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跟「大人」說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1/03/22 2y5m

2021/03/22 2y5m

淇淇:「我不喜歡你這樣。」原來是蒂蒂在踢淇淇的椅子。

我跟淇淇說:「跟蒂蒂講完後,如果她還是繼續踢的話,忍住不打她,要跟大人說喔!」

不意外的,蒂蒂還是繼續踢,淇淇看著我:「『大人』,她踢我。

我:「……」


尼爸早知道…

孩子控制衝動的能力尚未成熟,表達能力也很有限,受攻擊時常本能的反擊回去,記得有一段時期,經常看見雙寶身上的咬痕,後來進階到抓痕、髮痕(頭髮被拉掉),兩人完全不手(口)軟!

剛開始尼爸總是很生氣,馬上的反應就是大聲喝止、暴力拉開、罰站反省,但情況卻未因此改善,而且尼爸也觀察到,孩子的情緒轉變迅速,前一分鐘打成一團,惹得我們火冒三丈,後一分鐘他們卻已能笑成一片,留父母一臉茫然,在一旁平復自己的情緒…

我們是不是把孩子的肢體衝突看得太嚴重了?

學會了放寬心,抑制自己不要馬上對孩子的肢體衝突過度反應之後,神奇的改變發生了,雙寶嚴重衝突的頻率竟然降低了,尼爸後來甚至能在一旁冷眼看著她們兩個打架,等待時機再好聲勸離。當然,打人就是不對,先罰站冷靜,再來釐清事實,但通常「事實」也不是我們想追究的,學習相互諒解才是目標

或許是雙寶度過了不擅表達的階段,現在她們已少有肢體衝突,不過鬥嘴吵架天天上演,姐妹情深同樣不缺。嚴重的時候,我們還是得不厭其煩的引導她們:「你怎麼啦? 不可以傷害人,要用說的哦!」也教她們先向對方表達「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心意,若沒有用才找師長協助處理,因為學習面對衝突也很重要,師長要拿捏幫助孩子的程度,適度放手,才不會讓他們失能。


raw-image


avatar-img
2會員
9內容數
尼爸的人生進程慢,總有許多希望「早知道」的事,所以希望透過記錄與交流, 理出人生值得付出的要事,讓自己的孩子或有緣的朋友,早點知道、早點行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尼爸人生早知道 的其他內容
野柳女王頭都快斷了,孩子竟然還說要『ㄕㄚ』女王頭,到底是哪裡學來的啦?!
早餐吃「紅包」? 紅包怎麼吃呀?
我們家的雙寶~淇淇與蒂蒂出生第五天,尼爸記錄下內心感觸。
尼媽因為懷了雙胞胎,產檢時醫生判斷需要安胎,當下馬上住進病房,然後竟一路住了四個月!
野柳女王頭都快斷了,孩子竟然還說要『ㄕㄚ』女王頭,到底是哪裡學來的啦?!
早餐吃「紅包」? 紅包怎麼吃呀?
我們家的雙寶~淇淇與蒂蒂出生第五天,尼爸記錄下內心感觸。
尼媽因為懷了雙胞胎,產檢時醫生判斷需要安胎,當下馬上住進病房,然後竟一路住了四個月!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上這兩句話,很生活,很常聽到,很正常。 但這兩句話,如果是家長回答孩子的答案,而孩子的提問是: 我……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話,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好好說話,學會說話能讓你在生活中和工作上都更加如魚得水。
Thumbnail
在兩個孩子的童言童語中,透過引導,讓孩子們理解了將不好聽的話「倒出去」的比喻,幽默地解釋了言語的處理方式。也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他人言語的反應。這篇育兒生活雜記不僅幽默有趣,而且富有啟發性,值得您細細品味。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上這兩句話,很生活,很常聽到,很正常。 但這兩句話,如果是家長回答孩子的答案,而孩子的提問是: 我……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話,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好好說話,學會說話能讓你在生活中和工作上都更加如魚得水。
Thumbnail
在兩個孩子的童言童語中,透過引導,讓孩子們理解了將不好聽的話「倒出去」的比喻,幽默地解釋了言語的處理方式。也反思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他人言語的反應。這篇育兒生活雜記不僅幽默有趣,而且富有啟發性,值得您細細品味。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