝通、伴侶關係和職場互動。 本文提供三步驟練習,幫助讀者察覺自身及孩子的防衛姿態,並學習身心一致的溝通方式,促進真誠連結。
2025/08/14
這篇文章探討美國家庭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提出的四種防衛姿態:安撫型、指責型、理智型和轉移型,並說明這些姿態如何影響親子溝通、伴侶關係和職場互動。 本文提供三步驟練習,幫助讀者察覺自身及孩子的防衛姿態,並學習身心一致的溝通方式,促進真誠連結。
2025/07/30
作者:黃之瑩(IAA NLP高階執行師)、藍丞弘(IAA NLP專任講師) 《結婚典禮後,我將往何處去?》 已進入婚姻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朋友的婚禮現場,看著新人許下承諾,心頭突然一陣恍惚:「結婚到底是為了什麼?」 或者,在某次與伴侶的一場無解爭執後,深夜自問:「我當初為什要要結婚?」
Thumbnail
2025/07/30
作者:黃之瑩(IAA NLP高階執行師)、藍丞弘(IAA NLP專任講師) 《結婚典禮後,我將往何處去?》 已進入婚姻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朋友的婚禮現場,看著新人許下承諾,心頭突然一陣恍惚:「結婚到底是為了什麼?」 或者,在某次與伴侶的一場無解爭執後,深夜自問:「我當初為什要要結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透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可以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化解心中糾結,降低惡性循環。本文分享了三種幫助自己理解與辨識出情緒的方法:找人訴說、閱讀、聽心理相關的podcast或直播。欲深入瞭解與成長,可考慮參加《幸福魔法團體》的共學行列。
Thumbnail
透過引導孩子表達情緒,可以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化解心中糾結,降低惡性循環。本文分享了三種幫助自己理解與辨識出情緒的方法:找人訴說、閱讀、聽心理相關的podcast或直播。欲深入瞭解與成長,可考慮參加《幸福魔法團體》的共學行列。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身為父母一定會對孩子有所期望,覺察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可以再多問問自己,期望背後我們在渴望什麼?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
Thumbnail
妳是否覺得小孩有情緒的時候,都要慎重處理呢?我不覺得。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身為父母,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Thumbnail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身為父母,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