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3|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媽的,日日| 情緒

友人孩子值青春期,某日孩子沒來由的對他情緒發言,她說當下除了憤怒、委屈之外,另外想起的是:「我要相信孩子是另有原因,還是要認為他就是一個沒禮貌的孩子?」
她選了前者,等待彼此的情緒風暴離去後,開啟溝通。

想起不以威權命令、不願無條件要孩子接受「父母認為的好」,代價就是每次必須花大量時間與孩子溝通,要怎麼先撇開自身的情緒,去傾聽孩子理由,用彼此可以明白的語言溝通是不容易的,但總會有一些時刻,讓我相信這些堅持是值得的。

有次孩子騎三輪車,但他已經可以騎腳踏車了,我開玩笑(但內在也想著:不要再騎三輪車了吧):「你都幾歲了,還騎什麼三輪車。」孩子停下來,嚴肅的說:「媽媽,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會騎腳踏車,但我現在就是很想騎三輪車。」我趕忙向他道歉,說我實在不該這樣說話,也謝謝他的提醒。

孩子四歲,可以知道好惡並且勇敢表達,每次這些時刻,我就會想起在他萌萌懂懂之際、在每一個失控崩潰的時刻,我們有停下來、慢下來,我們花了好多力氣跟時間去尋找喜歡與不喜歡,分辨生氣憤怒害怕,生氣的時候該怎麼辦、憤怒的時候呢?害怕的時候呢?這些過程雖然漫長,當下也看不見結果,但卻好像在他逐漸成長的過程,應對之中,讓人明白不是白費一場。

育兒從來不是日日好風光,但這些細小的微光,就足以讓人繼續堅持走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