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延遲滿足的能力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心理學家給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將獎勵一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註意消磨時光以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心理學家繼續跟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欲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欲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

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這是我後來查到的「延遲滿足」資料。也是延遲滿足比較典型的語境。

但我第一次遇上「延遲滿足」這個名詞卻是在「親子教養」的題材裡,而且給我很有趣的啟發。

說書人:當小孩犯錯,父母會無法控制當下衝動,直接飆罵,是一種延遲滿足能力低落的表現。身為父母若沒有辦法克制住當下批評小孩的慾望,而是現在就要罵、現在就要打,長期下來,會導致小孩在親子關係中沒有安全感,而影響之後的人格發展...

這段小小的論述給我很大的資訊量。

首先是,我的父母(其實只有母)一直以來對小孩的教育就是「現在就要罵、現在就要打」,所以我已經很習慣被突然且無情的批評與暴力。而又因為當下犯錯的是我(有時甚至也沒犯錯),我會覺得有問題的就只會是我,所以從來沒有想過在這種情境下的我媽,也有屬於她─延遲滿足能力低落─的問題。

所以當我聽到這樣的論點,有一種好像想通了什麼的衝擊。我思考著我的人格,那些不自信、脆弱的部分。

說書人又繼續說:有時候父母會在小孩犯錯的當下,就搶先的批評責怪小孩,是因為父母要用這樣的表現,來劃清界線:這是小孩的錯,不是身為父母的我的錯。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樣就能避免「身為父母卻失職」的自責。打個比方,小時候我們感冒,媽媽常會說「看吧!就叫你穿外套你不穿,現在感冒了吧!」就是搶先把感冒的責任丟給小孩,以逃避父母失職的罪惡。這也是延遲滿足能力低落的父母會有的行為。

這些有趣的論調激起我很多的思考。

以前被我媽罵的時候,我只會籠罩在自己很受傷的情緒裡,也因為覺得自己受傷,所以對於批評跟責怪會感到傷心、憤怒、不服,而想要據以力爭些什麼。

但上面這些說法,讓我發現,那個插著腰,強勢罵人的我媽的心靈狀態,可能本身也有很大的缺憾,她可能也有屬於她沒有被滿足的愛,或她也無力做到的「自控」,所以她才做出了她可能自己也沒意識過來的行為。

所以只能用笨拙的延遲滿足能力,來拒絕接受「我是一個失職的母親」。

如果是用這個角度去想,對於我媽那些爆炸性的批評跟責怪,我突然就釋懷了,甚至還有了心疼之心。也比較可以理解一點點「刀子嘴、豆腐心」的意涵。

這也讓我想起我心理學老師曾經說過:為什麼我們要學心理學?到底心理學能幫助我們什麼?

老師的答案是: 掌 握。

只要一切的現象都在掌握之中,我們就容易看懂事情的真相,一旦理解了真相,就不容易被挑釁,被無名火點著,可以更柔軟、寬容的面對一切的發生。

我另一個心理學老師又說道:人之所以會療癒,之所以會成長,是當你了解到、察覺到,這是一個現象,每個人都有的現象,那我們提醒自己,有這樣的覺察,我們就在療癒的路上了。

所以,雖然現在的我,還是沒有辦法在被我媽罵的當下毫無情緒,但已經可以做到沒有隔夜氣的的程度。

我記得我學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