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在和朋友聊天或是開會的時候,腦海總是會突然繃出一個想法,於是我們迫不及待的把它說出來,但很多時候卻不一定會被接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欸,明天要不要去山上看雲海。」
『不要啦,山上很遠欸,你瘋了喔?』
「可是...」
這是因為我們提出的觀點(想去看雲海)裡沒有任何框架,就像是天上隨機漂浮的一片雲朵,對方很難去理解你背後的動機,當然也就很難被你說服。
一個觀點包含了三個要素:
接下來我們試著把上面的例子加入這三個要素後,再重新敘述一次:
「你最近心情不太好(事實),聽說接觸大自然可以降低焦慮(解釋),不然我們明天上山去看雲海(想法)吧?」
『山上很遠欸,但看雲海聽起來還不錯。』
透過這個方式,我們可以將別人帶進我們的思考邏輯,並提高說服的機率,因為人們對於未知的事情,最常見的反應就是防衛。
生活中或是工作中,我們很常需要去表達我們的觀點,但如何讓我們產出的觀點更容易被理解呢?
麥肯錫公司認為建構思維框架,是思考與分析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那怎麼樣才算是一個思維框架呢?
舉例來說,假如我是一間墾丁民宿的業者,因為最近遊客數減少,我希望提高民宿收入,應該如何透過思維框架來產出觀點呢?
這不一定是一個好的觀點,因為一個好觀點的產生需要具有相對應的知識,而我並不是經營民宿的專家或是在地的嚮導。
一個完整的問題當中,需要分析的因素越多,需要掌握的知識也就越多,因此如果沒有必備的知識儲量,思維框架也不能做到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