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
不是因為別人要求太多,而是我們太想「被值得愛」。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心情:「我只要再成功一點、再瘦一點、再有用一點,應該就能被愛了吧?」 於是,我們成了人生的加班工,拼命修正自己,只為了在某個時刻,終於能換來一句:「你真的很好。」
但事實是——
你不需要「很好」,才值得被愛。
心理學家的提醒:完美不是愛的條件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卡爾·羅傑斯) 曾說過:
“The curious paradox is that when I accept myself just as I am, then I can change.”
「最奇妙的悖論是:當我能接納真實的自己,我才開始改變。」
這句話在心理治療中幾乎是金句。
因為我們常誤以為「被愛」是獎賞,得先表現好、變得更完美才配擁有。 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真正促進成長的,是被無條件接納的經驗。
也就是說——「被愛」不該是評價,而是一種養分。
心理學家 Erich Fromm(艾里希·弗洛姆) 在《愛的藝術》中提到:
「成熟的愛,是保有自我後仍願意靠近。」
成熟的愛,並不是兩個完美的人湊在一起,而是兩個能夠誠實看見彼此不完美,仍願意留下來的人。
當「自我懲罰」變成生活習慣
Brené Brown 在《脆弱的力量》中說過:
“Owning our story and loving ourselves through that process is the bravest thing that we’ll ever do.”
「接納自己的故事,並在過程中仍願意愛自己,是最勇敢的事。
很多人表面看起來努力又堅強,但內心深處其實是「用努力在懲罰自己」。
我們害怕鬆懈、害怕被看見缺陷、害怕別人覺得我們不夠好。 但這樣的「努力」,往往是焦慮的變形。
阿德勒心理學派會說:
這種「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其實是因為我們在內心深處有一種「自卑感」, 我們相信:「如果不一直進步,我就會被拋下。」
但你知道嗎?
這樣的想法讓我們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我們不是在生活,而是在為了合格而活著。
試著練習:愛那個「正在練習」的你
你可以試著對自己做一個小練習:
每天早上起床照鏡子時,問問自己—— 「如果今天我不再是最努力的那個人,我還值得被愛嗎?」
答案應該是:「是的。」
因為被愛的條件,從來不是完美。
它是你真實地存在著。
哪怕你今天情緒不好、狀態低落、甚至什麼都沒做到,
那個「正在練習活著」的你,依然可愛,依然值得被抱緊。
愛的起點
有時候我們追尋「被愛」,追著追著,就忘了自己也有愛的能力。
真正的愛,不是對方給的,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溫柔練習。
就像精神分析心理學家Fromm 說的:
「愛的本質,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種運氣。」
所以,請相信:
你不必活得那麼好, 你只需要繼續真誠地練習成為自己。
而在這樣的練習中,你早就值得被愛了。
📚 系列導讀
《幸福其實在日常》心理學專欄
探索幸福的真實模樣——它不是完美人生的結果,而是日常情緒被理解與接納的過程。 這個系列以生活心理學為基礎,帶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小情緒、小瞬間, 如何悄悄地影響我們的快樂、穩定與自我價值。
這不是教你「如何變快樂」的專欄,
而是陪你學會,在不快樂的時候,也能溫柔地活著。
① 幸福不是一直快樂,而是允許自己「不快樂」
② 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焦慮?其實你只是太努力想變好
③ 別急著「正向思考」,有時負面情緒才是真實的你
④ 當你學會「不反應」,人生開始變得安靜而清楚
⑤ 別再逼自己快樂:學會溫柔對待低潮的日常練習
⑥ 你不必活得那麼好才值得被愛
⑦ 為什麼幸福總是短暫?心理學教你延長快樂的「半衰期」(即將發佈)
⑧ 每天都好累?你的「心理電量」其實早就透支了(即將發佈)
⑨ 當生活讓你覺得什麼都沒意義,其實是靈魂在請你慢下來(即將發佈)
⑩ 真正的幸福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力量面對痛苦(即將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