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機會與部屬進行意見回饋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尾聲,相信有些主管和職場工作者已經在開始準備績效考核。你是否也有這樣的觀念:打考核是一年一次的事,年底才需要依照公司規定做績效評估?或者說,你會認為績效考核只是因為公司規定才需要做的例行公事?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我建議你需要重新思考這件事。
讓我們回到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所提出的「經理人的五大基本工作」,包括「設定目標」「組織安排」「激勵與溝通」「評量」與「培育人才」。其中後面三項都直接關係到員工的績效:你必須關注部屬的表現並做出評量,才能給予適當的激勵,以及提供部屬所需要的培訓。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所提出的「經理人的五大基本工作」
而這也會間接影響到你的「組織安排」。因為要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做出最好的職務安排,你必須清楚掌握每一位部屬的表現、專長和能力。這一切,都和「績效管理」息息相關。
重點來了:年度績效考核不該是對部屬唯一的績效回饋工具。平日就該善用機會與部屬進行意見回饋。
如果主管把制式的年度績效評估當成主要的績效管理工具,將會導致管理失敗,因為緩不濟急。想成為稱職的主管,基本上要能在平時就主動提供部屬坦誠、適時而且有建設性的回饋,來改善他的表現。
什麼是意見回饋?又該怎麼進行?
我們常會看到部屬的日常表現。舉例來說,部屬代表部門在會議上負責做報告,雖然不是什麼大事,但你可以針對觀察到他需要改善的地方(像是回答問題時的反應)提醒他注意,或是針對表現不錯的點(像是用例子說明很清楚)給予稱讚。這些都是意見回饋。
為什麼要在當下或記憶鮮明時給予部屬回饋?因為這時候他的印象和感受都最深刻。如果你沒有適時回饋,之後可能也會忘記,就很可惜了。
而且,我們也可以針對部屬表現得好的地方,進一步授權讓他有更多發揮的機會。這除了是鼓勵,也是培育部屬的方式。但如果我們不是有意識地經常給部屬回饋,就有可能會錯過這樣的機會。
藉由主動且經常給予部屬意見回饋,能達到以下效果:
- 協助部屬清楚了解他們的表現,讓他們可以改善或持續保持
- 在授權的同時提供指導與督導,讓他們做得更好
- 達到機會教育的效果,讓部屬在工作中學習
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動作,但累積的效果會很驚人。
為何給回饋對主管來說如此重要?
因為部屬的表現和主管的績效表現正相關。
Intel 創辦人安迪葛洛夫在《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書中這麼界定:經理人的產出 = 他直接管轄的部門產出 + 他間接影響所及的部門產出。因此,藉由經常且即時的意見回饋,及早讓部屬提升工作表現,也等同於及早提升主管自身的表現。
在觀察以及給予部屬意見回饋的同時,你也會很自然地思考對於部屬的培育,包括思考你對部屬表現、能力的期待,以及訂出對部屬的績效標準。藉由溝通確定部屬了解你的期望,持續和他一起檢視他的表現。
此外,把部屬執行任務的過程視為培育他的機會。在他需要的時候藉由我們的親身示範給予培訓,或是為部屬安排訓練計畫,這些都是能夠提升部屬表現的作法。
藉由主動且持續給予部屬針對表現的回饋,我們可以進一步做到三件事來培育部屬:
- 界定出學習的領域:明確指出部屬需要提升表現之處,確保部屬了解並認同學習的必要性。
- 針對他的表現和需要,與部屬討論學習的方向與方式,讓他思考並提出所需要的協助。
- 在部屬需要時,提供必要的指導,以及監督和檢視他的進度。
不要小看給部屬意見回饋這件事,如果能夠切實執行,對於績效增進的效果是很大的。
如何給予有效的意見回饋?
在這裡整理出六個重點:
- 正面有建設性,能解決問題:意見回饋不是為了批評或責備,而是希望部屬改善,能做得更好。
- 基於事實佐證,清楚溝通:最好運用當下或最近發生的例子,因為記憶最鮮明。除了舉出實際例子之外,也要把需要注意的點溝通清楚,以免部屬誤解。
- 敘述事實,而非臆測:回饋的內容不要加進太多揣測,只要單純描述你看到的事實與想法、建議,讓部屬可以進一步和我們對話說明。
- 針對績效議題,而非個人:也就是「對事不對人,不做人身攻擊」。
- 考量部屬的能力負荷:在選擇給予回饋的事項與時機時,可以在部屬有餘裕的時候進行。
- 涵蓋處理過程,而非僅針對結果:如果部屬的執行過程中有值得一提的事,也可以放進回饋裡。
依循 SMART 原則給予回饋
另外,要依循 SMART 原則:
- S (Specific) 明確具體
- M (Measurable) 可被衡量
- A (Action-oriented) 行動導向
- R (Relevant) 相關性
- T (Time-based) 切合時機點
讓我們看看這個例子:針對部屬所做的企劃案,我們看到裡面有一些問題。這時候不能只是說「這案子寫得太糟了,拿回去重寫!」而是要運用 SMART 原則好好給部屬回饋:
- 明確指出問題在於「時程的安排」
- 指出影響:他漏估的部分會對時程產生三週到五週的影響
- 說明行動:讓他知道應該採取什麼行動去補足缺漏的部分
- 提供參考:提供相關案例讓他知道該怎麼做
- 設定期限:要求他修改完成的期限

例:依循 SMART 原則給予回饋
這樣做,可以讓部屬從回饋裡清楚知道問題是什麼、影響有多大、該怎麼做,以及時間要求。這就會是清楚有效的回饋。
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工作成熟度的部屬調整管理方式
針對不同工作成熟度的部屬,也必須用不同的方式管理。可以根據「工作成熟度」,也就是用「意願 (積極程度)」和「能力」這兩個維度來衡量部屬:
- 意願和能力都高的部屬:用「授權」的方式,給部屬權責和發揮空間
- 意願高、能力需要加強的部屬:用「教練式」的作法,給予他需要的指導,也適度給他一些機會嘗試增加經驗
- 意願較低、但能力不錯的部屬:用「支持型」的方式,多和他溝通了解他的瓶頸所在,並且給予情感上的激勵
- 意願和能力都有待提升的部屬:用「指示型」的作法,具體給予他指令,並且鉅細靡遺地指導帶領他成長

根據部屬的積極程度與能力,因材施教
在給部屬回饋的時候:
- 針對工作成熟度低的部屬:著重於提供明確指示
- 工作成熟度中等的部屬:以指導、激勵、溝通、支持為主
- 工作成熟度高的部屬:只要確認大方向,避免太瑣碎的回饋,讓他好好發揮
主管必須意識到:意見回饋也要因材施教,不是一視同仁的。
創造適合進行意見回饋的情境:一對一會議
在強調了運用意見回饋來提升績效的重要性之後,我們要進一步思考:能不能除了即時回饋之外,額外創造出適合進行意見回饋的情境呢?
這時候我們可以運用「一對一會議」的作法。
顧名思義,「一對一會議」就是我們和部屬單獨進行的會議。與部屬兩個人深入地針對目前的表現、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第一線的資訊進行討論。進行時可以讓部屬提出一些潛藏的問題,幫助上司更早察覺需要處理的事。這樣的會議對部屬工作表現產生的影響極高,很有價值。我以前在擔任主管時,就持續運用這種方式維持和部屬的高品質互動。
一對一會議要怎麼進行?
- 頻率:視部屬的成熟度與需要,可以安排每兩週一小時,或是每週半小時
- 進行方式:可以採 10:10:10 原則。假設總共時間為 30 分鐘,可以讓部屬先發言約 10 分鐘,接著主管回應 10 分鐘,最後彼此討論 10 分鐘
- 場合:最好是非正式的場所,可以在公司外吃午餐、喝咖啡或是散步,創造輕鬆的環境,不會太緊繃嚴肅

善用一對一會議
要強調的是,雖然一對一會議以輕鬆的方式進行,但可不是閒聊或八卦。而是要達到以下目的:
- 增加彼此了解:提升日後溝通的互信與精準度
- 對焦組織方向與目標:與部屬溝通組織方向、目標,同時確認部屬目前與目標沒有偏離
- 進行意見回饋:做得很好的地方給予稱讚與鼓勵,需要改進之處就適度提醒與指導
- 聽取建議與資訊:把這個當作是固定進行意見回饋、提升績效的場合
如果你和部屬還不熟悉一對一會議進行的方式,擔心陷入沈默草草結束,也可以用這些問題來「破冰」:
- 你工作開心嗎?最近有什麼工作上的狀況會讓你覺得挫折呢?
- 團隊中你最佩服誰?為什麼?
- 如果你是我,你會為團隊和公司做些什麼改變?
- 你覺得你現在負責的專案對你的職涯發展有幫助嗎?你學到了什麼?接下來想要接觸哪方面的專案呢?
- 你長、短期的職涯目標是什麼?我可以如何幫助你達成你的目標呢?
- 你認為我們團隊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
適時地拋出開放式、和組織有關的問題,讓部屬可以開始多說一點,慢慢地就會很自然進行了。
最後再次強調:如果在年度績效考核時才和部屬討論他的表現,這並不是稱職主管該做的事。好的主管應該隨時注意自己部門同事的表現,並且給予部屬回饋,才能夠充分發揮主管該發揮的管理能力。
雖然部門已經有例行會議或專案會議,但多人共同參與的會議並不是最好進行意見回饋的場合。主管應該要妥善運用一對一的溝通機會,做好平日的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