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學(Somatics)是一門研究身體與心靈互動的學問,起源於19世紀末歐美國家。最初,這門學問是基於個人對身體動作的體驗與觀察,以及為了解決身心問題進行的自我探索,逐漸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身體療法和技巧派別。
1976年,湯瑪斯·漢納(Thomas Hanna)統整了這些方法,將其命名為「身心學」,並出版專門的雜誌,確立了這一學科。
身心學強調內在第一人稱的自我感受與體察,提出重新檢視Soma(有心智的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注重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
這門學問旨在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身心技巧)來開發身心覺知,幫助人們調整身體及心理狀態,提升自我認識與潛能發揮。
在台灣,身心學的發展始於1998年,劉美珠學者與劉一民教授將Somatics定名為「身心學」,推展身體教育理念。
劉美珠學者於2001年建構了身心動作教育模式,這種模式重視過程、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他人和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提供了不同於傳統運動與健康觀點的身體教育方法。
總之,身心學是一門整合身體與心靈,強調內在經驗和潛能開發的學問,通過系統化的教育與實踐,幫助人們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平衡。
以下整理一些目前在台灣較常聽見的身心學學派:
邦妮·班布里奇·科恩(Bonnie Bainbridge Cohen)是一名動作藝術家、研究人員、教育者和治療師,也是針對動作和意識探索之「身心平衡技法」的研發者。
她是一位創新者和領導者,她的工作影響了身體,動作,舞蹈,瑜伽,身體心理治療,兒童教育以及許多其他身心學科領域。 1973年,她成立了「身心平衡技法學校」。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is a movement artist, researcher, educator and therapist and the developer of the Body-Mind Centering℠ approach to movement and consciousness. An innovator and leader, her work has influenced the fields of bodywork, movement, dance, yoga, body psychotherap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many other body-mind disciplines. In 1973, she founded The School for Body-Mind Centering℠.
資料來源:BONNIE BAINBRIDGE COHEN-BODY-MIND CENTERING®
強調從soma的角度,重視內在經驗的探索和反省,以瞭解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的互動關係,形成了身心學(Somatics)的研究學門。
它是一門探究身心關係和體會身體心靈的研究新領域,透過有系統的身心理論、技巧與方法,強調自我感知、自我與他人、個人與團體、自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也藉由身體內外在感受的體會、反應與動作的探索,來調整身體及心理狀態,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
身心學學者深信身體一直都在不斷的變動(changing & moving)中,所以,想要學習或改變舊有的習慣,就要從觀察內在自我第一人稱的角度,打開先前從未意識到的意識覺知(conscious awareness),以便能體認每個當下身體變動的現象。當能夠深刻地覺察內在身體的感受,他/她就能對自我的身體、心智和情緒有更深層的認識,並學習如何控制。
在這種強調向內在身體經驗反省的理念下,目前世界各地已發展出許多身心調整、教育與治療的技巧和學派,其中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 簡稱BMC®)即是近60年藉由集體經驗所發展出來一個重要的身心學派。
它是一套透過動作(movement)的重新教育及手觸重塑(hands-on re-patterning),來開發內在覺知、體會表現、調整身心、觀察和分析人體動作的系統方法;根基於解剖、生理、心理及動作發展等原則所設計之經驗性具體活動,在實際的操作、經驗和體會下,瞭解心念與身體動作間的密切關係,並開發身體表達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