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會議,是檢討人還是檢討事? 還是瓢竊想法後,再將你一腳踢開。 會議,是檢討人還是檢討事?

會議這個習題,只要你還在職場上的一天,都是很艱難的課題。
有一種主管很愛找人聊天,無論是績效檢討、資料收集、進度回報,各種大小事,時不時就召開會議,看看大家有甚麼意見、想法、無論好壞都貢獻出來,有開會就感覺有做事,來達到自我安慰,然後草草結束、虛度光陰。
有一種主管有KPI的強烈控制慾,每三五天就需要檢討一次績效表現,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按表操課,只要內容稍微偏移了,就會發神經似的瘋狂檢討,非要找出個戰犯來去頂下這個黑鍋不罷休。 往往到了最後,檢討專案就變成了檢討人,最後緊盯著你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溝通內容,彷彿這世上只剩下他的方法可以完成工作,達到目標。
另一種主管手法比較高端,善用會議的名義,召集所有人在會議桌上腦力激盪、想盡辦法激出火花,過陣子後,你會發現許多人的想法跟創意,成為主管的簡報提案及經營手法,有些人認為這無可厚非,高層聽取同仁的建議整合公司資源,創造更好的結果。 但問題在於心態,如果內容是被上層所採納的,功勞均由他個人收割,如出現負面評論,這些點子的提案者就會成為替死鬼,甚至直接挨了老闆一頓罵。
上述的這些會議樣貌每位職場工作者都經歷過,各種形式的會議都有檯面下的目的,差別只是參與者有沒有發覺其中的意涵,是不是乖乖上了賊船,最後被收割了才發現,阿,我笨了。
這種手段隨處可見,要藏匿這些事實,不須花太多心力,就算看穿,大多數人也不願意拆穿這樣的手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後倒楣的可能就是自己,而老闆們也沒太多時間去求證,同事們也不見得願意與你同一陣線。
換個心態,聊天類型的會議就當作放空休息的例行公事;KPI的控制會議,將每一步執行的內容與溝通過程如實呈報,讓主事者享受備受尊重的心態;至於收割型的場合,中規中矩的表現就已足夠,重要的貢獻內容,就善用小技巧在更大的公開場合發表,讓更多人看見你。
當然,你有可能被黑,但你不這樣做就不會被黑嗎? 無論怎麼做,我想只是早晚的問題,所以就別太在意黑不黑的問題了,只要別太白目、太具有攻擊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