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今日份好好生活:憂鬱是件好事?

有附懶人包,嫌我嘴碎的可以往下拉或是點目錄~
我在開始寫的時候才發現我昨天好像只睡三四個小時?XD 難怪我晚上睡死,因為本來昨天就有預計要去我家附近的大學圖書館看書,因為想找一本書,但發現新北市圖書館不管哪個分館不是預約一堆不然就在轉移中QAQ,這時候就只能借助大學的圖書館拉哈哈哈,真的館藏超級全!!看到有而且還在架超級開心!!不過可惜的是我不能借……但我有我的好閨蜜?他是校內人士,可以借哈哈哈,只不過得等他願意出門嗚嗚嗚,我們兩個從某部分來說蠻像的,有時候都一樣宅,是他是長期宅,我是間歇性宅~
今天很早就起了,但可能因為沒睡飽,雖然做事的時間算多,但效率不高,產量也不夠QAQ,人果然還是需要睡飽嗚嗚嗚,像我現在晚上補了一下眠精神比較好,可惜書沒辦法借回來嗚嗚嗚,我超想繼續看的,我只看了一點點,但蠻有趣的,而且作者思路比較對我胃口?就是可惜我們家只有買他的續集(應該算?或者比較像姊妹篇),我要第一本拉!!很可惜我今天狀態不好才看了一點點,而且停在一個我很興趣的地方嗚嗚嗚

了解作者背景的重要性

在講我給興趣的部分是什麼之前我想先說一下我體悟到的了解作者的重要性,這是我在上次去心研時老師提到的,當時我們講《愛的藝術》這本書(詳情請閱:今日份好好生活:愛與被愛 ),在介紹作者時老師也只有稍微提到作者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而這位既是心理學家也是社會哲學家,且推崇馬克思主義,單聽這些可能會覺得沒什麼,但其實繼續看下去會發現他有結合社會學觀點去看心理學,也會發現他在提他的論述的時候多數是在抨擊,所以作者本身是什麼背景了解下也可以以防自己在看書時只是單方面的吸收作者的觀念,而沒有自行思考作者所提到的是否符合變化過後的現在?抑或是符合你對於世界的認知嗎?不符合的話又是為什麼呢?我覺得這在看書時可以特別注意下~

知識是共通的~(科系只是學更深 誒嘿?)

回過頭來說我今天看的這本書《高手思維》,一開始我在搜尋這本書的時候就有發現他是中國人,我沒有想要戰政治的意思,也沒有任何歧視的味道,我原本想忽略這件事去閱讀這本書,但其中許多習慣用詞語台灣不同,實在很難忽略,但除去他是中國人外,他也有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帶有有色眼鏡看待這本書,但也要自行思考其中的內容。我今天閱讀到的有兩個部分我覺得特別有趣,有一個是比較還好的,就是他在書中也有提到「可得性啓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s」(也有人稱之「可得性捷思法」等),為什麼我說也呢?因為我前面有提到我在看《解剖殺人犯》一本犯罪心理學的書籍(在這~今日份好好生活:憂鬱與犯罪奇怪的聯想 ),這本書其中也有提到此種偏差行為,雖然它算在心理學中,但其實比較常被運用在經濟學上,而最讓我覺得好玩的是這本書也有提到,可見知識原為一家?(誤),應該是認知果然很重要~(我比較傾向說之為認知而不是知識,因為我認為認知比較廣泛,且知道知識不代表會運用,但起碼認知是比較深層的東西?)

憂鬱現實主義 VS. 認知行為

另一個就是又回到我的老本行了(大誤),他提到『憂鬱,也許就是當你能清醒地認識到生活真相所產生的情緒』,會這樣講是因為提到了有個實驗是測試憂鬱症患者與一般人都做一樣的決策,並對自己的決策做評價,外面則有另一批研究人員盡可能客觀地做出判斷,而結果發現,憂鬱症患者會比一般人做出的決策更與研究人員相近,也就是說更為客觀,我去查了一下,此實驗結果後有人提出「憂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意思就是憂鬱情緒中的消極,可以讓人做出更為客觀、清楚的判斷,不會像一般人一樣會有正向錯覺或是過度偏誤,同時也有另一個實驗與此假設有關,實驗內容是先讓受試者觀看癌症相關影片,使之情緒低落,並與一般心情較好的人發表有關議題的言論(例:澳洲原住民土地權益等),而看完癌症影片心情較差的人會比較有說服力,分析其中原因是,他們會在敘述中含有更多具體細節,所以更具有說服力,這樣看下來,是不是會開始有一些問號?所以憂鬱是件好事?憂鬱症的人記憶力會比較好?判斷都比較客觀?憂鬱可以強化人類的認知功能? 其實此假設一直在學術界多有討論,因為他幾乎與現今較多治療憂鬱症方式所採的「認知行為療法」完全相悖,認知行為療法比較像是在強調憂鬱是不好的,我們要多用刻意練習來訓練自己脫離憂鬱的狀態,並自行意識到此狀態是不正常的,我自己在剛確定剛開始吃藥狀態明顯好轉的時候有特地買了與認知行為療法的相關書籍來看,並且自行按照書中所做去實施,的確有變好,讓我清醒的時間變長,也讓我不會總是四肢像灌了鉛一樣,動都動不了,我得說他的確有它好處,甚至可以說是效果顯著,但他的弊端也蠻明顯的,只要一停下來,或者沒有持續,他就完全沒有作用,對於只看了一兩百頁的我來說,他只治標不治本,當然,這也大有可能是我不會,畢竟這有點算是自學自用?

對於憂鬱現實主義的體會

不過對於憂鬱現實主義我最近倒是深有體會,我很明顯的感受到在我確認憂鬱症後,我對於週遭所有一切變化變得更加敏感,而且是基於本來就偏敏感的狀況下,尤其是對於人的一切行為,不論是言論內容、語氣語調、表情等,一切的一切,綜合下來,對我而言總是有很多資訊,除了資訊明顯可以感受到的比以前多外,也因為憂鬱的關係,我多數狀態是很消極的,我也發現我的確因為這些消極而對於整個狀況的判斷跟理解會比較客觀,與其說是客觀,我自己認為不如說是我們像是局外人一樣,有點站在第三視角在觀看這些發生的事(這裡請注意,這是我個人想法,且我曾經有解離的狀況,所以請自行斟酌判斷~)。由於我最近對於我的情緒感受實在是欠缺,有種我額葉壞掉的感覺(沒),我自己總不會有情緒的感受,但我會有情緒的反應,例如一下,我在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但我覺得我感受不到難過,就算有,那也只有一點點,不足以讓我哭成這樣,所以基於這種感受不到情緒的狀況,我可以在哭的當下繼續觀察、感知周遭,就像我沒有任何情緒,像個機器人一樣(大概是這種概念?),但這些全部都是在我狀態算偏中上的時候才可以這樣,只要我的狀態很差,我絕對做不到客觀,我只能超級悲觀,超級消極,個人認為大概是輕中度的憂鬱症患者多數可以比較客觀,但重度的基本做不到,阿因為我是被評為其他,大概是因為我狀態總是起起伏伏?另外,我覺得此處的客觀還需要基於一個前提下,我個人覺得這些判斷不能觸及患者本人明顯與「事實」脫軌的「現實」想法,有點像是只要不要按壓傷口,其他事照樣能做的概念?我覺得此處的客觀,大概就是沒有按壓傷口、正常做事的時候才可以稱之為「客觀」的判斷。

懶人包重點

  1. 看書前大致了解作者背景、偏愛哪些理論,在讀書時自行思考、判斷(不然你等於只有讀跟輸入別人的想法拉哼哼哼)
  2. 多數知識是可以連結,甚至可以說同是一體的(例:可得性捷思法)
  3. 憂鬱可能會因為消極而讓人更加客觀地看待世界,但過猶不及,這也不代表憂鬱或是憂鬱症就是件好事
  4. 認知行為療法目前還是治療憂鬱症大宗,且它是有一定實用性的(親測有效哈哈哈)
  5. 或許有人可以之後注意下自己在心情差的時候是否有比平常更加敏銳、記憶力更好呢?(我想知道我不是異類QAQ)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