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2/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問法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

如何提高員工的投入(engagement)程度,一直是人力資源領域被重視的一個議題。Marshall Goldsmith在《練習改變》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三小時的飛機航班上,一些空服員表現得積極、勤奮、歡快、熱情,但有些空服員表現得消極、懶惰、懈怠、痛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些空服員的工作環境都是一樣的:同樣的飛機、同樣的乘客、同樣的薪資、同樣的工作時間,甚至連接受的訓練也是一樣的,但他們表現出了相當投入度上的差異。在公司內也是一樣,我相信公司裡員工的投入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工作都有做到,但投入度不同,工作結果上就有差異。就像是飛機上的空服員,做著一樣的工作,但乘客明顯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服務熱忱。

如何提高員工的投入程度呢?過往的作法都是加強訓練,透過各式各樣的訓練,希望提高員工的投入度。但根據Goldsmith的說法,透過培訓來增加投入度可能適得其反。在《練習改變》一書中,Goldsmith提出用「積極提問」的方式:提出積極問題(Active Questions),透過誘發機制,來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他人的行為。這種自我問答(Self-questioning)的做法很簡單,很少人這樣做,但它能改變一切。

如果你問一名員工「你有明確的目標嗎」,如果他回答「沒有」,接下來他可能會把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比如「我的經理都沒給指令」或是「公司的策略每個月都在改變」。員工很少會反省自己,主動承擔責任說這是他的錯,其實大部分人都是一樣,我們總會從其他地方找藉口。「你有明確的目標嗎」這種消極問題,引發了消極解釋,面對消極問題時,人們的回答難免牽扯到環境影響。

Goldsmith認為消極問題會引發消極的效果,如果只問消極問題,會不利於強化人們的責任感,會給人一種感覺:可以把責任推卸給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我們應該用積極問題來替代:「你盡最大努力為自己設定明確目標了嗎?」。這種積極的問法與消極的詢問「你有明確的目標嗎?」是有區別的,積極問法試圖判斷員工的思維狀態;而消極問法則是向員工發出挑戰,讓他們描述或辯解自己的一系列行為。

其實,面對自己想要改變也是一樣,我過去一直都使用習慣清單這種工具,比如說我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練習硬筆書寫15分鐘,我就會列出一張表格,表格上有日期,那一天有做到,我就打勾,沒做到就保留空白。但如果像Goldsmith 所說的「積極問題」,我應該每天問自己:「我有盡最大努力來練習硬筆書寫嗎?」,當問題改成這樣的時候,似乎我就沒有辦法將沒有練習的原因,歸因於加班、同事聚餐等外在因素。相反的,因為是要「盡最大努力」,我就會思考:今天晚上有同事聚餐,我是否可以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先來練習。這種「盡最大努力」的提問方式,可以達成積極的效果,值得一試!

圖片來源:https://www.careeraddict.com/top-5-effective-questioning-technique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