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0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些事在暗中偷走你的能量,卻很難被意識到(內附解決方法)


最近在社交聚會裡遇到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她不像印象中那麼愛說愛笑了, 整個人都是淡淡的,沒什麼精神,我問她怎麼了,她也只是說「最近狀態不太好」。

 

當我追問為什麼狀態不好的時候,她想了一會兒,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其實也沒發生啥事,還和以前一樣,上班下班,日子就這麼過唄,沒什麼特別值得開心的事,也沒發生什麼糟糕的事,就是莫名感覺很長一段時間都沒什麼能量,對什麼也都提不起精神。

 

她所描述的慢性低能量狀態,在很多人身上也很常見,似乎人生中總有那麼一些時間段,我們會感覺自己困在了日復一日的生活流程裡感覺厭倦,這種情緒不像是分手、失業來的那麼迅猛強烈,卻也讓人覺得無從下手,找不到改變的根源。


如果說,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都像手機螢幕突然碎掉一樣清晰明確,那朋友所描述的狀態更像是電池在逐漸掉電、老化的手機,雖然也沒啥需要大修大補的問題,可卡頓發燙也足夠讓人心煩。

 

這種感受到自己在逐漸掉電的狀態,和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息息相關。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夠成功執行某項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的信念或信心,這決定了他們是否願意啟動和嘗試,以及面對困難挑戰的時候是及時認慫還是迎難而上。

 

像大家平時說的「這事兒我做不到」,有時候表達的不是客觀上真的做不到,而是沒有能做到的信念和信心。

 

自我效能像是一個人的電池,滿電時會感覺自己無所不能,有動力嘗試很多事情,而低電量狀態會直接開啟省電模式,只能維持吃喝拉撒基本運轉,其他的啥也不想幹,跟人說話都嫌累。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在緩慢偷走我們的電量,把我們拖入快速掉電的漩渦,但我們卻很難意識到。

 


很多事情

都可能會偷走你的電量

 


一直拖著沒做的事情

 

我們總有一些一直想去做,但因為並不緊急就一直拖延著的事情。

 

比如買了一本感興趣的書,放著一直都沒拆,每次看到它都想著「等今天忙完了要拆開看看」,卻一直擱置在原地;

 

買了付費課程,落了好幾節課了,一直想著要補上,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越拖越不想打開;

 

已經一個月沒去上健身課、舞蹈課了,總覺得要等到某天閑下來就去,但雜七雜八的事情不斷,想想還是算了。

 

這種在後臺暫時掛起的程式,即使我們根本沒有為它花費任何時間和精力,也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們侵入思想意識,佔據思維頻寬,尤其是它所引發的焦慮、沮喪、自我批評,都會進一步降低我們的自我效能感。

 

沒有成就感的工作

 

很多人說「不要從工作中找意義」、「工作中的不開心不要影響生活」,但研究表明,工作中缺乏成就感的狀態,會泛化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降低整個人的自我效能,使人進入成為慢性低能量狀態[3]

 

當我們在工作中反復經歷無助,感覺無論如何努力,事情的結果都不由自己控制時,我們會更傾向於覺得是自己不夠強大,甚至堅信自己無法完成任何事情。

 

人在這種習得性無助狀態下,會被這種信念牢牢困住,或許有些事情,再試一試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再爭取一次就有可能別開生面,但在自我效能持續走低的時候,我們不再有動力去做任何嘗試,電池電量僅夠維持在麻木的僵死狀態。

 

在生活中無法做自己

 

自我損耗理論認為,當我們經常處於自我控制的狀態,需要按照某種要求去掩飾真實的自己、扮演某個角色時,會損耗心理資源,降低自我效能。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情緒和想法的抑制,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在職場、在家庭中沒辦法做真實的自己,有情緒要壓著,有話也不直說,一段時間後會覺得整個人都莫名變得煩躁、難以專注、脾氣變差,白天活的不盡興也讓我們在夜晚不甘心睡去,從而迎來更嚴重的手機癮、強迫性熬夜等等。

 

或者是參加了一個氣場不合的社交局,想要努力表現出自己優秀和強大的那一面,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體面,但結束後感覺整個人像被抽幹了能量,感覺更加孤獨和空虛。

 

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下,會讓個體的自我效能走向崩潰,平時能輕易做到的很多事情,比如定期健身,規律飲食,耐心專注等等,在這時都通通做不到。

 

強迫性晚睡和手機成癮

 

生理狀態相當於「電池」的硬體,直接地決定了電池的容量和掉電速度,一個人每天有沒有吃好睡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直接影響著自我效能水準。

 

一方面,前面所述的低自我效能狀態會導致行動降級,原本能做到的事情都變得難以執行,於是只能降級去做更容易的事情,比如原先能耐心看完一本書,現在只想刷刷碎片資訊。

 

另一方面,因為低自我效能,我們只能從刷手機、熬夜中獲得一點掌控感,得到一段完全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時間,但手機成癮和強迫性熬夜又會進一步降低自我效能,進入惡性循環。

 



比起定大計畫

不妨先找到能撬動效能的小事

 


在自我效能持續走低的時候,很多人或許會想著要換個環境、立個flag,徹底改變自己。

 

但狀態低迷的我們即使給自己打一注雞血,得到的動力也難以持續,不僅很難完成大目標、做出大改變,還會因為立了目標卻再次沒做到,而驗證了內心「看,我果然就是啥也幹不成」的聲音,變得更不相信自己。

 

這就像冬天的手機被凍得直接關機了,我們要做的不是馬上充電,而是先把它放回室內暖一暖,讓它蘇醒。

 

 朝拖延的事情邁出一小步

 

很多人以為,一個人越自信就越容易成功,其實是反而是成功的經驗積攢了自信,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一個未經世事卻盲目自信,覺得自己可以幹翻天地的人,自我效能感雖然很高,但也只是空中樓閣,容易因為預期和結果相差太大,而遭到巨大的打擊,讓效能感驟然跌入穀底。

 

比起空虛地喊口號、放狠話,告訴自己「這次一定能行」,通過一次次小的成功所累積驗證後的效能感會更加持久穩定。

 

怎麼算「小的成功」呢?比如「撕開新書的封皮」、「去健身房待10分鐘」、「去上一次舞蹈課」。

 

不用對這些行動抱有什麼期望,別指望它能給你帶來多大的改變,而是有意識地積累一點「完成感」,重要的是,只有試著去認可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的價值,它的完成才會有效增加自我效能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驗證過寫「成就日記」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奇效,當我們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例如「今天喝飽了8杯水」、「今天聽到鬧鐘就起了沒有賴床」,都當做成就來記錄時,就相當於大腦在做注意力訓練,關注生活中的正面事件,把自我效能感推向一個正向積累的螺旋。

 

給自己制定有一點難度的挑戰

 

完成一件具有挑戰的事,對於自我效能的提升是巨大的,在影視作品裡,比起動動手指就能消滅敵人,我們都更愛看主人公和反派大戰無數回合後所獲得的勝利,後者所帶來的爽感是無可比擬的。

 

那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越是在效能感低,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做不了的時候,越需要推自己一把,去嘗試一些「永不失敗」的小挑戰。

 

比如朋友圈裡有個你很欣賞的人,你時不時會在想,如果能認識ta就好了,就可以試著鼓起勇氣給 ta 發條資訊,不管對方的反應如何,能發出邀約就算成功,因為你的目的不再是單純認識這個人,而是主動踏出為自己爭取的一步。

 

類似這種有一點點挑戰,但做起來實際難度並不高,簡單到幾乎不可能失敗的嘗試,可以讓自己在原本僵化的狀態裡獲得一些突破自己後的效能感。

 

這種效能感也能夠泛化到我們的生活裡,增強我們繼續挑戰其他事情的信心。

 

找一個能幫你恢復能量的角落

 

當我們每天都在扮演各種社會身份,時刻滿足外界的期待時,真實的自己也需要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這個空間可以是下班後獨自在車裡待一會兒,可以是午休時一個人去附近的公園裡散散步。我們需要試著脫掉所有的社會身份,給自己營造一個能量恢復的角落。

 

規律且充足的睡眠

 

很多人會發現,天大的事睡個飽覺後就覺得都不是事兒了,睡眠像是每天一次的關機重啟,在自我效能持續走低的時候,那怕只是早睡早起、好好吃飯、做做運動,都可以讓人慢慢好起來。

 

或許這對於我們解決實際的問題並沒有直接的幫助,卻是在優化電池性能、增加續航力,性能提升了,各個程式運行起來也會變流暢。

 


最後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時期,可能是第一次工作時,懷著不安和忐忑,但也躍躍欲試,那時候即使一無所有,對未來也依舊篤定,有探索欲和好奇心,更不害怕遇到什麼天大的困難會打到自己,像是一台新出廠的嶄新的手機,效能拉滿,電池滿格。

 

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管理自我效能水準,一點點積攢經過驗證後的信心和信念,可以讓我們更大程度地感受到曾經那份活力的余溫,保養好電池,勤充電,讓它帶我們跑得更久更遠。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也歡迎點點在看,也歡迎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

 

 

今日互動

 

你做哪些事情的時候

會有效提高自我效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