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震澤。2015。貓頭鷹出版社。
❦推薦給:具有基礎生理學知識而且還想更精進的人
書本封面很好看!作者用敘事故事方式介紹生理學,適合很喜歡生理學而且有基本底子的人看!應該會看得津津有味!是一本學理深入的動物生理學科普書!標題只是其中有關消化的一篇章而已,此外,例如有解釋「人工甘味劑」為什麼對身體不好的原因?為什麼減重的過程中控制飲食比運動更直接有效?
~佳句摘錄~
P93 味覺家族知多少?
…人類演化出對甜、鮮、鹹等味道的喜好,對酸、苦味的厭惡,可是具有重大的生存價值;例如甘甜鮮美除了帶給人快感外(刺激了人腦「快樂」中樞),還向食體發出預告,即將有能量物質進入體內;無論腦中負責食欲的中樞,以及身體的消化及代謝系統,都會產生因應。
反之,以人工甘味「欺騙」味覺,讓人以為自己吃進了富含能量的食物,實際上體內的葡萄糖或胺基酸卻沒有升高;這種期待與現實的脫鉤,極可能造成身體負責代謝的激素與酵素,對後來的味覺訊息不再有正常反應,以至於造成控制食慾與體重(脂肪)的恆定系統失去平衡,而得出適得其反的結果。
P175 消化與吸收
正常人的消化系統效率極高,食物只要吃進肚子裡,就可以被消化吸收得相當乾淨,只剩下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植物纖維,加上剝落的腸道表皮細胞,經大腸細菌作用後,就形成了糞便,給排出體外。因此,相要保持體重的首要準則就是控制熱量的攝取;如果做不到這點,就只能靠辛苦運動來消耗食人的多餘熱量了。[果然!]
P179 為什麼胃與小腸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
…至於小腸負責消化吸收功能的絨毛細胞必須與食糜接觸,所以小腸內膜不能帶有一層厚厚的保護性黏液,也不能擁有像胃腺那種凹陷的構造,把表皮細胞深藏起來。因此,小腸內壁受損的機率要比胃壁高上十倍,尤其是直接接受來自胃部食糜的十二指腸(這是小腸的第一段,約有十二個指頭並排那麼長,因此得名)。
小腸採取的對策主要有兩種:首先是尋求外援,再來是自力更生。所謂外援指的是刺激胰臟適時分泌大量的鹼性溶液,以中和送入小腸的酸性胃糜;同時,小腸還控制了胃糜排空的速度與數量,不讓胃糜太多及太快送入小腸[腸抑胃泌素]。這兩種控制的源頭,是小腸內壁具有感知氫離子濃度(也就是酸性)的細胞,由此引發神經與內分泌的雙重機制,得以精密控制胃的排空及胰液的分泌。
至於小腸的自力更生,指的是努力汰舊換新;也就是說黏膜層細胞稍有受傷無妨,只要隨時更新即可。據估計,人一天下來,有高達170億個腸道表面細胞遭到更換;按此更換速率,整個小腸的表皮細胞大約每五天就可全面更新一次。因此,此腸內膜細胞的分裂速率是體內數一數二的,只有骨髓的造血細胞以及男性睪丸的精原細胞可以相比。像癌症的化學治療主要是針對快速分裂的癌細胞,但同時也一併傷害了體內許多不斷分裂中的細胞,好比骨髓細胞、生殖細胞及毛囊細胞等,小腸內膜細胞也屬於其中之一。化療病人常出現貧血、不孕、脫髮以及消化吸收不良的副作用,都源自於此。
正因為消化道有如此完善的自我調控功能,所以食物在經過吞嚥、通過上食道括約肌進入食道後,就幾乎不再受到人的意識控制,我們也幾乎感覺不到消化道的辛苦做工。
除非發生了嘔吐、食道逆流、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腸炎、下痢或便祕等毛病,我們才會感覺消化道的存在,也才會曉得珍惜與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