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最高效益的時間管理
作者|粥左羅
出版|時報文化
小時候,上學覺得時間過好慢,希望能趕放學回家;長大後,想做的事情更多,覺得時間過好快。對於時間管理,有些人可以有效地規律生活作息不慌張,有些人卻是滿臉焦慮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也認為明明規劃好行程,覺得很完美可以做到完成,但為何實際卻和想像完全不一樣,感覺自己在「瞎忙」。
本書《最高效益的時間管理》作者粥左羅是位個人成長專家,在新媒體經驗近十年,從月薪兩萬二台幣的網路小編,成長為年收兩百萬的新媒體副總裁,他認為所謂的時間管理不只是每天早起一睜開眼開始自律規劃時間,作者也說,他原本不是一位早睡早起的人;每天做計劃也完成不了;列願望清單有一半也實現不了,「真正的時間管理,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實打實的成績,讓改變真正發生,實現真正種的目標」。人們時間都一樣,一天只有24小時,在這24小時中,上下班到晚上吃飯睡覺就占走了一大半,本書作者用目標來規畫時間,並且讓讀者們了解四種時間類型:重要且緊急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以及如何將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從效率低變成效率高。想做時間規畫,但每每卻失敗告成,這本書很推薦給你。
我們都知道時間每分每秒很重要,但真的需要做時間管理嗎?作者請讀者們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在工作、事業方面,有沒有想實現的目標?
我在生活健康、學習成長方面,有沒有想實現的目標?
我在婚姻經營、家庭經營方面,有沒有想實現的目標?
如果以上問題,你的答案都是「沒有」,那你就不用學時間管理,只有目標的人,才需要學,那什麼是時間管理呢?從字面上看就是對時間的分配和利用,有些人說時間是不能被管理的,作者認為這是錯誤的,下班後有閒置時間,我們能選擇這些時間做什麼,也是在管理它,而說「時間是不能被管理的」的理由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怎麼管理也不會變得更多。但也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才需要更好地管理它,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它。如果時間是無限的,自然就不需要費心去管理了。
或許有人會說:「我就算不做時間管理,很多事情也能如期完成。」作者舉出兩種情況:
一、事情比較簡單,我們不知不覺就完成了時間管理
二、很多事情,從小到大都有人幫我們做時間管理
作者在舉出三類不做時間管理,注定完成不了:
第一類,需要自己獨立負責的事情
第二類,相對複雜的事情
第三類,時間週期相對較長的事情
人喜歡從簡單開始做起,當你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填充時間,能做困難的事情相對就會越來越少,甚至覺得沒做也不影響生活。當產生出這樣的想法,焦慮也跟著來臨,因此,先把時間留給目標,再把目標填充進時間,先把目標拆分成階段性目標,在對應階段性目標設計任務,然後把這些任務分別填充進一週或一天裡。
改變是條漫長的路,減肥需要時間、學技能需要時間,由於這條改變之路實在太長,也有一些人會選擇中斷調頭返回。人的改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革新性改變,另一種是精進性改變。
這兩個改變都是我們需要的,要實現革新性,需要的是勇氣;要實現精進性,需要的是等待。但光只用想像是不夠的,你可以列出改變清單。
作者會問自己:如果我想在一年、兩年或三年擁有更好的發展,那些是現在的關鍵限制因素?
每個成長階段,接觸的事情與環境會有所不同,內心就會發出想改變的聲音,比如,遇到不適合的人,需要鼓起勇氣結束一段不合適的感情;覺得待在自己的家鄉會埋沒自己的才能,需要下定決心到大都市。
作者在問自己:在人生每個階段,哪些輔助改變可以很好地配合核心改變?
輔助改變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而是配合,比如,想學習口說英文,可以請線上老師,能勇敢說出。
再次,分清楚那些可以同時進行,哪些不可以。
比如,養成早睡早起習慣,能維持好身材、膚況及黑眼圈漸漸變好、身體也變得健康。而練習寫作、學語言、運動,就很難同時進行,因為三種都是精進式改變,需要長時間執行,如果真的想全都達到,就需要分階段進行,一個階段只專注一個目標。
最後,以上問題全都理清,再梳理一遍。
「集中一段時間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後會突然鬆懈,這種鬆懈是因為身軀動力不足嗎?」這段話是作者在社群裡徵集時間管理問題,作者解釋,一開始有明確目標,讓他在這段時間當下專心,當目標消失了,覺得就不需要做時間管理了,因為時間管理是為了實現目標。那該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當你事情越多必須分為四類事:重要且緊急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但大部分人喜歡做更緊急而非更重要的事,作者舉出三種人為何傾向於做更緊急而非更重要的事:
舉例-
A:週一要面試,週末我要去商場買一套合適的衣服。
B:學一下穿搭管理,衣櫃裡準備好常用的套裝。
A事項比B事項更簡單、更具體,也因此,常將這當作緊急處理,反而效率低。
A:寫一篇稿子、拜訪一個客戶、參加一個會議...
B:找到自己未來三年的寫作定位、梳理自己的社交網路並做分析
對於A事項,一天下來有許多代辦事項等著去做,感到充實;B事項需要長時間完成,當時間一拉長,會產生一種挫敗感,感覺做了一天,什麼都沒做成。
人喜歡立即得到回饋,當完成一件事情,得到主管同事的讚賞,這些成果是能立刻看到,對於B,其回報發生在未來,對於未來,並不知道持續做這件事會不會有回報,因而產生疑惑。
A:客戶投訴需要立即處理
B:培養關鍵職位的儲備人才
B事項為增強安全性,但我們會不得不先做A,因為它有可能會有很大的風險。
以上三點都符合人性,時間管理前提是不能違背人性,我們也很難做到優先處理更重要而非緊急的事,我們要做的是:順應人性,將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轉為重要且緊急的事。那該如何做呢?作者舉出三個原則:將彈性的轉為限時、將長期轉為短期、將抽象轉為具體。
👉第一步:替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設定一個具體、現實的目標
比如,你想換工作,是想換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要多久換?若沒有具體的時間及目標,就無法執行,沒有限時的目標,必然會一拖再拖。
👉第二步:拆分目標實現流程,列出具體的任務清單
當你有具體、限時目標了,就開始將目標拆分,比如要經營自媒體,幾月幾號要做什麼事、幾月幾號思考經營帳號定位。梳理小目標,可執行性大幅度增強,也清晰知道分別需要做什麼及大概時間點,更重要的是清楚當下要做什麼。
👉第三步:拆解任務,列出具體的待辦清單
將目標拆解完,接下來就是要開始將任務拆解成動作。再拆解前,需要分析整體上的任務,若你的目標沒有到很複雜,不需要把每個階段任務都拆解,若只為了拆解,執行的積極性可能會降低。
👉第四步:定期復盤、調整、激勵,確保目標最終按時完成
當階段性完成一些重要任務時,別忘了獎勵辛苦的自己,除了得到別人的掌聲,讚賞、認同自己可以持續完成後面事情。
想努力完成一件事情,但身邊有手機就會忍不住想去滑,一滑就是好幾個小時,等到覺得已經可以了,才發現花好多時間在手機上,又或者,主管交辦五天後的工作,想說時間還很多可以慢慢做,結果時間一到,發現什麼都還沒動,開始急於趕工,也會感到懊惱,下定決心不在拖延,最後還是被誘惑給打敗,不停地循環。拖延,也是人的一種天性,我們也有懶惰的時候,作者說他也有重度的拖延習慣,但他並沒有刻意解決它,為什麼呢?因為面對真正不允許拖延的事情,他一定會按時完成。作者認為,拖延不等於效率低,因拖延會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做,反而讓作者覺得做事效率很高,只要善用拖延,也是一種高效安排的時間手段。在時間安排上,你應該先預先評估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並評估以最高效率完成任務需要多長時間,然後從截止時間往前推,推算出你的任務開始時間。雖然作者說拖延可以讓做事效率高,但有時有是會無法達成預期時間,而產生罪惡感。關於這點,作者舉出五點原因:
一、不能準確估算完成一項工作所需的時間,而且經常出現低估的情況
當你開始要準備一份報告,需在三天後準時交,首先,先評估這份工作你能在幾天完成?算準之後在那時間點做,別提前做,因為人有惰性,提早做不會比較快。
二、對自己的能力評估不準,而且經常出現高估的情況
因你高估了目前的情況,想著這件事情很簡單,答應對方會在今天內達成,結果到最後還是得延後繼續將事情完成。
三、長週期全盤規劃能力不夠,時間安排不合理,造成工作全擠在一起
比如,你身邊有個工作需要再週四完成,而這個任務需要半天才能完成,所以你計畫周四開始做,到了當天發現,之前的工作也是要今天要完成結果忘記,而將全部工作擠在一起
四、因為習慣性追求完美,經常拖到截止時間後才完成
因對自己要求完美,認為做好比完成更重要,結果截止日到了卻在之後才交稿,不僅給人不好的印象,也讓許多代辦事項跟著延後,讓自己越做越多。
現實世界裡,所有事情都是有期限的;如果不能規定時間內完成,那你所謂的把事情做的完美就沒有意義。
五、做事經常沒有明確的截止時間和獎懲制度
比如你跟主管說:「下個月就交稿」,一個月有很多天數,是指哪天呢?明確訂出時間,在時間內達成,給自己一個獎勵;若沒達成,就是懲罰。
拖延不是問題的核心,而是你是否能按時完成任務。
時間除了規畫自己所做的事情,身心健康及人際關係也得規畫進去,人是群體動物,需要被溫暖,多出時間好好陪伴家人及伴侶朋友們,人的生命有限,當你覺得事情做得差不多可以好好陪伴身邊的人時,因你長期埋沒在自己的事情上而忽略身邊的人,要回到從前需要花時更多時間以及心力。工作及目標固然重要,但身邊的緣分得來不易,也要好好珍惜。
書內也有提到規畫除了日計畫,還有週、月、年計畫,許多人規畫只有當天,並無規畫未來,或者對於未來,只說個大概,沒有具體。就像路走到一半後面就沒路中斷了,只能調頭,這些計畫你可以隨時檢視調整。
時間記錄就和記帳一樣,沒有記帳時,都不知道錢花去哪,只知道為何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少;記帳後,才知道自己的消費地方都在哪。時間,一分一秒在流失,這是大自然定律,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是:做好時間規畫,復盤及檢視目標。