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閱讀理解」是什麼意思啊?(語文共學課堂風景)

偶爾會聽到家長困惑的問,「孩子讀了好多書,為什麼還是寫不出來?沒有想法?」
為什麼呢?
為什麼呢?
因為小孩閱讀某些書籍只是讓文字流過去,抓住情節大要就可以繼續看下去。
這樣閱讀當然很過癮,但也可能因為被動的接受,對字詞、段落或各種隱藏的涵義沒有精準的理解,只讀到了「情節」,卻沒讀懂「意思」。以寓言故事為例,表層是一個故事,底層才是作者想要說的「深意」。(家長們可以測試一下簡單的「訊息檢索」,就會發現小孩懂不懂。)
有些閱讀,必須要「刻意練習」的去「想」,才能真正推進「理解能力」,並帶著這樣的理解能力,應用到其他科目,成為時下常說的「語文」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
我想一下……
(至於語文能力為什麼影響學科的學習?想像成英文或日文就可以囉!我們如果身處異國,需要用英文學習數學、科學等科目,聽不懂、看不懂、寫不出或說不出,怎麼學呢?)
這學期的語文共學,就帶著孩子從文字中找線索、練推理吧!
上週讀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故事不只在端午節會聽到,高中階段也會選用〈漁父〉。但也因為在日常就有機會聽過,有些孩子會停留在表層的認知,「屈原就愛國啊……然後XXOO就死了。」一下子就看完文章,沒什麼嘛!小孩以為自己讀懂了,就會意興闌珊。
於是,我先拋出疑問,「如果你有很多錢,有很大的權力,你要做什麼?」
「什麼都不用做啦!可以一直吃喝玩樂。」小孩很雀躍的回應。
我們用螺旋式的設計,引入一部分的歷史背景,再通過提問與討論,往下延伸,拉出楚王的角色,學著看「楚王在想什麼?」
打破剛剛的認知,小孩聽得哇哇叫,「第一個楚王都這樣了,第二個楚王不能這樣選啊!」
看懂一個人的思考,會怎麼影響選擇與行動。
閱讀理解要做的事之一
「如果你是屈原,不受到重用或理解時,你會怎麼做?」我又拋出疑問。
「就不要理他啊!」「報仇!揍他一頓。」「自己躲起來。」小孩紛紛表態。
我加入伍子胥的故事,成為對照。「楚王這麼做,有什麼影響?」幽幽地把故事講完,也讓孩子畫出他看懂的故事。
從第一層「我知道了屈原發生的事」,轉進楚王的認知與選擇,再深入到屈原與漁父的選擇,我們學著更深的閱讀與理解,並且形成自己的思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時間學苑——經濟思辨教育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