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如果沒有特別鍾愛某種運動項目的話,其實天天都有運動可以看,而最近在國內的大型體育活動,當屬臺灣大賽(職棒)跟全國運動會了,選手們的運動表現如何?哪怕是一般民眾其實都看的出來優劣;但是更常常讓人會去探討的,是臨場發揮跟反應,為什麼當下的選擇是這樣呢?心理素質跟抗壓性有待加強?那麼回到課表裡,真的有在加強嗎?
看過許多本國外的運動心理學書籍,幾乎大部分的作者都有著軍隊的背景;但作者在書裡面不斷的提到說,他認為運動心理學不該是給有運動需求、相關背景、或是軍警消防等等的從業人員而已,事實上每個人的心理狀態與生俱來都是需要有一些共同點,好比在許多書裡面都會提到人面對壓力的反應普遍是戰鬥或逃跑;但作者提出不妨可以用「挑戰壓力」的模式來面對看看,只能說又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閱讀的好書啊啊啊啊啊
書裡面將所有的項目分成三個大項目,每個項目又都有其各自的小項目在練習跟學習,其實這完全就是符合在做目標設定時的方法、也是所謂的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就能夠讓自己慢慢走向想要的成功大目標;但完成小目標不該只是只有生理性的,像是好好吃飯、盡量完成每次的課表、確認血液乳酸濃度適中等等;當然或許實力強大到一定程度,心理素質弱也是可以戰勝對手?可能嗎?兩者其實應該是共存、相輔相成的,很難只有一方極好就能有很好的運動表現。「思考」關於怎麼想這件事,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問題,甚至往往是容易想太多、先前還有看過其他教練對於學員的期待是不要想,給什麼課表執行就對了,雖然其本意是認為選手有選手的事情要做、教練的工作就給教練煩惱,可是選手如果不了解課表的話真的比較好嗎?但是無論如何都要先達到也是唯一的目標是「喜歡這個項目,是從內而外的那種」唯有熱愛才有可能讓一切走的更長遠,縱使生理狀態再怎麼疲憊,恢復之後就能繼續開機上路。
「天賦:是福還是禍?」這個篇幅說的很美好;但現實就不是這樣的,有天賦的選手尤其是在運動項目裡,往往很容易被優先看重、砸下許多資源去培養甚至交易,至於有潛力的選手?通常等到展現了好像還可以的成就之後才會被看見。特別想要分享這篇,其實是希望如果您是教練、工作保障受到學員表現的話,以培養的角度來說挖掘出有潛力的選手才是真的紮根基層、培養人才;而如果您是選手的話,自認就不是很有天賦的那種人,也千萬不要氣餒跟放棄,因為潛力這種東西還是會隨著努力慢慢浮現的,學生時代的表現固然重要但說穿了名利的時代是在成年之後,很多選手在還沒成年或是上了職業賽場後就像流星般的、咻一下就不見了,那也不會比較好啊、對吧?
「找回專注」每個人都知道專注很重要、可以高度專注、長時間的專注勢必可以帶來很好的成果;但是當專注力跑掉的時候怎麼辦?作者針對這樣的情況有提出一些做法,首先是「暫停」如果可以先讓自己緩緩、要是不行至少抽出點時間做些深呼吸,畢竟繼續下去也不會更好、一定要讓自己先離開當下才行;再者是「現在是怎樣?」指的是自己的狀態如何?是甚麼樣的情況讓自己變成目前這個模式,釐清一下來龍去脈;最後是「希望事情的走向變成如何?」把自己抽離、讓自己思考一番之後,如果要重回賽場的話那麼就要想好目標是甚麼?自己要調整的內容是甚麼?凡事沒有那麼複雜;但總是會有意外發生,透過這樣的流程讓自己找回原本的專注。
「學習:想辦法比別人快速進步」都說要成為大師需要一萬小時的訓練;但世界上就是有些運動項目是無法每天都進行大量的運動操作、像是極限運動們、或是高速下進行的活動(開戰鬥機、賽車、俯式冰撬)這時候往往事前的準備會占整體練習的比例非常多,因為上場之後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慢慢來、或者說上場就是在玩命,所以事前準備沒做好、想要透過直接操作的練習慢慢修正,可能是沒機會的。但事實上除了體能部分要慢慢打底去提升以外,有很多其他內容是可以透過觀察、想像、經驗分享等等,去內化到心裡之後,在場上遇到狀況時就能夠提取出來做出反應,只是依舊是離不開重複的練習,所以說要如何善用時間跟別人的經驗,是值得投入學習的。
在談論心理素質、臨場表現、內外一致的過程中,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心理健康」因為是先當人了、才當運動員的、才當軍人、律師、醫生等等,所以雖然是一本在談論運動心理學為主的書籍;但其實裡面還有不少內容在分享作者與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工作的過程,可以看到的是即便在獲得名利之後,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好好的慢下來甚至停下來,外界看起來風光在私底下也有著辛苦的一面,所以不管你/妳是誰、有什麼目標跟想法,記得先讓自己好好的活著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