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書評│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洞見》


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
你喜歡「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嗎?近年來,台灣逐漸重視批判思考,認為它是學生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到底什麼是「批判思考」?在一些名詞前加上「批判」兩字的意義為何?任何主張自己是做「批判性研究」的學者,真的夠「批判」嗎?
Is That True? Critical Thinking for Sociologists這本書中,德德拉瓦大學社會學暨刑事司法教授喬.貝斯特(Joel Best)指出,大家雖然普遍認同批判思考的重要性,卻對此詞彙的定義莫衷一是。他一開始便主張,批判思考不是裝酷的術語,而是一組評估各種主張的工具,透過權衡與比較各種證據後,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思考盲點1:人身攻擊論證
作者首先指出我們在日常論證中都會遇到的一些思考盲點。一不小心,就會以為這樣就是批判思考。
第一個思考盲點,是「人身攻擊論證」,即把焦點放在說了某些言語的人身上,而不是言語本身。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人廢言」,只因對方被我們視為是某一類標籤的人,就加以拒絕他說出的所有論證。例如,面對「挺/反同人士」,我們都傾向將對方的言論視為無稽之談,只因為他是「挺/反同人士」。
作者指出,人身攻擊論證很誘人,因為我們可以因對方的標籤,而不認真評估他人的言論。但很多時候,我們搬出人身攻擊論證,只是因自己無能力回應他人,而我們極力逃避這樣的窘境。事實上,「評估」對方的論證不代表「接受」。我們無須要完全贊同或否定他人,而是從不同的論證中去增進理解,補充彼此的觀點。
例如,雖然我不認同某些人認為婚姻應該要限定在一男一女(理由可能是為了傳宗接代、穩定社會的功能性理解);但是,我應該要回應我覺得哪邊不合理、為什麼不合理、以及哪些證據不支持這種推論。否則,我就是在迴避自己使用批判思考的能力,甚至會在其他議題上因種族/性別/宗教等的偏見而否定他人,進而成為心胸狹窄、自以為是的人。

思考盲點2:聲稱「只是迷思」
第二個思考盲點,是將某件事物說成是「神話/迷思」(myth)。聲稱一個主張「只是迷思」,意味著它並不值得考慮,因為它只是個迷思。但將任何主張貼上迷思的標籤,似乎是直接拒絕更深入的討論,也迴避評估當中的證據。例如,我們有「全球暖化迷思」、「強暴迷思」、「不平等迷思」等。但強調這是個迷思,往往將議題絕對化,進而反駁任何想挑戰自身主張的一種伎倆
作者也提到,通常觀點彼此相異的雙方都會聲稱另一方的主張是迷思。例如,《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就有一篇文章名為〈十個需要被破除的墮胎迷思〉,開頭是「迷思一:墮胎是危險的」。而另一篇在「生活新聞」(LifeNews.com)的文章〈十個需要被徹底破除的贊成墮胎迷思〉,它的開頭卻是「迷思一:墮胎很安全」。
把某事物說成是迷思,就是要阻止別人去檢視證據。給出理由,說明為何某個特定信念可能禁得起或禁不起詳細檢視,是批判思考的一種形式,不過光用『那是個迷思』來回應一個主張,從實效上來說,等於論證說不需要理性推論,事情早有定論。」(頁37)

社會學的批判思考:結構隊與文化隊
由於本書是以社會學的批判思考作為主軸,因此作者針對社會學領域的內部,做出許多批判性檢視。這是我覺得相當值得閱讀之處。他提醒我們,批判思考意味著了解不同研究者是用什麼觀點看這個世界。不同的取向,就會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
社會學領域長期存在著兩股張力,一個主張社會結構的重要性,另一個則是主張文化的重要性;作者稱之為「結構隊」與「文化隊」。他們長期爭吵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到底是文化驅動社會結構,還是社會結構影響文化?
舉例而言,針對貧窮的議題,結構隊會認為社會中的階級、性別、種族的結構性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因此會讓本身就有優勢的人(中產階級、男性、白人)更順利累積資本,而讓沒優勢的人更易墜入貧窮。
但是,文化隊的人則認為,貧窮是因人們從小到大成長的環境沒有給予足夠的養分(規範、知識、價值觀),以至於不斷做出錯誤的人生選擇(投資失利、缺乏教育、健康風險高),而複製這種「貧窮文化」給下一代。
結構隊通常屬於政治上的自由派,文化隊則吸引保守派。但作者認為,我們最好不要對任何一隊表達完全的效忠,因為貧窮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不可能用單一的視角詮釋。完全拒絕另一隊的思考方式,是過度簡化了我們所處的社會世界

當社會學變得無聊……
作者更繼續批判現代社會學因著政治意識形態的同質性(自由派)而導致的各種後果。由特定理論而組織起來的陣營(結構隊),不只共享同一種概念,更是共享強化彼此論點的政治觀點。在這種同溫層的狀態底下,學者間無法彼此批判,而形成知性版的團體迷思。
也因為如此,作者犀利地說道,社會學變得很無聊,因為它要聲稱的論點幾乎都可以被預測。在最典型的狀況下,結構隊會否定文化隊的看法,然後將社會上的各種不平等都怪到社會結構上。例如,將青少年犯罪歸咎於童年的貧窮環境;或將社會流動停滯歸咎歧視、偏見、資源管道狹窄等結構性因素。
雖然這種論點能讓提醒社會大眾避免「責怪受害者」,但專注於受害性(victimization)的主流社會學論述,有時會讓我們看不見仍有為數不少的人,來自貧民窟卻沒變成少年犯;雖環境阻力高,卻還是產生社會流動。
因此,我們應更細膩地去看見問題的複雜性,而避免將所有社會議題都看成是好人(受害者)與壞人(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的對抗。批判思考也意味著「平衡」,學習看見不同隊伍中的特殊視角,不立刻判斷絕對的是非對錯。

結語:鍛鍊批判思考的入門讀物 這是一本鍛鍊批判思考的絕佳入門讀物,不僅觀念清晰,也有許多生動的舉例加深讀者的印象。更有趣的是,雖然作者本身是社會學者,但他毫不諱言地批判當今社會學的各種盲點。對於即將邁入社會學領域的我,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導覽地圖。 批判思考不是一個華麗的名詞,也不是聲稱哪些論點是迷思而已。批判思考意味著更開放地檢視各種證據,仰賴平衡的思考,嘗試為複雜的問題提供複雜的答案。 邀請你一起來閱讀《洞見》,讓批判思考帶領你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延伸閱讀 書評│學習誠可貴,理解價更高 《最強腦力》書評medium.com 書評│求知,就是去愛 《未來在等待的教育》書評medium.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HenBook 亨利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