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痛苦的價值跟《苦難的意義》

你有沒有聽過《苦戀歌》, 歌詞的開頭是:「明知失戀真艱苦 偏偏走入失戀路。」
失戀?你以為我樂意,我願意,我愛嗎。我就是沒辦法呀,不是嗎?
話說,你真該在失戀前跟失戀後,都來讀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主席保羅.布倫(Paul Bloom 1963- )的《有多痛,就有多值得:痛苦的價值及其如何為我們帶來快樂》(商周出版),大陸翻譯成《苦難的意義》。
曾被評為「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的他,早早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痛苦能讓我們減少焦慮,甚至能幫助我們超越自我。」
痛苦有兩種:真正的切身之痛(身體或精神受傷),想像的痛苦(比如看悲劇或鬼片之類的)。這兩種痛都有可能帶給我們快感跟提升,只要我們能主動掌控體驗哪一種情感。
這本書的原名直譯是《甜蜜的點》:超過一個甜蜜點,你就開始覺得幸福。反之,你超過了,就會持續痛苦。要怎麼拿捏呢?這就需要我們提醒自己,怎麼去跟苦難,保持距離。
所以,怎麼讓苦難跟痛苦給我們帶來有意義的價值?
在面對它的時候,要有自控力。因為,努力自控跟體會,本身就可以成為快樂的來源。
你越有意識的控制自己要去凸顯哪方面的感受跟學習,你就會越加覺得這件事有價值。
什麼樣的人會有自控力?那些可以體會到,並且讓自己的「心流」穩定的人可以。
某宗派不是強調說要: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只不過順序要調成:面對,放下,再處理。
布倫還說:痛苦本身並不一定是消極的/可控的恐懼感帶來快樂/負面情緒是特點(feature),而非缺陷(bug)。
苦痛可以從某種方式讓你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可以是深刻的行為。可以讓你學會怎麼面對生活,面對別人,面對自己。更有可能能讓你發現生命的意義跟個人價值。
讀到後來,我就會覺得,這本研究心理學,認知科學的書,根本就在鼓勵我們保持,靜坐的習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