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蘇聯及俄羅斯的飲食文化感興趣的人、想從輕鬆有趣的角度讀歷史的人、想了解專制政權歷史的人
很多旅遊書籍都有介紹俄羅斯和斯拉夫民族的飲食文化,也有很多歷史書籍敘述了從末代沙皇、革命、蘇聯,到現今俄羅斯的歷史事件與發展,但把這兩件事結合起來,還訪談當時負責掌廚的人或其後代,我還是第一次讀到。之前我很喜歡聽一個podcast叫「吃史」,每集都是是由某個食物出發,介紹相關的歷史或人物,可惜現在似乎已經停更了。
作者按照時序,介紹蘇聯及俄國領導人的飲食習慣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由俄羅斯帝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開始,這位先是被布爾什維克軟禁,爾後全家被殺害的悲劇性人物,在被軟禁期間,他的廚師盡全力讓他們吃的還算有點尊嚴。他的妻子費奧多羅芙娜死前最後的日記甚至提到他們的一位年輕廚師。接著講述革命後列寧和史達林各自的飲食喜好,以及共產政權下建立的集體農場。一路到蘇聯逐漸接近解體,外國首領來到克里姆林宮的廚師及飲食配置,原來有些廚師是隸屬於KGB的,甚至有非常嚴格的保密規定。除了國家首領,連太空競賽時,幫太空人準備上太空的餐點的廚師都有。書中提到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非常愛喝生乳,但在當時這是嚴格被禁止的,以免起飛後出現任何腸胃狀況。結果在他駕駛飛機失事死亡的那天早上,他碰巧忍不住喝了一瓶⋯⋯最後也留下許多關於他真正死因臆測。
書中還介紹了烏克蘭大饑荒和克里米亞韃靼人的故事,這兩段歷史我是讀了這本書才知道。當時烏克蘭還是蘇聯的一部分,當局推行集體農業並反對任何私有財產,甚至將大量具有豐富農業技術的烏克蘭農民視為「富有」,將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即使他們的「富有」可能只是擁有幾頭乳牛。農業人才流失,加上剩下的農民不願在這樣的體制下耕作,造成糧食產量暴跌,同時政府又強行徵收烏克蘭的糧食,同時禁止其他地方的糧食輸入烏克蘭,最終導致200多萬到700多萬烏克蘭人民死亡。這段時間裡,每人每天可領取的麵包重量是有限的,大概相當於三分之一個到半個超商麵包⋯⋯大家逼不得已,只好在麵包中加入幾乎沒有營養價值的樹皮或野草磨成的粉,讓麵包的重量稍微重一點,希望能填飽肚子。而韃靼人則是世代在克里米亞居住了好幾個世紀,卻因為被指控二戰期間與納粹德國勾結,戰後被史達林強行遷移至烏茲別克等中亞地區。韃靼人有獨特的飲食文化,他們的「炸餡餅」在鄰近民族之間是很受歡迎的小吃,卻因為政治因素,跟韃靼民族有關的事物都被改名,因此賣炸餡餅的小店只好改名為賣「南方餃」。另外也有車諾比事件發生後,被派去協助事故清理人員的廚師們的故事。
由於廚房裡或餐桌上發生的事通常不會被收錄在歷史書籍當中(除非牽涉到重要的會議或暗殺),以往根本沒聽過這些蘇聯領導人喜歡吃什麼,或是克里姆林宮的宴會有多華麗鋪張,真的是認識歷史一個很特別的切入點。不過我覺得有點可惜的是書裡面沒有這些菜色的照片。對我這種不太了解俄羅斯/斯拉夫料理的人來說,光看食譜和文字描述實在無法想像餐點的樣子。我之前去過波蘭和立陶宛,所以對書中重複提到的各種餃子、湯品、酸奶和一種穀類發酵的無酒精飲料kvass有點概念,但其他料理就完全超出我的旅遊經驗了。況且波蘭和立陶宛的餃子和湯應該也會跟烏克蘭、俄羅斯等地的有些差異吧。不過如果是去過這些地方的人,應該會跟書中內容產生更多連結,光是想到原來史達林也吃過這道菜,或普丁的爺爺曾煮給別人吃過,就覺得原來歷史沒那麼遙不可及!
本書完全沒有歷史書的生硬,也沒有傳記的瑣碎,反而非常有趣,且因為作者用訪談者的語氣書寫,讀起來就像是有人親口說這些故事給我聽,或是我跟作者一起在現場訪談一樣,讓我忍不住一頁一頁讀下去。這段歷史充滿了專制、獨裁、對人民的欺騙(和大內宣)及迫害,還有許多不公不義的事件,應該是一段很壓抑、嚴肅的歷史,但或許是因為作者切入的角度或寫作方式,讓我讀起來感覺沒那麼令人哀傷或氣憤,不會像一些歷史作品一樣會讓讀者感到心情沉重,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是了解這段歷史很好的入門方式,即使是對歷史已經有一定認識的人,也一定可以讀到不曾聽過的觀點或細節。雖然讀起來輕鬆,仍能使讀者認識到專制體制,並反思威權與人權的意義。
這本書是經過作者爬梳的,很有條理的報導文學,穿插食譜的做法也很有趣,也許哪天不知道要吃什麼時,可以照著書中的食譜硬煮來吃吃看。雖然自己標題寫「肚子餓的時候不可以讀」,但我其實每天搭捷運下班時,都是一邊讀著這本書,一邊想著好餓要趕快回家吃飯。本書作者還有另一本類似題材的著作《獨裁者的廚師》,有提到伊拉克的海珊和古巴的卡斯楚,以及其他國家的獨裁者的飲食故事,很期待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