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用心去活】第10課:「遊戲」。 我們出生時都是原版、長大後卻成為副本

推薦看了十五年的好書「人生的最後15堂課」,全書分為真誠、愛、關係、失落、力量、愧疚、時間、恐懼、憤怒、遊戲、耐心、屈服、寬恕、快樂與最後一課。

遊戲(每次我工作比較多的時候翻開書,常常就翻到這一功課。)
[原文摘錄]
我們要玩是因為能玩,只是我們常會壓抑想玩的念頭。
讀者會問「玩樂有什麼好學習的?」,答案可以從人們臨終的遺憾找到。很多人回顧自己的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活得太認真了」。人活在世上就應該享受生命,盡情玩要。玩樂讓人內心常保年輕,玩樂才能活出完整豐富的生命。
很多人為了追求成功而日夜工作,卻忘了為什麼要成功。出去玩不是純粹的玩,而是為了建立人際關係,假期成了工作的「補習時間」。
這類人偶爾在假期時試著玩一下,便忍不住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甚至因長久壓抑而變相表現成外遇、嗑藥、暴飲暴食、購物狂。彷彿懷疑自己沒有玩樂或快樂的資格。玩樂是將內在的喜悅自然流露,孩子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玩,那是人類自然的本能。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學習認識玩樂的價值,然後當作禮物送給自己。玩樂就是純粹為了好玩而做好玩的事。如果你不給自己任何玩樂的時間,到後來你將無法付出任何東西給別人
「讀後反思」
長期以來, 我的玩樂狀態跟工作一樣,經常安排得很有效率,也常是有目的性的,例如犒賞家人、增廣見聞、促進朋友交流等,更常常是工作之餘「順便」玩樂(常各地出差的朋友多半可以了解我的想法)。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一篇玩樂的功課時,我開始思考:「上一次為了好玩而單純的玩是什麼時候?跟誰?在哪裡?」
當時想了很久,發現自己所有的非工作以外的活動,竟然都還是很有目的性的,雖然也覺得挺愉快,但是離「放鬆的為了玩而玩」這樣的層次還有一段距離,好像失去了玩樂的本能。
後來就開始注意「為玩而玩」的狀態,也逐漸增加這類狀態在自己生活的比重。截至目前為止,我發現三件事情最讓我覺得有玩耍的樂趣,一是散步、二是畫神經圖,三是看電影(一天看五、六部的那種)。
另外一個發現,是在家裡書房裝了軟白板之後。裝這種白板的目的也是為了好玩,我想要隨時能畫就畫能寫就寫。結果發現來家裡的大人跟小孩對這面白板的反應很有趣。
大部分小孩一看到白板,就會眼睛發亮,我把筆拿給他就迫不及待的畫了起來。大人則是會站在白板前看一看,我指著筆筒,也通常不會有人去拿,多半會說「我想一想。」,目前最靠近的是有朋友拿了筆,站在白板前一會,然後又把筆放下說「我不知道要寫什麼。」
這面白板,讓我回到小孩狀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