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3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打造WeMo的企業護城河-從「即時機車租賃平台」發展到「智慧移動顧問」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透過3C策略的角度,檢視了WeMo的現況與產業處境後,接著就可以來思考策略方針的擬定。
  1. WeMo的3C策略-競爭者篇:用五力分析找出誰是主要競爭者
  2. WeMo的3C策略-公司篇:透過商業模式九宮格整理WeMo的商業模式
  3. WeMO的3C策略-客戶篇:透過4P行銷組合與GoShare、iRent做差異比較
開頭先快速帶大家檢視先前文章提出的3C結論,然後就直接切入正題到策略規劃的部份。

競爭對手Competitor

透過五力分析找出直接競爭者:
  1. 買方的議價能力:核心業務主要面對一般大眾消費者,2C的租用者幾乎沒有議價能力,只能依WeMo提供的方案做選擇。
  2.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受限於單一機種(Candy 3.0)與單一廠商(光陽)。
  3. 現有競爭者的威脅:線上電動機車租賃業者GoShare與iRent。
  4. 新進者的威脅:真正的共享機車業者Lockists、skrt。
  5. 替代品的威脅:不論如何定義,只要是能「到達目的地」的「移動方式」都是替代品。
Photo Credit+筆者重點整理
Photo Credit+筆者重點整理

Company/Corporation企業本身

透過九宮格拆解九大構面初步了解WeMo的商業模式:
Photo Credit+筆者重點整理

Customer市場客戶

「共享機車」三大業者WeMo、GoShare與iRent的4P行銷組合與商業目標彙總:
筆者整理製表

願景與使命—成為智慧移動顧問

在先前的文章再三反覆提到WeMo在官網所提及的企業品牌精神
顛覆既有的交通想像,共創城市新藍圖,期望以「無特地租還地」即時電動機車租借的便捷模式,帶給城市經濟實惠、暢行無阻、有趣的騎乘體驗。
以共享降低私有載具購買,釋放更多城市空間。
不只是電動機車智慧出行服務,而是要在五年內顛覆交通,創造台灣更美好的未來藍圖。以大數據為核心,建立全新型態商業模式,服務將從「行」逐步擴展至「食衣住行育樂」。
我們正處於科技與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造成許多典範轉移的情形發生,傳統產業的藩籬也逐漸被打破,各個產業的疆界範疇也逐漸模糊化,因此必須重新定義自己所處的產業與位置為何。
因此個人反覆思考如何在符合原先WeMo的企業願景下,並結合未來的交通產業趨勢,重新定義WeMo的十年後將會處於哪個產業之中,並落腳於產業的哪個位置。
最終將WeMo定義為-智慧移動產業。且WeMo在其中扮演著移動顧問的角色。有了此概念後,再次重新檢視企業願景與使命,並透過一句話闡述下個十年的企業願景:
透過以租代買的多維度數據,滿足2B需求,最終達到智慧城市、綠色交通、移動產業顧問的遠景使命。
在上述的描述下,WeMo的長期目標是成為智慧移動顧問

如何打造企業護城河?從即時機車租賃平台開始思考

可能有人會困惑,為什麼是智慧移動產業中的顧問?在解構商業模式九宮格的時候,我發現WeMo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技術:「WeMo Sentinel Box 黑盒子智慧控制盒」以及「WeMo Nexus 全方位交通解決方案」。
根據官網的敘述:
WeMo Sentinal Box 黑盒子智慧控制盒:配合各種感應器,可即時搜集城市的龐大環境數據,更能進行邊緣運送,將真正有價值之數據回傳,進一步發展「遠端控制」、「車體健康監測 」與「 使用者服務安全與分析」等技術項目,是龐大車隊營運成功背後的利器。
WeMo Nexus 全方位交通解決方案:因應共享電動車隊營運量身打造,用智慧營運視角和物聯網應用科技,提供企業交通解決方案,夠過完整的智能管理工具,幫助交通運輸公司提高營運效能,有效增加企業利潤與效能。
因此許多關鍵業務與核心資源,離不開上述兩項技術的展開。機車本身需要WeMo Sentinal Box配合感應器作數據的收集,將車子本身以及行駛路徑相關數據回傳公司作數據分析與應用;WeMo Nexus則是負責整個車隊與後台管理使用;旗下的App WeMo Scooter則是作為銜接WeMo Sentinal Box(2C)與WeMo Nexus(2B)營運的窗口。
既然企業端與市場端皆有核心技術可以運用,而目前WeMo正處於即時機車租賃平台為主要經營的階段,因此我們在這樣的背景前提下開始思考:如何透過上述兩項核心技術打造企業護城河?
最終我得到一個答案:
將平台思維運用至極致。

核心營運方針 — 將平台思維運用至極致

平台思維的觀念很簡單,就是:
一手抓供給、一手抓需求,媒合供需到自家的平台上交易。
理論看起來簡單,實務作起來很難。成功了就是往網絡乘數效應走,反之失敗了就是進入失速的死亡螺旋。以網購來說,可以看看PCHome以及露天是如何被後起之秀的Momo以及蝦皮打趴,就可略知乘數效應帶來的紅利與殘酷。
平台思維為當今經營之道,許多產業與企業只要轉換成「平台」思維,就會有許多點子與主意冒出。
那在WeMo上該如何實現平台思維的運用呢?個人覺得可以從雜誌的商業模式獲得借鏡。
雜誌的讀者花錢購買雜誌獲得優質的內容,廣告主則為雜誌的「客戶」,他們購買版面刊登廣告,將廣告曝光給閱讀雜誌的讀者並從中獲得訂單。閱讀雜誌的讀者越多,廣告商購買版面刊登廣告的費用也越高,但用戶購買的雜誌費用通常保持不變(除非製作成本上漲)。
以平台經營的角度來看:雜誌的商業模式是需要用優質的內容吸引讀者,最終吸引企業下廣告。在上述的情境下,雜誌本身為平台營運商、讀者是2C、企業為2B。因此,雜誌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具備穩定產出「吸引讀者眼球的內容」,如此才能「吸引企業下廣告」。
Google、FB、IG、痞客邦、報章雜誌等,也都是把「用戶」(2C)與「客戶」(2C)區分明確的「平台經濟模式」。
套用到WeMo的情形來看:WeMo為機車租賃平台營運商、機車租用者是2C、應用從機車上獲得的數據則為2B。因此WeMo的核心競爭力就是-
透過2C產出「數據多」且「維度豐富」的數據,供2B作數據的分析與應用。
最終得出WeMo現階段要作的就是
開源2C、拓展2B。
隨著2C租賃機車的規模越大,再搭配各式感測器來滿足不同的維度資料,最終在網絡乘數效應下,潛在商業價值則越高。
因此筆者建議維持低價的方式持續擴大、維持市佔,並根據2B的需求在機車上加裝不同的感測器,並從中獲取有用的數據分析。透過小步快跑、快速疊代的方式踏上正向循環的軌道中。
最終,隨著機車租用者人數越多,且感測器帶來的維度資料也越加齊全,企業從數據中能獲得的分析與應用也越加全面且精準,商業價值進一步水漲船高,WeMo也正式從「共享機車」發展成「智慧移動顧問」。
如同雜誌的情形,真正為WeMo帶來營收的,將從原本的2C租用者(雜誌讀者)轉為2B的移動數據應用需求者(企業廣告商)。

打造WeMo的護城河-成為「智慧移動顧問」

基於上述思考邏輯的脈絡,最終得出「智慧移動顧問」的概念。至於WeMo從現在的「即時機車租賃平台」離所謂的「智慧移動顧問」有多遠呢?
企業護城河的建立,是以核心競爭力為中心,並在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外圍打造一圈又一圈的護城河。因此,若想要打造企業護城河,就必須考量以下幾點:
以傳統的機車租賃業為起點,WeMo未來至少還需要三個打造企業護城河的階段才可能到達「智慧移動顧問」的遠程目標:
筆者自行整理製表
想要達到「智慧移動顧問」的最終階段,WeMo的2C租賃業務就必須在市場上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才能擁有網路效應與成本優勢,在此優勢下方能提供全面且精準的顧問服務。
到時候,若企業想找其他同業進行顧問諮詢,由於規模沒有WeMo大,資料維度也沒WeMo豐富,就會導致需要較長時間與成本才能達到WeMo所提供的商業建議,增加2B對WeMo的依賴與提高轉換成本。
以WeMo Sentinal Box黑盒子智慧控制盒與WeMo Nexus全方位交通解決方案兩者為核心,隨著一路技術累積所打造的企業護城河,背後的技術精進、專利、營運Know-How、數據分析與應用等,都將是WeMo寶貴的無形資產。
WeMo也將搖身一變,從進入門檻較低的「即時機車租賃平台」正式與GoShare、iRent等業者有明顯的差異化,蛻變成門檻較高的「智慧移動顧問」。對於「以租代買」的遠大理想,也將有更多元的手法來達到
降低私有載具購買,釋放更多城市空間。
最終顛覆「移動產業」,創造台灣更美好的未來藍圖。

結語

下一篇文章,將接著說明每個護城河階段該做哪些事,以及該拓展哪些2C的租車客群,以利累積數據推進到2B的階段。
若對本篇文章提出的觀點有不同看法,也歡迎各位看官與相關業者不吝分享指教,謝謝。
有緣人,我們下篇文章見。

參考資料

  1. 【活動快訊】 2021智慧城市展開展 威摩科技展現B2B車聯網全方位解決方案
  2. App WeMo Scooter
  3. 尋找護城河 — — 深度剖析巴菲特的護城河概念

延伸閱讀

  1. WeMO的3C策略-客戶篇:透過4P行銷組合與GoShare、iRent做差異比較
  2. WeMo的3C策略-公司篇:透過商業模式九宮格整理WeMo的商業模式
  3. WeMo的3C策略-競爭者篇:用五力分析找出誰是主要競爭者
  4. WeMo的「3C策略分析」主題系列文章-前導篇
  5. 台灣機車產業的未來趨勢:電動機車、市場飽和與國際化
  6. 數據維度何其多:台灣機車產業該持續關注的幾項關鍵數據指標
  7. 假如新竹縣市合併,對台灣機車市場版圖有什麼影響?
  8. 各縣市的人口、持照人數與掛牌數之間的關聯探討
  9. 每年機車新車掛牌數量最高與最低的月份出現次數
  10. 看不出機車掛牌數與人口數據間的直接關聯,卻與持照人數有明顯正相關
  11. 台灣近八年機車車齡分佈變化
  12. 近三年各縣市「燃油」與「電能」新掛牌數的市場變化與趨勢
  13. 從品牌角度看近三年台灣機車市場新增掛牌數的趨勢變化
  14. 從新增掛牌數看近九年台灣機車市場變化
  15. 從機車品牌角度看近三年台灣機車市場變化
  16. 台灣近八年來的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市場變化
  17. 台灣近三十年來的機車市場變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Patrick.Wo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