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原文出版的時間在2012年,書名是《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Why Skills Trump Passion in the Quest for Work You Love》作者是MIT畢業,在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書的Cal Newport博士。不過中文書直到2018年才出版。這本書篇幅不長,主要在談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如何找到工作的熱情」? 只靠是否有「熱情」來選擇工作是否恰當?
這本書的出發點很特別,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之所以展開這本書的撰寫,當時的他剛拿到博士學位,正在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也在思考未來在大學教書的事情。也就是說,作者正在規劃人生的第一次求職,於是他展開了訪談、資料收集,寫成了這樣一部書。
首先,不得不說真的很佩服作者的行動力,透過寫書的方式,可以很系統化的思考職涯,也能藉此收集、訪談到各式各樣有用的資料,既能幫助自己,又能因為寫成書的關係,幫助到其他也有同樣問題的人。
而作者所找出來的第一個能愛上自己的工作的關鍵,就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說「把工作做好」比起「入對行」還要更重要。
關於這一點,確實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真的比較感受不出來,畢竟當時涉世未深,總覺得應該要找到自己覺得有興趣、熱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但是,這本書的作者打破了這個迷思。並不是只能憑藉著「喜歡」就去投入。反倒不如好好地把工作做好,累積自己的「職涯資本」。
如今仔細算起來,在研究所訓練多年,離開學術界到了業界工作之後,也確實會發現到自己目前為止所累積的技能,還是很多都是跟做研究有關。雖然某些技能可以轉換到實務應用的場域,但是,有些實務技能,其實還是長年在現場工作的人,表現得更加上手。
於是也會發現到,原來,這就是職涯資本的不同。
我提出兩種不同的職涯觀念:一種是技能思維,強調你能提供世界什麼;另一種是熱情思維,強調世界能提供你什麼。 (《深度職場力》,第62頁)
瞭解這一點,也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過去思考職涯的時候,確實蠻偏重「熱情思維」,在想說工作可以賺多少錢、工作可以給我多少快樂、工作可以得到多少成就等等。但是,如果轉換成以「技能」為導向來思考,其實更能專注在自己本身,我更能去思考我會做的事情是什麼,我可以透過什麼方法來發揮,我可以透過工作,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力、改變等等。
而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作者訪談了不少領域專家,尤其是他在需要磨練技藝的專家身上,更是獲得了不少重要心得。例如,他把自己練吉他的經驗,和另一位日復一日勤練吉他的吉他手的經驗進行比較,了解到要能在領域中具有無可取代的技能,就是要反覆的挑戰難題,並且專注於提升自己的技術。
大量的練習、培養基礎,也是這本書很強調的。所以包含每天練習寫劇本的編劇,專注做研究的生物學家等等,作者都在他們身上歸納出了他們勤奮而無可取代的特質。看到那個寫劇本的故事,也讓我想到在我們台灣有知名的周杰倫寫歌的故事。在「贏者全拿」的環境當中,唯有不斷的努力、嘗試、精進,才能培養出自己無人可替代的技能。
「任何人只要四十年持之以恆的做一件事,應該會做得很不錯。」《深度職場力》,第118頁
其實鍛鍊技能的這個過程,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會有很多很枯燥乏味的地方。但是,正是因為專注在那個突破的過程,而且有所突破了。那麼這就是難能可貴而無人可取代的地方。
有了這樣難能可貴的技能,才能得到難能可貴的工作機會。而作者也說,雖然在以技能導向的行業中,大家可以很直觀的想到要培養技術實力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知識產業,也能夠用技能思維精進自己的話,就能成為自己脫穎而出的關鍵。
也許有些事情,不為了什麼,就是會讓自己想要去做,甚至想要破解其中困難的地方。那麼在那個認真去做並且破解的過程,就是自己累積實力以及職涯資本之所在。
作者經過了訪談與歸納之後也發現,往往在培養實力的同時,其實也就發現自己對於那件事情產生了熱情(或是早就有了熱情),甚至就會因此而找到使命,變得更能對那件事情投入、奉獻。
作者也提醒,在一頭栽入自己認為有熱情的領域之間,也要先注意「財務可行性法則」,也就是說,若是要能當成工作,也得先知道市場上有沒有人買單。否則,很可能只做得了短期,那就會變成只是空有理想,而完全沒有相對應的實力能讓自己可以在產業中發展起來的狀況。例如,一個辭去原本毫不相干的工作,接受了200小時瑜珈師資培訓班而轉行的瑜珈老師,就會經不起考驗,容易失業,因為這樣的人,可以拿出來交換買單的內涵還太少了。
此外,還有一個工作的美好特質,就是「自主性」,也就是可以自己掌握工作內容及工作方式。作者在書中舉了不少例子,都是利用實力與職涯資本來交換自主性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的技能變得「讚到沒人可以忽視」,有人願意買單的時候,其實也就不太需要在意自己需要靠什麼維生,而且能很專注的持續培養並且精進現有技能,而技能本身,又能成為談判美好工作條件的籌碼。例如,實力夠強的軟體設計師,可以自由接案等。
最後,這本書對我而言,有一個非常驚人的巧合。
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在找大學教職,而且書中的最後,他提到了他關於教職的選擇。他在喬治城大學以及一所歷史悠久的州立大學之間做選擇。而根據他在書中寫到的種種看法,最後他選擇了去喬治城大學教書,而婉拒了那間州立大學的面試。
而我讀這本書的時間,也正在找教職,我得到了一所口碑很不錯的私立大學的口頭答應,同時也可以去另一所不錯的國立大學面試。看到作者在寫他的選擇的時候,我也很認真地將他的意見納入了我作為教職選擇的參考。
他選擇喬治城大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認為可以在那裡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和決策權,例如,因為那所大學當時剛要成立資工系博士班,而且也剛轉型成研究導向的大學,所以在這種正在成長的系所裡面,參與成長就能夠也獲得較多的發言權。但如果在歷史悠久的州立大學,可能就必須得先從最基層的位子開始打拼。除此之外,當時喬治城大學告訴他的升等條件,讓他發現他不需要挑選發展已久的安全領域,而可以嘗試做一些不同的研究,就可以滿足升等資格。
而當我也運用了這本書的思維,來思考該接受什麼樣的大學教職時,心裡的答案也越來越清楚了。
深度職場力:拋開熱情迷思,專心把自己變強! MIT電腦科學博士寫給工作人的深度精進指南
作者: 卡爾‧紐波特
原文作者: Cal Newport
譯者: 洪慧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