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行銷人,這個問題我們都並不陌生,有時候提前結束,偶而蓋住眼睛硬著頭皮跑完檔期,檢討會議就等著被飆上天,順道看看媽祖與上帝的慈悲,然後對著你說,真是孝順的孩子,這麼常來看我。
一個品牌的PM在操作檔期規劃,實際上能達到目標銷售的機率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高,當然偶而會出現爆量的銷售數據,但這種機率一年頂多一兩檔,大部分檔期時間都在跟目標數據拉扯。而我們最痛苦的是在未達預期目標時,思考到底要不要提前結束,減少預算支出,企圖讓數字不要麼難看,但無論我們怎麼做,最後都會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選擇,如果再堅持一下…,如果再提早一點結束…,如果…有這麼多如果都知道結果的話,該多好。
當我碰上這樣的選擇題時,葛捷思會反問自己,在銷售目的達不到預期的狀況下,活動的目的是否還有第二個基礎存在,例如品牌討論聲量,產品使用者擴張等等各種有利品牌的行為,如果有,那這樣的活動目的就有存在的價值。若只是單純為了提升銷售數字的推廣,一開始就發現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還是盡早停損會來的更明智,沒有任何意義的支出,都是很嚴重的品牌資源耗損。但不要為了找理由來成為塘塞操作錯誤的藉口,這只會加速品牌失敗的速度,給市場留下一個名留青史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