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Jean M. Twenge長期研究世代差異,他發現2012年前後,美國青少年在情緒與行為狀態上開始有別於以往的世代,相關領域數據統計的結果往往暴升或暴跌。這群1995–2012年出生的i世代,幾乎不知道沒有網路的童年長什麼樣子,且升上中學就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便是探討科技與文化如何大幅度地改變他們運用時間、與人相處、思考議題與規劃未來等價值觀。
思考中間的灰色地帶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做個小結。 1. i世代花在螢幕的時間越長、與人實際互動的時間越少,憂鬱、焦慮、自殺的比率也會增高。 2. i世代是最注重安全的一代,但過度注重「情緒安全」反而更顯得他們的脆弱,並進一步危害到校園的言論自由。 3. i世代比較不追夢,也不會因為工作沒意義就不做,他們反而對工作有很高的現實感。 Twenge認為,世代的變化包括正面與負面,但與其將事情歸納成「好」或「壞」,責怪年輕人或上一代的父母,不如思考中間的灰色地帶,幫助i世代前進。他在結尾提到,在理解i世代的特性後,我們應一起幫助孩子如何恰當地使用3C,鼓勵孩子走出戶外與社交,加強心理療程的資源,打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等。 忽略了社會結構的分析、太迎合主流市場 然而,我認為本書也有許多值得批判之處。「螢幕時間增加導致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增加」的這個統計詮釋太過簡化,因為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因素導致兩者同時增加。例如,當青少年被霸凌或歧視,憂鬱的比率會增加,而為了避免與人群互動,躲到螢幕的世界裡的比率也可能同時增加。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真的想要關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要考慮到各種不同的處境,探究憂鬱背後複雜的心理與社會因素。然而,作者顯然沒有進行這種細膩的分析,僅將諸多問題歸咎3C的普及使用。 長期關注兒童與媒體互動、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社會心理學教授Sonia Livingstone就表示,Twenge整本書的數據詮釋錯誤百出,缺少多變因的分析以及整體社會結構的框架思考。他論道,我們別忘了,i世代所處的社會正是前幾個世代共同打造的。經濟不景氣、人口結構轉型、勞動市場改變、學貸飆高、社會福利縮減等問題,是孩子與成人同樣面臨到的困境。只有將這些結構性因素納入考量,才有辦法解釋為何孩子長不大、父母的過度保護與孩子的憂鬱等現象。「缺少更寬廣的分析框架容易將問題歸咎於青少年本身。」 Livingstone更犀利地指出,將i世代貼上長不大、脆弱或幼稚等去脈絡化的標籤,其實是巧妙地逃避上一個世代應該負的集體責任。[3] 西門菲莎大學人類學教授Marilyn Gates則指出,這種大眾心理學的書籍似乎太過迎合主流市場,而傾向把複雜的現象過分簡化(overgeneralization)。許多書中指出的「因果關係」(causation)充其量只是「相關性」(correlation),他刻意忽略更顯著的變因,只為了去呈現圖表上瞬間變化的量。[4] 結語:不分世代、一起面對 《i世代報告》仍然值得我們一讀,它讓我們看見世代的差異,也推翻既有的想像。雖然本書在描述美國的現象,但台灣讀者看到某些趨勢或許也會深感共鳴。書中的大量圖表也能讓人一目了然,讀起來不會太費力。 《i世代報告》的價值就在於它努力地理解世代差異,也引起了社會大眾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及其他學者去辯論、批判、檢視這些數據的意義。期待未來能出現更完整、詳實的世代差異報告,讓我們不分世代、一起面對共同的困境。 [1]Jonathan Haidt & Greg Lukianoff,《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台北:麥田,2020)。
[2] 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月熊,2017)。
[3]Livingstone, Sonia (2017) Book review: 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 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12 (1). pp. 118–123.
[4]Marilyn Gates(2017).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 — 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 — 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Previous 你就是你的習慣
從《原子習慣》談身分認同與行為改變medium.com 我要對你行使寬恕的正義
──讀《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之省思medi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