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放棄:當前兒童的生命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兩條腿走路的人啊,為何你們如此悲傷?」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

 

大約從19年開始,我接觸到不少飽受抑鬱折磨、自我放棄甚至產生自殘念頭的未成年孩子,並且數量有上升的趨勢。

作為一名在一線教書的教師,我既震驚又心痛。震驚於他們過於年輕就對生活徹底絕望,心痛於社會的冷漠與不公,摧殘了多少脆弱敏感的心靈。

那些孩子,就像是迷失在無邊黑暗裡的幽靈,瑟縮著,呻吟著,掙扎著。他們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只能在原地打轉,直到精疲力竭。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存在心理學中的「生命態度」概念。

何謂生命態度?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感受並應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處境。它不僅指向具體的行為模式,更涉及內在的情感和認知層面。

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也有許多飽受生命困境折磨的人物。例如,《少年維特的煩惱》裡那個充滿激情卻又極度敏感的維特;《刺蝟的優雅》中決定自殺的13歲小女孩帕洛瑪;還有《燃燒》裡在虛無中掙扎的青年鍾秀。他們身上,都深刻反映了一些孩子們正在經歷的苦痛。

維特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渴望純粹的愛情,卻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潰不成軍。他用盡全力去愛,卻換來一次次的失望和背叛。理想的破滅,讓他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整日愁眉苦臉,悲觀厭世。

與其說維特輸給了現實,不如說輸給了自己。他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外在,卻忘了照看自己的內心。當外界無法滿足他的期待時,他便徹底崩潰,選擇自我放逐。

維特的故事告訴我們,單單活在理想裡是多麼危險。生命需要紮根現實的土壤,需要在挫折中尋找新的突破口。

 

小說《刺蝟的優雅》中,小女孩帕洛瑪對生活徹底絕望。在她眼中,這個世界虛偽而荒誕,毫無意義可言。於是,她決定在13歲生日這天結束自己的生命。

帕洛瑪身上,體現了存在主義大師薩特所說的「噁心」(Nausea)。對生存本身的徹底厭倦,對周遭的一切感到無比荒謬。她看透了太多骯髒與不堪,卻無力改變現狀,只能用自我毀滅來表達最后的抗議。

但諷刺的是,帕洛瑪的死亡計劃,恰恰證明了她對生命的渴望。她太年輕了,還沒來得及好好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有人願意傾聽她的故事,願意幫她一起尋找新的希望,也許結局會不一樣。

說到生命的虛無感,李滄東導演的電影《燃燒》可謂刻畫得入木三分。男主角鍾秀的人生,就像一潭死水,毫無波瀾。他對周遭的一切都提不起勁,只是飄飄蕩蕩,漫無目的。

鍾秀身上,反映了「存在感」(sense of being)的徹底缺失。他感覺不到自己真實地「活著」,更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如同被困在一個巨大的泡沫裡,看似自由,實則無路可逃。

 

存在心理學大師弗蘭克說,人是一個「尋求意義的存在」。我們並非要逃避痛苦,而是要在痛苦中找到精神寄託。羅洛•梅則指出,承擔責任、奮發圖強地活著,是擺脫虛無的良方。

如果有天,我能面對像維特、帕洛瑪、鍾秀這些困頓的靈魂,我想我會這樣對他們說……

我會告訴維特:「你的感受是真實的,但不妨試著把這種情感昇華為創作的動力。用藝術來撫慰內心,用智慧來擁抱生活。愛情也許會令人失望,但愛的力量永遠存在。」


我會告訴帕洛瑪:「帕洛瑪,我知道你對這個世界很失望。但相信我,在那些虛偽背後,一定還有值得期待的美好。不如我們一起去發現吧,去嘗試一些從未做過的事,說不定會有驚喜收穫呢?」


我會告訴鍾秀:「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生活感到乏味,是因為太被動了。不妨主動一點,去開創一些不一樣的可能性。哪怕是很小的嘗試,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你覺得呢,鍾秀?不如從明天開始,給自己列個有趣的計畫?」


生命的意義,有時就藏在我們尋常的日子裡。那些細微的快樂,那些溫暖的陪伴,那些熱愛的事物,無一不在閃耀著希望的光芒。

生命的困境,往往源自我們對自己的誤解。我們對生活期待過高,卻忘了腳踏實地;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總想一步登天,卻不願意耐心地經營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但生命的真諦,恰恰在於直面困境本身,在黑暗中堅持,在絕望裡尋找突破口。正如卡繆所說,真正的英雄,並非否認荒謬,而是不斷反抗荒謬。這種反抗,不是對命運的怨恨,而是對生的熱愛;不是對他人的控訴,而是對自我的承擔。

這些理念聽來鏗鏘有力,但若想藉這些語言便要孩子提起勁兒,重新站起來,老實說並不切實際。

因為孩子的肩頭是沉重的:社會的期望、家人的企盼、自我的要求,彷彿千斤重擔壓著他們。

我們需要提醒孩子,這些壓力都是真的,生命確實充滿磨難,然而,最重要的是「你無需獨自承受這一切。」

與其把所有的期望都視為壓力,不如思考哪些才是自己真正認同的理念。為此,我們得學會對外界和自己說「不」,給內心留下喘息的空間。適度的卸下包袱,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同時,也要懂得尋求支援。找到願意傾聽自己、鼓勵自己的朋友,讓他們的愛成為自己前行的動力。生命的道路上,沒有人能獨自走到終點。我們都需要同行者的陪伴。

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取悅所有人,而在於忠於內心;不在於耀眼的成就,而在於每一天的充實與滿足。與其被動地接受強加的重擔,不如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

這個過程也許艱難迷茫,但那都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學會獨行,學會同行;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學會接受生命的困境,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處理與放下。

對孩子不容易的,對大人同樣不容易,何苦互相為難?當大人看見孩子身上的困境,是否也喚起了自身受困的經歷,以至於無形中把自己的焦慮和苦痛,轉移到孩子身上呢?

從這裡又回到前面,存在心理學對生命態度的詮釋:「是我們如何看待、感受並應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處境。」

在我們要孩子做什麼之前,我們不妨先問問我們自己:

我怎麼看待自己?

我對生活有什麼感受?

我怎麼處理我與世界的關係?

我知道我活著,而我是以什麼樣的狀態活著呢?

或許當我們重新認識了我們自己,我們也能用同樣的方式去了解孩子,並幫助孩子去了解他自己的生命態度。進而,我們清晰了我們的生命態度,我們就更有可能知道,該接受什麼,該放下什麼,該往哪裡去。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於兩岸公私立學校,從事哲學教育等哲學實踐活動。
avatar-img
85會員
85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自在是什麼?自在是一種心境,而這種心境是去「允許自己快樂」。 很遺憾的是,有些人做不到這一點。更遺憾的是,有些成人自己做不到,還拿這些觀念教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對花錢有羞恥感,對享受有罪惡感。……
許多時候,團體裡的沉默或衝突,都來自於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這裡談到的羞恥與臣服。羞恥會引起我們的死亡焦慮,就像那句話「羞恥的想要找個洞裡鑽進去」。
仰頭遠眺天花板,依稀記起當年那些對上帝的質問。如今,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不是每一個質問都有答案。上帝也好,信仰也罷,不過都是個體對他者的投射。畢竟無論頭抬得再高,天花板上沒有上帝,沒有人,沒有希望,什麼都沒有。
一位出色的心理諮商師,不會片面追求給來訪者帶來快樂,而是努力讓他們認識到自我完整的價值。
所有的難,都是一種對愛的提問。而我們難以靠自己找到答案,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夥伴,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去感受愛。 這就是人,在愛中執迷,又通過執迷了解真實的愛。
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自在是什麼?自在是一種心境,而這種心境是去「允許自己快樂」。 很遺憾的是,有些人做不到這一點。更遺憾的是,有些成人自己做不到,還拿這些觀念教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對花錢有羞恥感,對享受有罪惡感。……
許多時候,團體裡的沉默或衝突,都來自於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這裡談到的羞恥與臣服。羞恥會引起我們的死亡焦慮,就像那句話「羞恥的想要找個洞裡鑽進去」。
仰頭遠眺天花板,依稀記起當年那些對上帝的質問。如今,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不是每一個質問都有答案。上帝也好,信仰也罷,不過都是個體對他者的投射。畢竟無論頭抬得再高,天花板上沒有上帝,沒有人,沒有希望,什麼都沒有。
一位出色的心理諮商師,不會片面追求給來訪者帶來快樂,而是努力讓他們認識到自我完整的價值。
所有的難,都是一種對愛的提問。而我們難以靠自己找到答案,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夥伴,我們需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去感受愛。 這就是人,在愛中執迷,又通過執迷了解真實的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我不放棄自己,可不可以,你也先別放棄自己呢?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當面對你真正很想要的願景時,給自己太多壓力和期待,反而成為了顯化過程的障礙。建議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安靜下心來,就會感受到平靜帶來的好處。不再有那種失敗和匱乏感,生活中的重擔也會變輕。
論愛情、論工作、論生活,如果真不想再堅持的話,就放棄吧!
Thumbnail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我失去了和同齡人的野心,但沒有失去想要實現的目標,反而是學會了一步一腳印。操之過急,物極必反可以說領悟到了一大半,曾經因為自己的執著,受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忽略了家人期望的快樂。 
Thumbnail
練習照顧自己,滿足自己,不要因為不被接受,就批判自己, 練習信任自己,肯定自己,不要因為失敗或做錯,就失去勇氣和力量, 如實地接納自己,不管好或不好, 耐心而紀律地,成為你堅強的後盾; 小我不需要被消滅, 小我協助你覺察,拿回自主權與力量, 是實現自我,與自己和諧的橋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我不放棄自己,可不可以,你也先別放棄自己呢?
Thumbnail
學會放過自己 而不是什麼不順自己感受的話 全都收到腦袋瓜裡 於是就不開心 不然就否定了他人所對你的誠意 眼界跟心要學會懂得柔軟與寬闊些 真正的成長絕不是一時 而是日積月累經過時間的淬煉 而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夠圓融看待 停、看、聽 是不二法門 停下脚步不是〔不停的追求無法〕
Thumbnail
當一個人接連不斷受到挫折,無論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避免失敗,因而表現出消極、抑鬱的內心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 比如說,如果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否定:「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笨死了!」那麼,當他長大後遇到相似的困境,便只能被絕望的感覺支配著。 你是否經常有無助感呢?當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自己的重要性,如何從愛自己中學會愛人。分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以及對於讓孩子學習愛自己和愛人的方式。
Thumbnail
當面對你真正很想要的願景時,給自己太多壓力和期待,反而成為了顯化過程的障礙。建議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安靜下心來,就會感受到平靜帶來的好處。不再有那種失敗和匱乏感,生活中的重擔也會變輕。
論愛情、論工作、論生活,如果真不想再堅持的話,就放棄吧!
Thumbnail
在二十幾歲的年紀,我失去了和同齡人的野心,但沒有失去想要實現的目標,反而是學會了一步一腳印。操之過急,物極必反可以說領悟到了一大半,曾經因為自己的執著,受困在自己的世界裡,忽略了家人期望的快樂。 
Thumbnail
練習照顧自己,滿足自己,不要因為不被接受,就批判自己, 練習信任自己,肯定自己,不要因為失敗或做錯,就失去勇氣和力量, 如實地接納自己,不管好或不好, 耐心而紀律地,成為你堅強的後盾; 小我不需要被消滅, 小我協助你覺察,拿回自主權與力量, 是實現自我,與自己和諧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