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心理學視角下的諮商與教育

(文章節錄自陳品皓臨床心理師臉書)

(文章節錄自陳品皓臨床心理師臉書)

今天,朋友傳了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的這篇貼文。問我以下問題:對於諮商時面對個案的問題時,我們要用生命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還是聚焦於生命的每一段角度?

而我自己認為應該是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個案所經歷的事件,畢竟個案前來諮商,想必以目前來說生活中可能有某些事情困擾著,而這些事件的背後原因會是過往經驗的積累。但在學校短期諮商當中(通常是6次),諮商師無法聚焦每一段個案的經歷,而此時僅能透過宏觀的角度去看待個案生命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陪伴」個案處理目前他困擾的議題。

所以,用一句話形容諮商的角度,即是「他是一個陪伴的旅程」。

而剛好自己也從「教育」的角度來反思這個主題。其實教育和諮商的價值其實很像。諮商有時也是在教育個案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教育也是我們必須透過「陪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找到自己的未來幸福與自由。說穿了,這也是我自己認為教育最終的核心。

其實在各大論壇以及網路上的言論來看,幾乎有99%的人把教育不斷聚焦於考試升學、大學以及未來就業與薪水等關係。但是,這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與核心嗎?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的內涵和教育是一樣的事情,只要是與人相關的,都和心理學有一樣之處。而在榮格的著作-成為一個人當中其實也不斷強調要讓個案「成為原本的他自己」,但在經歷過體制的教育催慘,大家可以想想看有多少人真的能成為他自己呢?(大概連5%都沒有吧)

一起來想想

  1. 諮商與教育的共通點:從文章中提到的「陪伴」角度探討,你認為諮商和教育在引導個體發展方面還有哪些相似之處?
  2. 教育的核心價值:文章指出教育的目的可能不僅僅是應對考試和事業發展,你對於教育的真正核心應該是什麼?為什麼?
  3. 教育體制對個體成長的影響:根據榮格的觀點,個體在經歷了體制的教育後,是否能夠真正「成為原本的自己」?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麼?**
  4. 教育的多元面向:除了考試和就業,教育還應該關注哪些方面,以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提供具體例子支持你的觀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