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擺脫3件事重啟人生,活出生涯的第二新曲線

先給你個選擇題:你希望自己是名揚四海卻英年早逝?還是高齡晚年時感嘆時不我與呢?

這是什麼爛問題?人生難道不能是長命百歲同時又有千秋大業?

根據歷史與科學的研究,還真的很難。我們其實都知道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且自己的事業、體能跟心智遲早有一天會衰退,但你不知道的是,你職涯走下坡的時間,會比與預期的還要早(很多)來到,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要過的,都是很早就會江郎才盡的一生,也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但是,《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這本書,可不是一本悲觀的書籍,而是要用科學的方法讓我們客觀檢視自己,畢竟生涯規劃最重要的是對時間的感知,及早知道、接受、刻意改變,都還有機會,因為現實世界中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你都一定會在40歲到50歲初頭時走向衰退,而且書中研究很抱歉的告訴你,在職涯巔峰成就愈高的人,衰退的程度就愈明顯。

運動員就是最好的例子,我自己從事運動員生涯規劃的工作,選手就是巔峰成就高,卻也是最早出現衰退的一群。運動員平均退休年齡在 33 歲,爆發型運動退役時間更早一些,我對於運動員如何融入社會,轉換職場工作的現象很感興趣,因此著手訪談跟協助,希望能從實務的陪伴經驗中,回推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就我觀察,運動員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儘管他們知道提早就要退休的事實,他們通常都是接受且依然願意嘗試面對這個風險。

不過,像我這樣當講師的「知識工作者」,例如教授、國科會委員、地質學家、科學研究員等,心態就跟運動員很不一樣,他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退休年齡(以為可以一直做研究到70歲),但其實根據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的研究顯示,他們回顧過去100年諾貝爾獎得主,他們的研究成果在20歲到39歲時穩定上升,但在40歲到69歲之間分成三個階段猛烈的下滑,能夠在70歲還有重大創新研究成果的人,機率大約是零。創業也是,只有5%創辦人年齡超過60歲,但在30歲前創業的失敗率超過90%,這樣的衰退模式從警察、護士、技術工作者、郵差、航空人員、古典樂團樂手、醫生等人身上,模式都可預測且準確率驚人,

但問題是這些人都覺得自己「寶刀未老」,拒絕承認已經過了巔峰時期走向衰退,卡著缺額讓年輕新人進不來,這種狀況不會更進步,也不會讓你得離開獲得後輩的尊重

擺脫3件事,重啟新人生

重啟人生》這本書可不是為了傷春悲秋,而是提醒我們日子總得過下去,既然衰退無可避免,從名人後來變得沒沒無聞,這種滋味肯定不好受,但如果能趁早找到人生中的第二曲線,坦然接受後想辦法轉行,有意識地做出改變,培養新強項新技能,才能化脆弱為力量、扭轉中年宿命,活出不一樣的第二人生。

這本《重啟人生》閱讀起來翻譯順暢,好看易讀 (以翻譯書來說的話算是易讀了),推薦各位入手,但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衰退不可避免,也是我們為何要重啟人生的理由,但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不到呢?其實是有三股力量絆住了我們,把我們從光彩奪目的人生,變成像在走鋼索一樣危險重重,這篇文章我想要聚焦自己的反思跟這三個拖住我們的力量,希望我們都能夠重啟自己的新人生。

陷阱一、對工作與成功的執著

先問問你,你覺得自己是工作狂嗎?

我自己是。以下幾個問題你可以問自己,也測試自己有沒有工作狂的傾向(笑):

1. 你是否經常將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拿來工作或是做跟工作有關的事?
2. 你沒有在工作時,腦海中是否想著工作?
3. 你個人的工作強度,是否遠超出被要求的必要程度?
4. 你是否在工作之餘,沒有力氣陪伴親友,只有累到動彈不得時,才停下工作?
5. 你是否會趁另外一半週末外出後,偷偷的起來工作?接著在另一半回來的前一秒收起來,假裝自己沒在工作?
6. 如果有人建議你休息一下,和朋友們一起從事一些活動,你是否會感覺到焦慮與不悅?即便最近的工作也不是很急?
7. 你的「退休計畫」是不是永遠不退休,一直做下去?
8. 你是否夢想世人會記住你的成就、頭銜或是位階以證明你是有價值的?

我必須承認,上面 8 個題目有 6 點我都是 YES,我確實已經工作成癮了,但好險這本書讓我趕緊意識到這點。其實以上這些問題,有些是來自心理治療師的問句,有些是改編「酗酒」成癮行為的句子

工作成癮跟吸毒、酗酒一樣,就是成癮者與不值得你那麼愛的東西,陷入一種不健康的關係之中。

而雪上加霜的是,工作狂真正渴望的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渴望成功。工作狂會為了金錢、權力、名聲、掌聲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幸福、婚姻。

重啟人生》書中提到,史上最有名的工作狂大概是英國首相邱吉爾,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卻長年與憂鬱症相伴,他經歷過2次世界大戰,並在戰爭時擔任首相,繁忙的行程可以壓垮任何一個人,但他為了平息自己躁動的情緒,在同一時間還寫了43本書。美國總統林肯也受憂鬱所苦,有精神科醫師認為他有「輕度的狂躁優勢」,經常會冒出接近狂熱的精力,他們倆個政治家什麼療法都嘗試過了,威士忌、古柯鹼到鴉片,但對他們來說最有效的療法,就是工作。

英國前首相 邱吉爾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果要用科學的方法杜絕工作成癮,我們要先知道,成癮基本上就是我們體內平衡的適應不良,而大腦變得很擅長處理那種平衡被打破的狀態,因此人才會成癮。就像是你喝酒一開始會狂喜,是因為大腦的平珩被打破,但如果你多年酗酒,喝酒你也只會微醺,而且酒醒後會不舒服,是因為大腦已經認為對抗酒精才是正常,你不喝反而會頭暈,這就是成癮。

該怎麼脫離「追求成功慾望的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 呢?

別忘了,出人頭地的代價可不便宜,就像是運動選手願意為了獎牌使用禁藥一樣,1980 年 Robert Goldman 醫師也做過一個著名的研究指出,渴望獲得好成績的運動員中,有一半願意在 5 年內死於非命,以交換今生拿下奧運金牌。然而,成功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目標,對成功上癮的人,永遠不會「夠成功」,你必須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才能避免自己感覺像是個失敗者。

哲學家叔本華,在1851年寫過一段話:

財富就像海水,喝得愈多,就愈渴,名氣也一樣。

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里貝羅(Alex Dias Ribeiro)也說過:

仰賴成功開心的人不會開心,對他們來說,成功職涯的尾聲等於是窮途末路。

其實工作狂對工作成功的執著最大的問題在於,人是有想像力的生物,對成功的渴望把人物化成勞動力,抹去了人性,讓人變成機器的一部份,將會摧毀一個人的幸福,減損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跟人生滿意度。因此,不要物化自己,你就是你,你不是你的工作,工作原本是意義感跟使命的源頭,工作狂卻愛上自己成功的形象而不愛真實生活裡的自己,這種自我物化的「癮」,其實是過度驕傲造成的結果。

要想解除這段「親密關係」,《重啟人生》書中建議,承認是解決成癮問題的第一步,承認自己的確出了一些問題,並且想要找方法解決,試著培養「謙遜」這個跟驕傲對立的美德,不要再物化自己,然後你可以在一有驕傲、恐懼失敗、完美主義、跟人比較的情緒出現時,讀一讀下面這首 20 世紀初西班牙樞機主教祖魯埃塔的《謙遜禱文》(Litany of Humility),你將有機會慢慢的脫離,雖不容易,但值得試試看,我個人是非常喜歡且感覺受用。

 祈求您讓我不再把事業看得比身旁的人還重要,
祈求您讓我不再貝工作占據,好好過生活,
祈求您讓我不再想要勝過他人,
祈求您讓我不被世俗的空洞承諾引誘,
祈求您讓我不再感到自己的職業高人一等,
祈求您讓我不再讓驕傲趕走愛,
祈求您讓我不會因為戒掉成癮而感到痛苦
祈求您讓我不再害怕衰老,被人遺忘。
-《謙遜禱文》(Litany of Humility) -

陷阱二、對世俗獎勵的渴望

你有聽過「願望清單」(The Bucket List) 嗎?就是列出你死前想要看,想要做,想要得到的東西,目的是要讓我們集中精神思考,在世上的時間有限,要好好運動,但卻也暗示著你的人生,好像只要完成清單上的一切,你就會幸福美滿。但事實上,清單愈長,你心中的不滿足感其實會愈深。

每個人追求的清單或許不一樣,有些人是金錢、房子,以些人是IG的追蹤人數、有名人朋友或是住在很酷的地方,我自己個人誠實的問自己,排序第一名的是「榮譽」,我發現自己很重視聲譽、被別人記得這件事,這本身也會反過來物化我,也就是名氣愈高,我被物化的程度也會愈高,其次是「享樂」、「財富」、「權力」,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會依戀於某幾個世俗獎勵之下,他們會用各種形象誘惑我們,而當我們慾望愈多,清單愈長,滿足感就會愈低,也就愈難跳脫到生涯的第二曲線上。

那該怎麼辦呢?《重啟人生》建議我們,或許可以立下「反向的願望清單」,試著對自己完全誠實,寫下你身上放不掉的弱點(例如工作上的肯定、朋友圍繞、希望同事愛戴等),想像如果 5 年後的你過的很幸福,那種被幸福感圍繞的感覺,是源自於那些力量?可能是信仰、家人、朋友、親密關係等等。想好後,回頭對照你的反向願望清單,思考清單上現在你在乎的這些事情,是如何牴觸你未來的幸福?他爭奪了你多少時間、注意力跟資源?想像你犧牲親密關係,選擇去爭取陌生人對你的讚美,這樣的人生對你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想清楚後,逐一挑戰自己的反向願望清單,因為他不是不好,而是無法帶你達到你想要的幸福與寧靜,這樣的目標只是慾望。我們都有機會可以選擇,把時間、情感跟力氣,投注在能帶來真正快樂的清單上。

家中曇花盛開的照片(曾荃鈺拍攝)

我自己其實很愛煮菜,花時間在料理上真的很解壓又讓人感到愉快,前陣子在家中煮完晚飯後,算了算時間剛好家中曇花盛開,倒一杯熱熱的舒壓香草茶,跟家人一邊聊天,一邊欣賞曇花盛放的3個小時。曇花在家中多是媽媽照顧,我倒是從沒有正眼瞧曇花一眼,但那天晚上難得的僻靜,花時間在等待一朵花的綻放,卻讓我心情很平靜,當那潔白馥鬱嬌嫩的花朵,有著多肉植物的厚葉,只在夜間綻放,細長的花蕊擴散著淡淡的幽香,曇花一生只開一次花,我們的人生也都只走一回,想盡辦法活出自己渴望的人生。一朵花給我的愉悅,其實不亞於世俗物化的願望清單呢。

陷阱三、對衰老的迷思與恐懼

死亡本身是再正常不過、最自然的事情,但我們卻往往表現的手足無措,難以置信,人類學家貝克爾在《排拒死亡》中寫道:「有死亡的概念並且恐懼死亡,其實是人類獨有的煩惱。」有超過兩成的人是高度恐懼死亡,但對死亡的恐懼其實還有分成8個種類,分別是:

1.恐懼毀滅(包含不存在、被抹去、被遺忘)
2.害怕死亡的過程
3.害怕亡者
4.害怕心愛的人死去
5.恐懼未知
6.知道會死的恐懼
7.害怕屍體
8.害怕提早死去

其中第一種恐懼是人類獨有的,也就是說

如果我的存在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是用我的地位或是專業成就來定義的話,那麼我的衰退,不就意味著別人可以抹去我的存在?

這是大多數人會恐懼死亡的原因。荷馬史詩《伊利亞德》中談到阿基里斯的選擇,他需要決定自己要不要上戰場,他說:「死亡來臨前,兩種命運等著我。若是留下來圍攻特洛伊城,回家之路斷了,但我將永垂不朽。如果回到親愛的家鄉,那我的豪氣、榮譽都將死去。」阿基里斯最終選擇了第一條路,在神話裏永垂不朽,肉體的死亡與衰老都奪不走他的名聲,從這個角度來看,好死不一定比賴活糟。

但理解歸理解,要怎麼不恐懼衰老呢?16 世紀法國散文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就說過:

讓死亡不再壓制我們的方法,就是讓死亡不再陌生。我們要經常接觸死亡,讓自己習慣,並且心中最常想到的,就是死亡。

這確實是一個好方法,聖經中也提到:「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我想小說家佛斯特 (E.M.Forster) 接下來的這句話確實是很好的結論:

死亡會帶走一個人,想到會死則能救一個人。

我們都不願意去想自己實際上還能活多久,剩下多少時間,但只有對生涯有意識的規劃,了解其急迫性,為終點前做好準備,才能及早跳上第二曲線。

3個問句,開展生涯第二曲線,活出自己生命的最大值

人生第一曲線的落下,這段尋找第二曲線的時期,就像海邊釣魚的老手一定知道,落潮時正是捕魚跟豐收的好時機一樣,看似反直覺,以為海水退去魚就游走,但其實落潮時,海邊釣客唯一可能做錯的一件事,就是沒有把跳魚線放進水裏。這其實跟生涯的轉換一樣,要想豐收,必須願意等待、犧牲、甚至是受苦,我們不妨問問自己:

1. 人生中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延遲享樂來得到?
2. 工作中有沒有機會透過服務他人讓自己成功,讓工作本身就成為獎勵?我能否找到一個讓我長久保持興趣的工作?
3. 如果我在生涯後期降級,轉換職涯領域,我能否延伸我的能力,將我過去的知識學問貢獻、教導給更多年輕人?

重啟人生》並不是要我們責怪上天讓我投錯胎,或是抱怨人生來不及只能悲劇哭哭收場,更不是要我們持續在慾望的跑步機上消磨,因為榮耀無法儲存,體力心智都會衰退,我們其實不需要把每天活成奧運,讓自己跟身邊的人都不好過,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按下跑步機的暫停鍵,重新審視自己對工作與成功的執著、對世俗獎勵的渴望、以及對衰老的迷思與恐懼,然後重新去愛,去做你願意做的,必要時降一階讓自己更輕鬆、平衡、有餘裕,建立良好且穩定的人際關係,因為愛是幸福的震央,幸福就是活在有愛、也充滿愛的生活方式裏,重啟自己的第二曲線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曾荃鈺的閱讀學習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