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對諸葛亮這號人物的印象如何?你不一定清楚諸葛亮(孔明)的主子劉備做了什麼,但談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會想到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智慧的代言人。
但其實,正是因為諸葛亮的聰明決策,讓他活活累死,還留給蜀國一大致命麻煩。
這篇文章,我將從管理學、歷史和心理學的角度,和你一起思考面對科技與快速變化,為何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全軍覆沒,甚至之後中國的昔日霸主地位還讓給西方國家——或許看完之後,你對諸葛亮還有自己的人生會有不同的想法。
先從大環境看起。我們可以觀察到,西方企業的平均壽命往往長於東方企業(雖然現在企業壽命都不會太長,活得久更不代表一間公司永遠強盛)。
會有這樣的現象,來自於東西方人面對問題的不同思維方式。
我們東方人從小到大都是競爭起來的,總是想辦法讓自己變成賽局中的贏家,同時仰賴個別強者的實力,沒有強者就難以完成任務;相對地,西方人注重標準化、照規則走,有非常多的高效管理工具、法則,沒有所謂「非誰不可」就營運不下去。
從歷史角度來看,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長居世界第一。能領先世界兩千多年,很大程度來自孔子儒家文化的功勞。
在科技尚未主導改變的年代,儒家系統的做法在農業社會非常有用,因為勞動力就是國家富強的一大指標,平民百姓不需要多高的知識水準,按照菁英階層規畫走下去即可。
那中國為什麼不能靠這「穩定」的系統繼續領先,還得經歷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呢?
英國漢學家藍詩玲(Julia Lovell)著作《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2016)中提到,英國發起戰爭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發現,無論他們賺多少錢,九成都得換成白銀流入中國,因為茶飲、瓷器與絲綢在英國貴族社會相當盛行。當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進入工業社會,而工業社會的發展相當依賴社會分工。
不同於農業時代的工業時代,科技出現了重大突破,英國人造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堅船利炮,開啟了海外殖民道路;但與此同時,中國拒絕學習先進科技,還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昏昏欲睡,改革也是偏向自我中心、學皮毛而已。
最終結果非常明顯,當代中國反倒想方設法超越美國,甚至不惜做到世界第一的數位監控,期待透過大數據 x AI 重返霸主地位。如今雖然有不少中國出身的科技巨頭,但數量和水準和美國還是有所差距。
從亞洲人視角來看,會覺得東方人明明超有優勢啊——台灣科技產業發達、半導體天選之島,很多當上科技公司的高管都是印度人,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官方甚至以「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自居(實際上中國沒有發明這些技術)。那究竟和西方思維上的差異點在哪裡?
對此,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我們東方社會從不缺有錢人和聰明人,也不缺有能力的人,只是我們從小學到的都是怎麼「贏」,不太會與人合作——就算表面上有在合作,心裡也常常覺得別人會不會搶了我的技術,日後把自己做掉。
不求回報幫助他人,彷彿成了「這人是不是要利用我」的前兆。於是,東方教育下的我們會把自己能力練得很強,覺得做到「非我不可」、「無可取代」才是在這世界生存的真理。
前陣子朋友談到很有趣的討論,就是他認為,人們物質滿足後,才會追求精神滿足。
先經歷追求生存的階段(求職); 職涯中期累積財富後,進入迷惘階段;而迷惘使人探索新的可能,才會進入自我實現的階段(轉職、重新探索自我),最終找到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樣子從 0 到 1、從 1 到 100 的過程,不就是學生時代學過的馬斯洛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嗎?但課本上「自我實現」的示意圖,往往是爬山、跑馬拉松,難以體會。他問道,為什麼有錢人不一定會直接進入自我實現階段?
這就得回到我們前面提到的,時代不同了,不能單以舊框架思考未來的各種可能。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馬斯洛本人從未說過需求理論是由下而上的金字塔(雖然金字塔是主流,由企管顧問 Charles McDermid 在 1960 年代提出),而且以當代環境來看,我們要追求的首要目標早已不是生理需求,絕對是自我實現。
有別於過去,我們沒有太多生理、安全問題,往往不是真的沒錢,多半是願不願意做、自己能否滿足而已(甚至做的努力往往都是給外人看,想得到社會認可罷了)。
倘若不用金字塔由下往上的線性思維、提高維度來想,你會觀察到,成功人士最在意的都是「心理」與「自我滿足」。
一大關鍵在於,從內在自我「逆向思考」——思考自己真心想追求的是什麼(自我實現), 而不是想說為了管好時間、管好目標、管好財富而投資,等到變成有錢人,財富自由之後再去找出興趣,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
我們特別在意外在形象、社經地位這些他人看得到的東西,甚至因為不會管時間所以去學習時間管理。但實際上,倘若根本不知道自己價值觀當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做很多「覺得」可能外界認可的事情,我們到底活的是誰的人生?
我們常聽到,人生要活的美好,要犧牲取捨並且最佳化我們的人生。於是我們找目標、尋求高效率,也試圖嘗試成功人士能長期維持好習慣的方法,甚至是猶豫:到底該追尋自己的「興趣」還是「熱情」?
但回歸本質,我們會陷入達不到、沒熱情、迷惘的最大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拚的「Why」是什麼。甚至,馬斯洛晚年其實修改了理論,他認為比起自我實現,超越巔峰(Transcendence)才是我們致力要追求的東西。
顛倒過來想,唯有你真正了解自己到一個極致,你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成就自己,就會使盡全力成長、不斷突破認知邊界。
就算迷惘,也不會只是停在迷惘的狀態,會去找方法突破困境擴展舒適圈;就算遇到低點,也會知道怎麼在未來跳得更高,找到能讓自己跳級思考的底層規律,引領自己在成為最好版本的道路上。
回到這篇文章開頭的主角諸葛亮,大概可以推敲出來為何這人特別恐怖了。
因為從公司角度來看,作為「自己最聰明」的代表,諸葛亮最後就是活活累死的,而且死後還給蜀國留了個大麻煩。
劉備在位期間,蜀國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個個驍勇善戰,而劉備死後,蜀國則由諸葛亮全盤管理。但在他去世之後,蜀國已經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五虎上將的後代沒有一個人比父親還厲害。
會造成這般結果的主因,就是諸葛亮一生太謹慎了。
他身負托孤重任,不願蜀國出任何閃失,因此每一件事都親自參與。像是蜀國的將軍會在出征時隨身攜帶丞相賜予的錦囊,遇到困難打開錦囊。這樣諸葛亮就代替將軍們決定戰局走向,即使不在現場也可以指揮千軍萬馬。
因為諸葛亮很聰明,計謀天下無雙,只要照做就可以了,無論勝敗,都是諸葛亮的責任(勝是「多虧錦囊妙計」,敗是「此乃天意」),跟這群帶兵打仗的將軍沒有任何關係。
諸葛亮為人稱頌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但是他「一生惟謹慎」的管理方式存在重大缺陷。
在諸葛亮的治理之下,蜀國的將軍們就是執行命令的機器,他們無從成長,一切跟著丞相走就好。丞相在世時能一切安好,但丞相去世之後,沒有一個將軍被培養成治國之才——不敢讓部屬犯錯,不敢拿蜀國的前途開玩笑的結果,造就蜀國最終的命運。
而在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反脆弱更有其必要性。比起打造一個堅固的系統,不如讓自己可以不會因為隨機性和危機便不堪一擊,可以因為反脆弱而永續經營。
這就讓我想到騰訊前副總裁吳軍博士很有記憶點的一句話「上帝喜歡笨人」。上帝為什麼喜歡笨人呢?敬請期待下一篇文章。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