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閱讀|誰說你一定非得要想通?

raw-image

📘閱讀書名

誰說你一定非得要想通?給總是越想越糾結的你,不用吃藥的療「鬱」處方箋


📝閱讀心得

本書提供讀者「後設認知治療」的概覽。

後設觀點

我個人對「後設」情有獨鍾,所謂「後設」簡言之是「超越什麼的什麼」、「關於什麼的什麼」,例如關於思考的思考、關於認知的認知,後設meta一詞也翻譯成「元」,例如:元宇宙(metaverse)。

在劇場、電影或小說中,「打破第四面牆」也是種後設觀,簡略而言可視為「後退一步的觀點」,至於後設觀點會遇上的問題,留待《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一書心得中細聊。

在《顛峰心智》一書中提及:

  • 「後設覺察」就是能清楚覺察並監控意識正在經驗目前的内容或過程的能力。基本上,就是覺察的覺察。當我說「注意你的專注力」,指的就是運用後設覺察。
  • 「後設認知」是對自身思考方式的反思,是看清自己思考的某些傾向。後設認知某方面就是自覺。「我有把事情想得最壞的傾向」即為一種後設認知。

而此書是介紹後設認知治療:『後設認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擱置」想法與感受。』,作者原本是認知行為治療師(CBT),認知行為取向於「討論與分析」想法,當然到了第三波認知行為引進覺察改為「接納」想法,不過相較於後設的「擱置」,有點像「熱心的接納」與「冷眼的旁觀」之差異。

  • 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思辨「討論與分析」想法與感受
  • 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透過覺察「接納」想法與感受
  • 後設認知治療:透過覺察「擱置」想法與感受

其實後設認知治療的「冷眼的旁觀」更接近於佛法止修的方式,禪修時常說將念頭貼上標籤,不要跟念頭黏在一起、不要與念頭認同,在此書中也提到「觸發思緒可能是憂鬱症狀的先兆,因此最好能及時發現。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在觸發思緒亦步亦趨黏住我們之前,搶先刻意擱置這些想法。」

而「擱置」的概念也讓我聯想到現象學的「懸擱」:在哲學中意指對於不自明之物中止判斷,藉此此達到不動心(Ataraxia)、免於憂慮和焦慮的狀態。憂慮和焦慮真是亙古不變的人生議題。

此書中提到三種隱喻,分別是火車、迴轉壽司、魚:

  • 思緒就像火車來來去去,但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搭車,或跳車。
  • 思緒就像迴轉壽司轉來轉去,但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拿下來,或只看著它轉走。
  • 思緒就像魚餌。你沒辦法控制周遭出現多少魚餌,但你可以決定要游走還是上鉤。

隱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禪修隱喻念頭為標籤,道家《參同契》隱喻心猿意馬:「心猿不定,意馬四馳,神氣散亂于外,欲望結丹,不亦難乎!」,尚有禪宗十牛圖、佛法九住心圖等等,當面對煩惱或靜坐時,拋開理論藉由隱喻能更有成效的多。而這些觀照方法其實都可屬於種後設觀:我覺察我自己。


反芻思考

關於CAS,最重要的是「反芻思考」,這點在其他關於焦慮的書中也反覆提及。而在《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中提到四種「思考的類型」:

  • 聯想性思考

「聯想性思考」指的是「從一個概念,推進到另一個與它有關的概念」。

  • 反芻性思考

與聯想性思考完全相反的,則是長時間環繞著在某個特定主題,反覆進行思考,我們稱之為「反芻性思考」。大腦進行反芻性思考時,會反覆、不理性地以各種不同角度檢視同一個事件或經歷,通常會令人相當痛苦。

  • 強迫性思考

「強迫性的想法」是強迫症的標誌特點。這類思維模式會反覆出現,持續存在,而且通常是負面的——不一定是在繞圈子(如反芻性思考那樣),但你越想去阻止它,它就越是糾纏你。

  • 侵入性思想

「侵入性思想」或許不能算是一種思維類型,反而比較像是一種思想現象。侵入性思想,指的是那些非自願的、不請自來、通常不受歡迎的想法,大多是負面的,會侵入我們正在開展的思路,與我們正在思考的事物不太相關。與強迫性的想法相比,侵入性的想法只會間歇性地出現,但它們的侵入依然可以產生極大的影響。

不過,也可能有一些美好回憶(像是某個好評,或某個美好假期),會毫無預兆地找上我們;但它們是中途插入的,而且與我們正在思考的內容無關,所以依然算是一種「侵入」。想法的侵入也可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某個先前困擾著我們的問題;潛意識在「醞釀」一段時間後,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而這個辦法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所以顯然:並非所有侵入性的想法都是不好的。

(摘自《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第二章:認識我們的「想法」)

《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比較著墨於「聯想性思考」,也補足《顛峰心智》一書中沒多描述的「大腦神遊」部分,而《誰說你一定非得要想通?》本書比較著墨於「反芻性思考」,「侵入性思想」也接近本書提及的「觸發思緒」。

本書提到:「後設認知治療不會要你對抗或轉換想法,我們的目標是縮短反芻思考的時間。」這概念很有趣,有點像拖延癮頭,操作起來也簡單,只需照表填寫:觸發思緒、CAS反應、花費時間、心情/症狀。重點在於透過延後、控制注意力、抽離注意力來逐漸掌控反芻思考。

最後,會知道「後設認知治療」是看到《陪每天的自己聊聊:英國生命線個人情緒覺察手冊》中提及,中文書籍資源好像並不多,期待之後會將經典技術手冊翻譯出版。


📚延伸閱讀

  • 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哈佛醫學院的「思緒漫遊」講座,如何用分心提升思想的廣度與創造力,還能使心情平靜而愉快
  • 顛峰心智:每天練習12分鐘,毫不費力,攀上專注力高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