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勞山道士:我們有沒有可能誤會王生了?

蒲松齡創作的《聊齋誌異》中,最知名的篇章應該是〈勞山道士〉和〈畫皮〉。〈畫皮〉的知名度來自於電影畫皮的加持,尤其是第一集的畫皮,不管是選角(周迅、陳坤以及趙薇,都是演技在線,顏值巔峰 / 甄子丹我不熟,抱歉了)還是劇情,都有獲得五星好評的實力。

不過電影中的〈畫皮〉對原作做了不少改編,蒲松齡的原作中,作者(表面上)想說的是「只重視表象,三心二意的人,很難得到好下場」。電影的〈畫皮〉則讓我們思考「愛的方式」:小唯的愛是佔有,王生的愛是責任,珮蓉的愛是犧牲,龐統的愛是成全;在沒有誰非愛誰不可,每個人都有可能更愛另一個人的三角關係中,這些愛的矛盾也就變得尖銳。

相較於〈畫皮〉的知名度來自於電影,〈勞山道士〉的知名度則來自於它是高中核心古文。因為沒有相關改編的影視作品,我們反而能原汁原味的從文本中體會蒲松齡的深意,先來看看〈勞山道士〉的內容:

〈勞山道士〉可以分成兩部份來看,第一部分是關於王生的故事(沒錯,又是王生),第二部分則是從王生的故事,做出批判與警世。(原文可連結此處)

因此,老師通常會告訴學生:蒲松齡寫〈勞山道士〉,是想藉生求道失敗的故事,諷刺好逸惡勞的人性,提醒學習者不能夠學王生的好逸惡勞,心術不正。

閱讀《勞山道士》的兩個疑惑

上《勞山道士》的時候,覺得最不容易處理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如何解釋最後一段中傖父/王生以及吮癰舐痔者/道士之間的關係;第二個問題則是如何說明為什麼題目不是〈王生學道〉而是〈勞山道士〉,說到底,問題出在道士😂😂😂😂

對照關係與對比關係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傖父/王生以及吮癰舐痔者/道士之間的關係。
讀到〈勞山道士〉最後一段(異史氏曰)的時候,其實頗讓人費解,因為不容易和前面的故事完全對照,雖然能讀出王生和傖父的相似性,但又不是那麼像;而道士和吮癰舐痔者看起來就更不相關。也就是說,道士在最後一段消失了(?)偏偏題目又叫《勞山道士》。打個比喻來說,就像是追劇追到全劇終的時候,發現主角不見了😢

而我認為,王生和傖父是對照關係,兩人有點像但又不完全相似。相似的地方在於他們的個性,都有投機,想走捷徑的成分,而且最後也都沒有好下場;不同的地方是兩人的身份不太一樣,王生是個學習者,而傖父更像是應世者。從有人會向傖父進讒言來看,傖父很有可能是上位者。(關於傖父是上位者的論述,感謝貍想教育提供思考方向)

製圖:Napkin Ai


一個學習者在學習上投機取巧而碰壁,說穿了也是自己的事,大家笑一笑就沒事,日子該怎麽過還是怎麼過,但是一個上位者在應世上投機取巧,在他碰壁之前應該會有很多人因此受傷,這就不好笑了,這也許是蒲松齡警世暗語,希望上位者不要使用宣威逞報的速成方法來行事。

製圖:Napkin Ai


接著我們來看看道士和吮癰舐痔者的關係。兩人乍看之下沒什麼相通性,畢竟道士在文本中形象是王生的導師,也不時在點化王生,只是王生感覺不到就是了;而吮癰舐痔者卻是直接帶出傖父的惡行。

但兩人真的沒有關係嗎?如果兩人沒有關係,題目叫做〈王生學道〉可能會更合適。該怎麼處理,才會讓這篇故事更適合叫做《勞山道士》呢?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

我們是不是誤會王生了

有次和一位老師聊到〈勞山道士〉,那位老師說:「其實我覺得王生很可憐。」老師的理由是:

大家都說王生好逸惡勞,可是他明明就辛苦早起砍材幾個月。而且,他也很明確地跟道士說自己的學習需求。從這些地方來看,王生並沒有做錯什麼。反而是道士,始終沒有明確告知王生為什麼要砍材,只有在王生明確表達要學「穿牆術」之後,才看見道士實際的教學和提醒。

必須說我還挺認同這位老師提出的疑問。也就是說,從一個求「術」者的角度來看,王生確實沒做錯什麼。同樣的想法,人渣文本在超度古文:勞山道士也提過。

也就是說,從學習「術 」的角度來看,王生並沒有錯,反而道士的教法才需要檢討。

然而,中國的文化從來都不是將學習視為一種工具,而是一種要對應到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價值

因此,如果從「道」的角度來看,又可以轉入另一個思考面向。

「道」和「術」被並列比較,最經典的課文是〈庖丁解牛〉,在莊子的論述中,術是一種技巧,而「道」則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智慧。如果說〈庖丁解牛〉的道,是道家的學習之道,那麼〈勞山道士〉更像是反應整個中國文化(融合儒道二家)對於學習的態度。

在〈勞山道士〉中,「道」被置於「術」之上,是以小說開篇寫道:「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然而到小說後面讀者就會知道,王生慕的不是道,而是術,是以王生才會對道士說:「弟子數百里受業仙師,縱不能得長生術,或小有傳習,亦可慰求教之心。」接下來道士和王生的對話也很值得琢磨:

  • 道士:吾固謂不能做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
  • 王生:弟子操作多日,師略授小技,此來為不負也。
  • 道士問:何術之求?
  • 王曰:每見師行處,牆壁所不能隔,但得此足矣。

如果說道士的學習脈絡有「道和術」兩種,王生的學習思考則是在「術/小技/法」,比起「術」,「技/法」可能更為直接簡單。為了求「(長生)術」,王生願意在一定的程度上忍耐早起砍材之苦,但當苦吃不消,術求不得,他便轉而看見更加速成的技/法。

舉個例子來說,想要維持好的體態,「道」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好的生活習慣,讓體態的維持就在日復一日之中;「術」是在飲食和健身上做好規劃並執行;「技/法」更像是只靠某種方法來達到目的(例如只靠節食)。

即使王生沒有錯,但在學習的眼界上,仍舊是可惜的。

讀〈勞山道士〉的兩個重點

在過程中的體悟才是道

如果說,題目為〈勞山道士〉而非〈王生學道〉,正是因為作者想凸顯「道」的重要。那麼〈勞山道士〉的「道」是什麼呢?道士又為什麼不明說呢?

在小說一開始,道士讓王生做的事情就是:「隨眾採樵」

道士師法後,對門人說:「足,宜早寢,勿誤樵蘇」,體現「法術只是虛幻,狂歡只是一時,日復一日的生活才是道」。可惜這種暗示,王生和世人都不懂

後來王生學會穿牆術要回去了,道士明白提醒王生「歸宜潔持」。我總覺得這一段很有意思,本來採取暗教方法的道士,為什麼講出這種大明白的話呢?可能是覺得王生缺乏自行領會的動機,只好直接講答案,可是王生仍舊不懂。

原來我們不小心就會變成傖父

前面有提到,我認為「吮癰舐痔者與道士」是一組對比關係,但沒有多做說明。有了上述對於「道」的說明,我們可以在這些基礎上繼續延展。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不管道士怎麼教,其實王生都不懂,(可能)也不願意懂,(也有可能)是他生活的環境讓他無法懂。(這很適合問學生,你覺得王生為什麼不懂)但在傖父和吮癰舐痔者的互動中,吮癰舐痔者提供一個便捷之道,馬上就被採用了。用心的教學者無法讓王生採納他的教法,而別有居心的人卻讓傖父接納他的建議,兩者的對比正在於「理念/接收」的矛盾中呈現。

製圖者:Napkin Ai


蒲松齡的深意

術中體道

《聊齋誌異》是蒲松齡的寄託,在表面上鮮明可見的諷喻、警世⚠️之外,還是提供讀者很大的空間向下深挖。以〈勞山道士〉來說,蒲松齡不僅僅想要諷刺好逸惡勞的學習者和應世者,他也在提醒我們,領悟真正的道沒有捷徑,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會,才能在術中體道。但與此同時他也知道,多數的我們,還是會被具體簡單又宣稱有效的方法吸引,而抗拒孜孜矻矻的磨練。

在古代,沒有那麼多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理論,我想學習是真的很辛苦很難熬的。但我們生活在現代,有很多好的學習方法,即使學習仍是辛苦的,但不會是徒勞的,而我們也確實能在踏實的學習中悟出道理。也因此,碰到那些宣稱快速有效的學習/應世方法的時候,更應該知道那不是真正的好方法。

製圖者:Napkin


沒有真心,愛一文不值

讓我們來個精靈詠唱轉場~~回到一開始的〈畫皮〉,蒲松齡版的〈畫皮〉,表面上在講「只重視表象,三心二意的人,很難得到好下場」,乍看之下電影版的〈畫皮〉想討論愛的形式,深刻的多。然而,我很喜歡蒲松齡寫王生變心,愛上狐妖,最後心被挖出來的段落。蒲松齡想說什麼呢,我覺得他想說的是「真心是世界上最可貴的東西,失去了(真)心,愛一文不值」,當王生愛上狐妖,他的心就已經沒有了,他對妻子的愛也不再有價值。挖走他的心的,不是狐妖,是他自己。所以,當我們知道一個人心不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爽快的離開吧。(誤)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勞山道士〉的文章,懶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懶惰利用了,許多說法和這篇接近。但我認為這篇的論述更加嚴謹,對道士的討論也更完整,就算是作為自己送給自己的成長禮物吧,也希望大家會喜歡更新版。
如果你喜歡我的教學文,歡迎訂閱:琳琅格主的高中國文,我會努力的把自己所思所想變成文字,和更多人交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