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對自主學習的看法(03):學習的劇本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直到我跟無壓迫小孩大量相處之後,才對自主與規則之間可能的動態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對無壓迫小孩來說,不被勉強的學習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家小孩及其好朋友們現在所進行的所有學習活動,幾乎都是個人的選擇。
在本系列的前一篇文章〈不強迫的規則〉,我開始將「學習環境」的因素加入我對「自主學習」的想像裡。從純粹的「一個人學」,轉向到「在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裡學」。
六月初去花蓮演講,當晚住在豐田冊所,在書架上翻到一本書,叫做《遊戲化實戰全書》。作者整理了前人的研究與意見,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將人進行某個行為的動機分為八類,稱其為八角框架。
作者用了很多商業實例來說明,他的「八角框架說」如何能夠解釋這些成功的案例。這本書大致上就是在推銷這個思考架構。
比方說,許多手機遊戲有類似「精力點數」的設計,你要有精力點數才能玩一場,用完了就只能等待時間回復。遊戲設計者為什麼不讓玩家無限制地玩呢?
作者說:「如果你想要增加某項行為,就應該對這項活動設下限制。」

操控人的技巧

這不是什麼新奇的觀點,在教育現場,3C、糖果、飲料,都可以見到類似的效果。家長們越是進行限制,小孩就越是在各種難以掌握的漏洞裡,汲汲營營於得償夙願的機會。也就是說,只要在規則上巧妙地限制個人的某種行動,個人反而可能會更想要投入該行動。
作者用「第六項核心動力:稀缺性與迫切」來解釋這種動機,他舉了一個例子:「每人限購十二件」的促銷告示,能夠比「每人無限購買」增加30%到105%的銷售量。這很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
作者進一步推展他的論點:
……設下限制的最佳方式,是首先找出期望標準目前的「曲線最高點」,然後將之設為上限,創造出認知的稀缺性,但是不見得要對行為設限。行為設計師能夠推估:「雖然我們希望使用者選擇無限數量的嗜好,九成使用者只會在我們的網站上選擇少於五項嗜好。」在這個例子中,適當作法是將嗜好上限設定為五或六項,並非毫無限制。
回到遊戲設計的例子,以作者的話來說,假如在遊戲測試期間,設計師得知大多數玩家投入遊戲的上限是連續兩小時(曲線最高點),那遊戲設計師就應該將精力點數的上限設定為兩小時(或更少一些),讓玩家「以為」自己並不是「玩膩」了,而是被限制而不能玩。那麼,玩家就會有更多動機回到遊戲中。而那些少數有更多動機的玩家,則可以給他們其他得到精力點數的管道,比方說邀請好友加入遊戲,或者付費購買精力點數。
除了「稀缺性與迫切」這個類型之外,這本書還有另外七種控制人的技巧(儘管作者用「人本設計」這個看起來很人道的詞,但本質上就是控制人的技巧),運用這些技巧,我們就可以讓人去做我們想要他想做的事嗎?比方說,投入數學習題的練習?
最近我剛好有一個例子,我跟沒牙虎兒手作一起設計了一個「縫到死」營隊。

龍、寶藏與裁縫師

這個營隊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讓小孩縫出上面這隻拼布的龍,由47塊布所拼成。這種浩大的工程,按照之前的經驗,大約三分之一的小孩會面無表情認命縫完,剩下三分之二的小孩會在進度到三分之一時開始崩潰逃避拖延,直到最後兩個小時才會開始拚命(並且草率地)趕進度。
面對小孩的崩潰跟拖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情緒勞動,為了讓我們跟孩子都更好過些,我跟同事開始思索怎麼架構一個「歡喜勞動(?)的劇本」,讓小孩更願意投入這個「裁縫地獄」。
  1. 我們設定了一個大致上的劇情架構,首先當然要有龍,當然也要有裁縫,最後來個寶藏好了。除了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之外,寶藏是一個很不錯的額外動機,可以讓小孩更願意付出努力去抵達終點。
  2. 我們也加入了RPG(角色扮演遊戲)的設計,給小孩一個角色,設計一個架空的世界,讓小孩在這個架空世界裡尋寶。RPG讓小孩有一個自己的角色,培養屬於自己的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活動。
  3. 我們也編寫了一個「奶奶的寶藏」的故事,聽故事永遠是小孩的樂趣。
  4. 在遊戲裡,小孩可以得到虛擬的物品,除此之外,小孩也可以透過裁縫來得到專屬於自己的武器。比方說弓、劍、小刀或盾牌。
  5. 真實世界的食物要在RPG遊戲裡取得「食材」來交換,強化真實世界與遊戲體驗之間的關聯性,賦予遊戲世界的活動更多意義。
  6. 遊戲裡也有各種小裝飾品可以獲得,小孩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用裁縫技巧,將這些裝飾品加上自己的武器上。
  7. 小孩要完成拼布龍的指定進度,才能繼續展開RPG遊戲的劇情,而拼布龍的進度也可以為RPG遊戲帶來優勢。兩者之間互為動機。
  8. 小孩以四到五人一組為團隊進入RPG遊戲,團隊的RPG角色在遊戲裡可以互相支援,並且共享進度,這讓小孩在遊戲之外,也願意使用裁縫技巧互相協助。
  9. 每一組進入RPG遊戲時,除了共同的劇情設定之外,也會根據小孩的選擇,而得到不同的遊戲體驗,這讓小組之間擁有獨一無二的「冒險經驗」,也強化了小組成員擁有的共同記憶。
  10. 完成拼布龍之後,小孩得到真實世界的地圖,到藏寶地點去打開寶箱,得到寶藏。寶藏是與RPG劇情有關聯的漫畫。這回頭去強化了遊戲的體驗。
這次活動的RPG地圖
岔個題外話,應該有不少讀者跟我一樣,覺得上述這些項目「很沒有系統性」。假如想要更系統性地設計活動或課程,我覺得八角框架應該是很好用的工具。但我自己出於我還不太清楚的原因,排斥這種分類的方法,不過也許之後我也會轉變也不一定。
回到這個營隊的設計來說,我們在一個裁縫的營隊裡加入了幻想的元素,以「規則」架構了一個平行的虛擬世界,讓兩個世界之間有大量的交疊之處,虛擬世界的活動可以影響現實世界的某個事物,而現實世界的活動也可以影響虛擬世界的條件。如此一來,虛擬世界的劇本就可以影響現實世界的「演員」,讓小孩任勞任怨地縫縫縫縫縫,甚至願意在過程中積極解決各種技巧上的困難,直到縫出一隻漂亮的龍。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各種類似的設計,讓小孩投入數學、英文、樂器,或者任何一種小孩不想投入的練習呢?

爛劇本的危機

以數學為例,我們知道,台灣人對數學的感覺幾乎可以用恐懼症來形容。面對這種根深蒂固的恐懼症,真的可以用這麼簡單的技巧來應對、讓小孩樂意投入數學練習,甚至喜歡數學嗎?
我覺得很難。原因是,我認為人們對數學的恐懼症,其實正是教學者應用這些技巧而失敗的結果。
也就是說,無論是數學、英文或樂器,一個人假如不只是討厭練習(自然的好逸惡勞),而是感到厭惡而不想去接觸,那他並不只是沒有遇到好的學習劇本,而更可能是接觸過「爛的學習劇本」。
以數學來說,競爭、成就感、獎勵與處罰,大致上就是台灣大多數小孩學習劇本裡的所有元素。競爭、成就感與獎勵是「有贏的機會」才能被激勵的系統,而處罰則是屬於輸家的,所以大多數的數學教學劇本,是激勵領先者並且處罰落後者的爛劇本。我認為這是台灣有那麼多人有數學恐懼症的主因。
面對這種爛學習劇本所做出的反省行動,就是親子數學、數學想想等等教材,試圖將數學思考與操作包裝在遊戲與故事之中,給出一個更好的學習劇本。然而在推動的實務上,這些好劇本在學習者生活中所能佔有的比重遠低於那些爛劇本,終究大多落得進十步,但面對爛劇本又要退百步的結果。雖說好歹也是進了十步,比沒有好了。
用不同的布拼成的龍
我們的營隊設計之所以能夠順利讓小孩完成作品,除了設計本身的細緻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小孩不曾接觸過爛的裁縫劇本,這使得我們不需要花費力氣去消除或對抗小孩對裁縫的恐懼或恨意。
如同我在〈不強迫的規則〉所述,根據面對「無壓迫經驗的小孩」的經驗,我對作業這種外在規則開始不像以往那般排斥。同樣地,我也開始重新評估獎勵等等技術會對人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這個營隊裡,我放入了大量的獎勵設計,並且小心觀察這些技術會對小孩造成什麼影響。我最關注的,是獎勵會不會影響小孩對裁縫的觀感,降低小孩對裁縫的興趣。
其中一個獎勵設計,是在RPG中擊敗怪物得到的掉落物,可以縫在小孩自己製作的武器上,來強化自己的武器。
為了激勵小孩練習裁縫技巧,但又小心不破壞小孩對裁縫的觀感,我在這裡所做的「保險措施」,就是「可以」這個設定。可以做,但也可以不做。在這個營隊中,幾乎全部的孩子都曾經將掉落物品縫在武器上,但仍有一位孩子完全不做這件事。另外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將所有掉落物都縫上去。也就是說,小孩可以依照自己的動力,去完成自己的進度。
加上掉落物「狼牙」而強化的「殺刀」
簡單說來,如同我在〈不強迫的規則〉所述,讓一個人討厭某件事的往往是強迫,而不是規則。
然而,這樣的「精密設計」是可以的嗎?不強迫就沒問題嗎?這是不是一種對人的「操控」?對於威權與控制感到敏感的人,也許已經對這種說法感到不適。

操縱的倫理問題

舉一個我自身的例子,是一次在海邊發生的事情。那次是一個自助旅行的活動,我們一組人到海邊,孩子們追逐海浪好一陣子之後,大多數孩子都膩了累了回到防波堤上坐著休息,但有兩個女孩堅持不走。我其實很累很想回到防波堤躺著吹海風,但我講了兩次我的願望,小孩都沒有要理我。
這時天空飄下雨來,女孩A終於有點想回去,她問她的好朋友B:「妳要回去嗎?」她的好朋友B堅定地說:「不要。」我猜A是因為朋友這麼說,所以不好意思說要回去,於是我看準了時機,對已經動搖了的A說:「妳可以先回去啊,我可以陪B。」果然A就對B說:「那我先回去喔。」B猶豫了一下,也如我所料地說:「那我也要回去了。
在上面這個例子裡,我很清楚若是我那樣對A說,可能會增加A回去的動機,而A決定要回去的話,B大概也會決定離開。最後我的「設計」順利成功了,我在沒有強迫小孩的前提下,讓小孩如我所願地做了我想要他們做的「選擇」。
《遊戲化實戰全書》的作者大方承認他所謂的「遊戲化」或「人本設計」確實是一種操控人心的技術,但他認為,只要設計者的目的是透明的,並且使用者可以自由地退出,那麼使用這些技術就沒有道德上的錯誤。
比方說,沒有使用者會不知道手機遊戲公司的目的就是賺錢,而使用者又可以自由退出,那麼即使使用者因為「良好」的遊戲設計而沉迷於遊戲之中,導致散盡家財家破人亡,以作者的標準來看,那也沒有道德問題。
姑且不論遊戲公司的例子,但對我來說,在權力不對等的教育現場(或其他任何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如醫病關係、諮商關係、親子關係)裡,這兩個條件顯然是不夠,還得要再加上一個檢驗條件:
教學環境的設計,需以學習者/小孩的利益為最優先。
由於外界對教育者的評價時常與小孩的表現掛連在一起,而教育者的利益與小孩的利益之間也時常會有衝突,無論是利益或方便,當教育者只看見自己的利益(或目的)時,就容易做出違背小孩利益的事。
如果我們用「逼」的來讓小孩縫完這隻龍,那就是把營隊目標放在小孩的利益之前。
以上面海邊的例子來說,我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忽視了小孩想要繼續待在海邊的意願。雖然在這個例子裡,我對孩子們的人格發展大概沒有造成什麼明確的傷害,但在許多其他的例子裡,這種把教育者自身利益放在前面的作法,時常會造成教育的反效果。

人生是他們的,我們不能一直寫劇本

我認識幾位在學校體育校隊的孩子,他們的教練使用羞辱或威脅等方式,讓小孩積極參與訓練、不敢請假去投入其他活動,而能得到好的比賽表現與成績。但這些教練罔顧小孩的意願與人格發展,將小孩當成工具,去求取自己職業生涯的功名與好處。
在這個例子裡,最後有些小孩也得到了某些利益(例如能以比賽成績去申請學校),但小孩們也體驗到許多負面的學習經驗,這些經驗對小孩的人格發展、進一步的學習動機會造成什麼影響,誰也說不準,教育者沒有資格為了謀求自身利益去「賭一把」。
再講個例子,在國中或高中大考放榜之後,我們都知道補習班或學校會貼上錄取學生的名字跟錄取學校,並不是因為他們為學生的學習成就開心,而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這也是一種將學習者作為工具的不道德行為。而且它還很笨拙,
即使是國中的年紀,即使那些自稱教育者的大人口口聲聲說榜單是一種「為學生而做」的「慶祝」,學生們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在這個意義上)只是這些大人謀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應該很少人會同意,用學習者這樣的經驗,來換取教育者自身的利益,是可以接受的事。
無論是為了避免造成不想要達到的反效果,或是為了避免成為自己不想要成為的那種教育者,「將小孩的利益放在自身的利益之前」這種倫理上的自律,我想是擁有「操控人心」技術的教育者,所能夠憑藉的最後一道防線。
說回我們這次的營隊,想要縫出那條漂亮的龍是孩子們自身想要的目標,也是我們的目標。但我們十分清楚,若是小孩不想要縫出那條漂亮的龍,我們應當豪不猶豫地放棄我們的目標,重新和孩子們商量,設定新的目標。
畢竟,沒有人可以、也沒有人應該一直為小孩寫學習的劇本,要他們進行演出。人生的劇本,總要他們自己寫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60會員
121內容數
我和朋友共同分享、推動「合作式教育」的概念,試著建立由父母、小孩與教育者共同合作、建構的教育場域。在這個寫作計畫中,我想要寫下我在教育現場的記錄及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能讓讀者和我一樣,在繁雜的教育/教養現場得到些微的救贖,且保有討論和省思的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盧駿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小孩間的衝突,我們不用太焦慮,應該寬鬆地去面對,讓小孩有充分的時間去慢慢整理自己的新經驗,形塑自己面對世界的方法。只要我們都盡量認真聽小孩說話,他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知道。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香港反送中運動正在進行中,前兩天《懶得教,這麼辦》的編輯拉麵傳了個連結給我,跟我說「香港特首來搶生意了」。我點開連結,看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6月12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用教養專家的身份(誤)表示:媽媽不能縱容孩子任性。
在教育現場,我們該怎麼面對排擠或霸凌的問題?大人們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方式,像是反霸凌作文比賽、反霸凌海報比賽、或者穿粉紅色衣服跳反霸凌舞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有創意的方法恐怕沒什麼用,也有人特地去研究這些創意教學,然後指出這些方法沒什麼用。
講故事給小孩聽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小孩的許多面向。有的小孩還不太能進到故事裡,講的話大多都是自己的「經驗分享」。有的孩子則已經很能推敲故事的情節,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邏輯,去補充故事裡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有時小孩的故事,就是自己的影子。
我們討論過「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是男生還是女生?」跟「女生的GG是不是長在裡面?」之後,這些三到六年級的孩子們發現,他們雖然沒有上過什麼正式的性教育課程,卻已經都內建了許多對性與性別的看法。然而,內建的只有腦子裡的看法嗎?
對小孩間的衝突,我們不用太焦慮,應該寬鬆地去面對,讓小孩有充分的時間去慢慢整理自己的新經驗,形塑自己面對世界的方法。只要我們都盡量認真聽小孩說話,他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知道。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香港反送中運動正在進行中,前兩天《懶得教,這麼辦》的編輯拉麵傳了個連結給我,跟我說「香港特首來搶生意了」。我點開連結,看到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6月12日接受電視台訪問,用教養專家的身份(誤)表示:媽媽不能縱容孩子任性。
在教育現場,我們該怎麼面對排擠或霸凌的問題?大人們想出了各種有創意的方式,像是反霸凌作文比賽、反霸凌海報比賽、或者穿粉紅色衣服跳反霸凌舞等等。不過我覺得這些有創意的方法恐怕沒什麼用,也有人特地去研究這些創意教學,然後指出這些方法沒什麼用。
講故事給小孩聽的過程中,可以看見小孩的許多面向。有的小孩還不太能進到故事裡,講的話大多都是自己的「經驗分享」。有的孩子則已經很能推敲故事的情節,可以運用自己掌握的邏輯,去補充故事裡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有時小孩的故事,就是自己的影子。
我們討論過「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是男生還是女生?」跟「女生的GG是不是長在裡面?」之後,這些三到六年級的孩子們發現,他們雖然沒有上過什麼正式的性教育課程,卻已經都內建了許多對性與性別的看法。然而,內建的只有腦子裡的看法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遊戲力對家長與孩子成長的影響,以及遊戲力的核心目的是幫助孩子發展獨立自主及與他人連結的能力。作者透過提出多個觀點和信念來對遊戲力進行思考。文章對於遊戲力的觀點提出了多個問題,並邀請讀者思考自己的觀點和教養方式。
Thumbnail
孩子在遊戲或功課時經常缺乏專注力嗎?這篇文章將分享5個爸媽教養魔法棒,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和專注力。包括運動、遊戲、生活中的刺激、說故事以及做功課或聽故事前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Thumbnail
  環境設計七要素:一、自由與開放:孩子應可以自己選擇想要操作的教具,除非能力還不足可讓他做前置的工作,而孩子自由選擇時能觀察到他們不同的特質,有些孩子就是喜歡車子,做車子視覺追蹤、不同的車子嵌圖、車子模型,有些孩子喜歡做要寫名字可以帶回家給家人看的讓自己有成就感,有些孩子特別喜歡日常生活類在家裡也
Thumbnail
  上這堂課學習到一些普通的玩具可以怎樣陪孩子玩,因為以前的我覺得孩子就是要操作教具,玩玩具沒有一套操作方法及操作目的比如訓練小肌肉、練習獨立、內化秩序感,但是玩具倒是可以讓孩子充滿創意,更多的表達自我。也可以讓老師充滿創意,去想如何帶孩子玩新遊戲。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拼圖活動是培養孩子手眼協調和認知發展的理想方式。由2片到200片都是幼兒階段可以挑戰的片數,家長應根據孩子年齡引導,先由簡單片數開始,透過互動引導,培養孩子對拼圖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提升專注力,培養解決問題的全面發展。
在現今快速演進的社會,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內在世界,更是為了培養他們在未來迎接多變挑戰時的彈性思維。以下是一些建議,能夠吸引台灣家長的方法,助力孩子在無窮的創意領域中自由展翅。 條列式內容: 自由探索時間: 提供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讓他們能夠自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遊戲力對家長與孩子成長的影響,以及遊戲力的核心目的是幫助孩子發展獨立自主及與他人連結的能力。作者透過提出多個觀點和信念來對遊戲力進行思考。文章對於遊戲力的觀點提出了多個問題,並邀請讀者思考自己的觀點和教養方式。
Thumbnail
孩子在遊戲或功課時經常缺乏專注力嗎?這篇文章將分享5個爸媽教養魔法棒,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和專注力。包括運動、遊戲、生活中的刺激、說故事以及做功課或聽故事前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要他們去造船,不是叫他們去砍木頭,而是讓他們渴望大海。」而如果把這句話濃縮成最核心的兩個字,我想那就是:「動機」。但至於到底什麼是學習動機?該如何引發和維持?就值得好好探討!
Thumbnail
  環境設計七要素:一、自由與開放:孩子應可以自己選擇想要操作的教具,除非能力還不足可讓他做前置的工作,而孩子自由選擇時能觀察到他們不同的特質,有些孩子就是喜歡車子,做車子視覺追蹤、不同的車子嵌圖、車子模型,有些孩子喜歡做要寫名字可以帶回家給家人看的讓自己有成就感,有些孩子特別喜歡日常生活類在家裡也
Thumbnail
  上這堂課學習到一些普通的玩具可以怎樣陪孩子玩,因為以前的我覺得孩子就是要操作教具,玩玩具沒有一套操作方法及操作目的比如訓練小肌肉、練習獨立、內化秩序感,但是玩具倒是可以讓孩子充滿創意,更多的表達自我。也可以讓老師充滿創意,去想如何帶孩子玩新遊戲。
Thumbnail
透過五力在課堂上的應用,老師需具備備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與內在學習動機的能力。在設計引起學習動機的好環節時,需要預評孩子可能的行為與想法。對於孩子的情緒與行為需要有耐心與理解。理想中的好老師,除了需要能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同時能成為導師,為學生們指引方向
Thumbnail
對於孩子的學習態度,你是否曾感到無助?現代家庭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主完成功課,培養自律與責任感。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例子出發,當孩子滿懷熱情想要創造某個東西時,你會怎麼做?透過尊重孩子的選擇,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我們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不僅關乎功課的完成,更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拼圖活動是培養孩子手眼協調和認知發展的理想方式。由2片到200片都是幼兒階段可以挑戰的片數,家長應根據孩子年齡引導,先由簡單片數開始,透過互動引導,培養孩子對拼圖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提升專注力,培養解決問題的全面發展。
在現今快速演進的社會,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變得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內在世界,更是為了培養他們在未來迎接多變挑戰時的彈性思維。以下是一些建議,能夠吸引台灣家長的方法,助力孩子在無窮的創意領域中自由展翅。 條列式內容: 自由探索時間: 提供孩子足夠的自由時間,讓他們能夠自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