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8|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關於「情緒勒索」,我有話想說

因為這幾年太多個案都會使用「情緒勒索」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父母或身邊的另一半,我對這樣的現象,已經深刻地反思了好幾年,而今,我想藉由這一篇文章,來提出我非主流的觀點。以下的觀點,必然包含我對人性的看法,或許會跟各位讀者不同,但不同也很好,反而因為我的觀點與你不同,說不定可以激盪出你對於人性有不同的思考,恰好可以拓展你的視角。

老實說,我很討厭「情緒勒索」這個用詞。一聽到「勒索」兩個字,就讓我覺得相當負面。想到不管是我的個案或者任何一個人被這樣形容,都會替他們深深感到難過。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愛人與被愛的渴望。如何好好愛人,是我們每一個人畢生的功課。我們在愛人的過程中,有可能有時會犯錯、會失誤,有時我們可能會用比較不適合對方的方式跟對方相處,但如果只是因為我們還沒學會用適合對方的方式去與人相處,就被對方冠上「你在情勒我喔!」我想,被這樣形容的人,心裡也是會感到受傷、委屈的。

我相信世上每一個人,心裡最深處都有被看見、被感激、被喜歡、被愛(備註一)等等渴望。一位被小孩說是情緒勒索的父母,可能心裡深處只是渴望小孩看到自己為家庭、為孩子的付出,希望孩子由衷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愛,有機會感念自己的付出,只可惜這些父母目前還沒找到合適的方式與自己的小孩相處,所以搞得兩敗俱傷,小孩不領情,沒有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甚至覺得父母給予的愛讓自己很窒息,父母也覺得被冤枉,明明自己這麼愛孩子,但孩子非但沒感受到,甚至對自己還有怨言或不滿。上述這些父母親想必心裡也是受傷的,可能也會在心裡深處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父母,才會被孩子貼標籤為「情緒勒索」吧。

將「情緒勒索」的用詞套用在感情上,有時候,我會聽到有人形容另一半是在「情緒勒索」自己,或者形容另一半有「公主病」、「王子病」,當他們這樣形容自己的另一半時,可以感覺到,他們應該是為情所苦,最近有可能跟另一半的感情經營上碰到困難。但換個立場思考,我也覺得他們另一半應該在這段感情中同樣也辛苦,他們的另一半,被他們形容成「情緒勒索」,或有「公主病」、「王子病」,內心多少也會覺得生氣、不被理解甚至難過吧。試想:如果今天你的另一半貼你標籤,說你「情勒他」,或說你有「公主病」、「王子病」,你被貼標籤之後,是否可能也會心碎一地,懷疑他不愛你了,猜想會不會自己在他心中就是不夠好、甚至是個糟糕的人。他貼你標籤之後,很可能你們彼此之間的芥蒂更深、關係裂痕更多,不但沒有解決你們關係的問題,反而讓你們的關係更顯惡劣。

被大家說是「情緒勒索」或「公主病」、「王子病」的另一半,在他耍任性、鬧脾氣、「看起來」驕縱或無理取鬧地要求東、要求西時,可能內心深處渴望的只是被善待、被人好好疼愛而已。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善待、被疼愛,只是,不知道怎麼樣讓別人更愛自己的我們,有時也會不知所措,不曉得要怎樣表現,才可以既考量到另一半的感受,又能得到另一半的疼愛,不曉得自己要怎麼才能在另一半心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可能有時也會用比較激烈或對方不喜歡的方式來討拍或討愛,但這不代表我們是「想要」勒索別人或想傷害別人的。

      很多親子關係的痛苦,都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小孩,不是我們全然理想中的樣子;很多感情關係的痛苦,同理可證,也來自於我們現實中的另一半,不是我們全然理想中的樣子。

我們期待對方(包括父母、小孩或另一半)依照自己理想中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然而,對方卻是獨立的個體,對方有他過往的人生經歷,他過往的人生經歷造就了現在的他的想法、價值觀與態度有別於我們的,於是,對方的行為表現跟我們理想的樣子常會是有落差的。當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太大,我們可能會經歷失望,我們會開始解讀:我的小孩不聽我的話,就代表他不尊重我;我男友/女友不願意為了我改變,就代表他/她不夠愛我;我爸媽不符合我們從心理學podcast聽到的「會給予小孩情緒支持的父母」的樣子,就代表我爸媽是失功能或糟糕的父母。

然而,這樣片面地幫一個人貼標籤或分類,把他分到「他會情緒勒索我」、「他有公主病/王子病」、「他是不好的爸爸/媽媽/小孩」的類別,也可能是因為我們不願意面對殘酷的真相:世上都沒有完美的父母或孩子,也沒有完美的另一半,甚至,在我們要求對方要滿足我們的所有需要時,身為要求方的我們,本身也有缺點,也是不完美的,也是無法滿足任何一個人所有的需要的。

我們每一個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面對不同的挑戰,就算是你的父母、小孩或另一半,也可能有他們每一天要面對的壓力和難處。人是有缺點的,努力也是有極限的,世上根本沒有一個父母可以提供完美的經濟條件、心理支持給自己的孩子,世上也沒有完美的另一半可以提供你全方位的陪伴或照顧,滿足你全方位的所有需求。

如果你的父母沒有辦法給你優渥的家庭環境條件,他們卻窮盡好幾年的心力,只能做到努力工作賺錢把你養大,給你活下來的基本物質生活水平,無法給你太多心理上的支持和照顧,這是否就是「不適任」的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無法像你原先期待那樣的愛唸書,但他很努力保持善良的一顆心,兄友弟恭,對人人都和善,和周遭人都打成一片,也很體貼,常熱心助人,課業上卻常常不及格,對念書沒有興趣。這樣的孩子,是否就是失敗的人呢?

如果你的另一半,哭著跟你說他對關係不滿意的地方,或者用比較激烈的方式(例如:大罵、一哭二鬧三上吊)提出抗議,並提出自己在關係中的需要,希望你可以為關係付出更多,這樣的另一半,是否就是一個太過情緒化且糟糕的感情對象呢?

我想,透過以上我的闡述,相信各位冰雪聰明的讀者都可以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也可以重新省視自己身處的親子關係、感情或婚姻關係。

下一次,當你看到你的小孩在地上哭鬧「這不是肯德基」,或者聽到你的父母說:「你如果……做就是不孝」,又或者,你看到另一半在鬧彆扭,激動地要求你為這段關係做更多的時候,或許透過這篇文章,你可以用另一種觀點與視角來理解、看待以上狀況。

當你看懂了以上現象,就可以更了解你的小孩、父母或另一半的心情,他可能只是想吸引你的注意,希望你看見他、了解他,並滿足他被疼愛、被尊重或被______的需求而已(請讀者參考備註一羅列的「需求」選項來填空)。

愛是一切人間困境的最佳解。而最深刻的愛,是來自於你對對方內心狀態最深刻的理解,以及最整體、而非片面(只有負面)的解讀。未來,當你面臨親子關係或感情/婚姻關係以上的困境時,可以試著先在心中秀秀自己、安撫一下自己的情緒,別急著直接貼對方標籤,罵他公主病、王子病或情緒勒索,而是用愛去理解對方,看懂他內心整體的狀態。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親子關係、感情與婚姻關係中,看懂對方表面看似激動或無理取鬧或情緒化的行為底下,那最深處的渴望,然後,溫柔地回應對方最深處的渴望,給自己也給對方一個溫暖的擁抱。

 


*備註一:本文書寫奠基的理論是筆者主要遵循的心理治療取向-EFT(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情緒取向治療),此理論取向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心理的需求,這些需求包括:被接納(不被拒絕的)/被肯定(不被否定的)、被支持/被讚美/被鼓勵、被需要、被喜歡/被愛/被渴望、被照顧、被看見、被尊重、被重視/被在乎、被信任、被視為有能力的/被視為有吸引力的、被永遠陪伴(不被遺棄的)、被安慰、被感激、覺得情況是在自己預期或掌控中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