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碩博士生要從「掌握知識」轉向「發現知識」?】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隱藏著許多錯誤,只不過正確答案一旦出現,那些錯誤就消失無蹤,沈底看不見。」這句話引發了我對研究的思考,特別是對碩博士生來說,這段話更具啟示性。


碩博士生通常被認為是「好學生」,我們擅長學習課本中的「正確答案」,但這並不足以讓我們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者。原因在於,「好學生」往往習慣於依賴既有的知識,而忽略了「正確答案背後隱藏的錯誤」這一重要層面。


▌「掌握知識」很重要,但「發現知識」更關鍵


在碩博士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專注於如何掌握學術上的知識,像是透過研讀文獻、參加學術會議或課堂討論,來深化自己對專業領域的理解。然而,光是「掌握知識」並不足夠。研究的真正目標是「發現知識」,這需要我們在無數次失敗和試錯中提煉出新的見解。


對於碩博士生而言,「發現知識」的過程充滿了挑戰。研究的本質是實驗和驗證,許多時候我們會遇到失敗,甚至是漫長的反覆實驗。吳伯凡老師所說的「錯誤都是沈底的,你看不見」,正好點出了研究中的一個現象:我們只看到成功的論文,卻看不見研究背後的無數錯誤。


▌為什麼碩博士生需要學會「快速失敗」


在研究過程中,能夠快速失敗並從中學習,是碩博士生應該培養的重要能力。透過不斷試錯,我們可以更接近真相,進而找到可靠的知識。許多碩博士生畢業後發現,自己在學校中學到的多數知識,並不能直接應用在職場或學術領域的前沿。原因在於,我們在學校中學到的大多是「標準答案」,而非如何在面對未知時,通過失敗發現新的知識。


要成為一位真正優秀的研究者,碩博士生需要克服「只求正確答案」的心態,並勇於面對實驗中的失敗。這樣的態度轉變,將會讓我們不再只是「做題家」,而是具備發現新知識的能力。


▌結論:碩博士生的研究態度轉型


對碩博士生來說,「掌握知識」固然是學術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發現知識」。這不僅僅是通過學習和記憶現有知識,而是要通過不斷的試驗和失敗,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新知識。轉向這種探索性、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將使碩博士生不僅在學術研究中脫穎而出,也更能適應未來充滿挑戰的工作環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